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規則制約的社會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我們這個社會得以安定和存在發展的基石。而規矩,既有硬性的規定,如國家法律、規章制度等,屬于強制范疇,要求我們必須遵守并執行,沒有這些,一個國家、一個集體就要陷入混亂;又有軟性的道德和思想規范,是用道德和精神來感染人和規范人。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準則和思想規范,從未喪失它的活力,千百年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無論是仁人志士還是豪杰俠客,都是沐浴著這些精神陽光而一路走來,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在現代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形態往往會使我們眼花繚亂而產生迷茫。什么才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應該以什么作為人生航程的燈塔呢?我想,回溯歷史,品味先賢至理名言,我們會尋到答案。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思是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活動于六藝(禮、樂等)的范圍之中。”這個解說是比較寬泛的,在這里我想結合我們所處的具體環境及自身情況來談一談我們該如何用這些至理名言來指導我們的人生發展,約束自己,并最終成就輝煌人生。
人貴有志,人需要有堅定的志向,也必須有堅定的志向。人而無志,則如無帥之兵,只能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在人生的戰場上注定要吃大敗仗,那么如何來立志呢?子曰:“志于道”,也就是立志以道,這個“道”即為合乎人性,順應歷史,積極進取,造福人類的正道。回望歷史,但凡成就一番大事業之人,都是憑著道來立志的。陳勝于壟畝之中喊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沖天豪言,身份雖卑微卻早已心存大志,做鳥中鴻鵠、人中英杰。移乾坤,除暴世,是他心中堅守的道。他最終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人類歷史上書寫了屬于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年輕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秦始皇東游之時,于人群中見其英姿,慨然長呼“大丈夫生當如此”,人生于世,要活得像個真男人、大丈夫,要頂天立地,建一番曠世偉業。這是劉邦的立志之道。以此道為準則,他斬白蛇起義,投入到秦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洪流之中,并最終鼎定天下,成為千古一帝。司馬遷身遭腐刑,忍受奇恥大辱,卻終能忍辱負重,著書立傳,也是憑借堅定的志向,他說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探溯歷史,發現規律,這是他的立志之道。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之下,他完成了流傳千古而不衰的史學巨著《史記》。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之志,是報國之道,戰場殺敵,保國平安,終成抗金英雄,成萬世之楷模。周恩來少年時代即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振興祖國,復興民族,是他的立志之道。他成為偉大的開國元勛和我們敬愛的好總理。身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向先輩們學習,心中有道,立志以道,確定正確的、堅定的、成就自身的、服務祖國的道。以此為基點,確立志向,實現理想。
有了堅定的志向,還要有真才實學,這就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勞動,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豐富和超越。而一個人若想獲得成功,單靠有才是不夠的,還要有德。德即“高尚的品行,良好的修養,美好的節操和豐富的涵養”。古人認為,優秀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可見其推崇德才并重,有德無才是能力水平問題,不必以為羞恥,而有才無德則是素質和修養問題,這些人是高危分子,極有可能給人類、給社會帶來災難,比如秦檜是宋代狀元,可謂有才,但是他勾結金國,以“莫須有”之罪名,陷害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終遭千古唾罵,被后世百姓以白鐵鑄成形貌,叩伏于岳飛腳下,古詩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既有對德才兼備的岳飛的由衷贊美,更有對有才無德的秦檜的厲聲指斥。“德不孤,必有鄰”。一個人有高尚的品德,那么一定會有人與他為伴,與他為友;無德之人,即使有朋友也只能是逢場作戲,得不到真正的友情。“以德服人”,讓別人敬佩,要靠自身高尚的品德,而不是淫威。對恩德的敬佩是發自肺腑的,而對淫威的屈服卻是不得已的。諸葛亮討伐孟獲完全可以以武力征服之,但他并未如此,而是對其七擒七縱,憑借自己的恩德使孟獲真心誠意地歸服蜀漢。《論語》中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第一條就是修身,修身即立德。可見,欲人敬,先修德。身為中學生的我們,在“德”上也要下功夫,要不斷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節操,懂文明講禮貌,知謙讓、識大體、顧大局。要牢記:修身以德,切莫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我行我素、不容他人,切莫缺德。這樣我們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會有真正的朋友,才不會孤單。
在我們通往成就人生輝煌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要與很多人相處,那么應該懷著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他人呢?孔子告訴我們“依于仁”。佛家講究慈悲為懷,是教導我們要懷有一顆仁愛之心;《三字經》中“泛愛眾,而親仁”是要我們秉承“仁”道;孔子主張國君治國應施以“仁政”。可見,“仁”是我們的先賢圣人極力倡導的為人準則。行仁道,方能成大業,反之不行仁,則必將為千夫所指而一敗涂地。秦王掃六合,何其雄哉?然只歷二世,便土崩瓦解,何也?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秦國滅亡的教訓時說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不施行仁義,是它滅亡的根本原因。沒有用一顆仁愛之心來善待百姓,只知瘋狂鎮壓和野蠻掠奪,最終被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所推翻。由上所見,小到與人相處,大到治國安邦,都離不開一個“仁”字,所以身處校園的各位同學,更應具有一顆仁愛之心,去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去善待你的父母、兄弟、親人、朋友,唯有這樣,才能收獲幸福人生,否則只能是孤家寡人,煢煢孑立。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在社會上立足,既離不開文化知識,也要具備生活方面的諸多技能,上學的目的不是變成書呆子,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至圣先師孔子就告訴我們要“游于藝”,即“處世以藝”。當今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更高,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拓展思維等等,都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必須學會和具備的。所以,我們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去完善自身,提高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