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及策略
長江大學教育學院
【摘""要】教師對幼兒游戲的適宜介入有利于游戲功能的發揮,而適宜的介入首先必須是適時的,因此對游戲介入時機的把握成為教師介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本文探討了教師對游戲的介入時機的把握及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策略,旨在為提高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水平提供依據。
【關鍵詞】幼兒游戲""教師介入""時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160-02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而幼兒的游戲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幼兒的游戲水平和游戲體驗并非與教師介入的頻率和深度成正比。即并不是說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介入的頻率越高,或越積極地參與幼兒游戲,幼兒游戲的能力就發展得越快,幼兒的游戲熱情就越高。反而,教師不適時地盲目介入幼兒游戲,不僅會打斷幼兒正在進行中的游戲,干擾、轉移或替代幼兒原來的活動意向,而且還會導致孩子在游戲中過于依賴教師,不利于幼兒游戲能力的發展,甚至使幼兒對游戲產生反感等。所以,教師不應該盲目介入幼兒游戲,而是要適時介入。教師的適時介入,能推進幼兒游戲的順利進行,提高幼兒游戲的興趣,促進幼兒游戲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游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指導游戲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而介入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繼續游戲,促進幼兒游戲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那么教師應如何介入幼兒游戲?以何種方式、方法介入?本人認為游戲的指導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必要性
1.教育背景中的幼兒游戲必然有教師的介入
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進行的活動,是幼兒自發性的活動。教師的介入可能會影響幼兒的自主性,從而破壞游戲。因此,教師對幼兒游戲的介入是否必要就已經是一個問題。
而實際上,幼兒園游戲是教育背景中的幼兒游戲,即使是幼兒的自發性游戲,客觀上也必然有教師的介入。與發生在自然狀態下的幼兒自發性游戲不同,幼兒園教育背景中的幼兒自發性游戲,其最大的特點是教師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教師是游戲功能實現的主導力量
在幼兒園中,教育背景下的幼兒游戲在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會為了適應幼兒的發展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教師根據游戲需要擔當幼兒游戲的準備者、協作者、參與者等角色,使得幼兒的游戲客觀上離不開教師。所以,教師成為游戲發揮其功能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時機的選擇
幼兒游戲是幼兒自愿參與的活動。教師何時介入幼兒的游戲會增強幼兒的游戲興趣并提升幼兒的游戲經驗,支持幼兒游戲行為的意念,不讓自己成為一個“不速之客”,這取決于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游戲介入時機的判斷和把握。因此,為了充分發揮游戲的功能,促進幼
兒的發展,教師需要對幼兒游戲進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據幼兒游戲的需要擔當不同的角色。
1.遇到矛盾,溫馨調解
矛盾沖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的互動行為,它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幼兒通過解決沖突事件學會相互協調各自的需要,學會謙讓、協商、合作等解決策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教師應以矛盾為契機,深入了解情況,及時進行調解,給予幫助指導,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游戲,運用溫馨調節的方式介入游戲,與幼兒年齡特點有明顯的聯系。小班和中班幼兒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師支持的心理,特別是游戲中出現的爭執和告狀行為較多。當幼兒在游戲中產生了認知沖突時,教師應該及時調解。
2.定點觀察,提升經驗
每次區域活動時,教師進行有重點的觀察。定點觀察介入是指教師長時間在一個固定游戲區進行觀察指導,是一種非常態的介入,往往出現在教室內外新增的游戲活動中。當幼兒對游戲本身還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戲困難靠自身無法解決需要教師指導時,教師要蹲點介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幼兒游戲經驗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3.關注游戲,動態巡視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幼兒游戲做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并使區域游戲得以延伸。
動態巡視即教師邊走邊觀察,關注每個區域游戲的開展情況,這種介入較為隨機。但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用心觀察,關注幼兒的游戲進展情況。教師一般以指導者的身份介入幼兒游戲,這種介入對掌控班級的活動進程、了解每個幼兒的游戲狀況都是必須的。
三"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策略
1.隱性指導策略
隱性指導策略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而不與之交談。目的在于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這樣幼兒也可能注意到教師如何游戲,而學到不同的游戲方法。例如:教師提供了一些廢舊報紙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制作出各種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制作出一些美麗的水果,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
2.角色扮演策略
教師在游戲中擔任某一個角色,實際參與幼兒的游戲。在扮演這個角色時,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于主動地位時,教師可扮演配角。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娃娃家里的“媽媽”抱著孩子換衣服,這時教師走過來,對“媽媽”說,“呀!孩子好像發燒了,趕緊去醫院看看吧!”“媽媽”看看四周說,“老師,我沒有電話,你幫我打電話叫救護車吧?!贝丝?,教師打電話叫醫院的幼兒來給娃娃看病。教師對幼兒游戲過程的介入和指導,就是對游戲活動本身的現場指導,是游戲實施計劃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
3.直接干預策略
在美食區中,有一些非常逼真的食物,漢堡包、面條等都是一些塑料玩具,服務員正在給顧客上菜,服務員說:“你的漢堡包好了,可以開始吃了?!鳖櫩突卮穑骸昂玫摹!敝灰娪變赫娴膹埓笞彀桶褲h堡包往嘴里送。老師見此急忙說:“這漢堡包不能吃,是假的?!庇谑?,兩個幼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開始假裝吃起來。
當年幼的幼兒沉溺于游戲的情景時,往往會將假想與現實混淆,以假當真。特別是當游戲情節中出現假想的食物時,幼兒會真的把它放入口中咀嚼一下,然后再吐出,這樣既不衛生又不安全。這就需要教師及時采取直接干預策略。教師直接介入游戲這一策略一般不經常使用,而用于非常態下。
4.提問指導策略
提出問題,是教師介入幼兒游戲常見的一種方式。為了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升幼兒的創造力,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少干預,避免幼兒的思維受到他人思維的干擾。同時,教師要多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表現自己的創意,學習運用多種方式去解決問題;多問幼兒開放性的問題,取代直接給予信息;鼓勵幼兒自己去嘗試,允許幼兒犯錯,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從而提升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5.能進善退,適度介入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它的主體是幼兒,教師之所以介入游戲是為了幼兒能夠更加自主地、順利地開展游戲,因此當教師通過對幼兒游戲的介入使游戲能夠繼續進行時,教師就應該立即退出游戲。否則,教師的過度介入,往往會干擾、轉移或者替代幼兒原來的活動意向,降低幼兒的自信,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幼兒的游戲世界里,教師應本著尊重幼兒意愿、支持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念,注重觀察幼兒游戲的反饋,適時適當地退出幼兒游戲,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無效干擾,不要使自己成為不受幼兒歡迎的“不速之客”。
總之,教師在幼兒游戲指導的過程中,介入時機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活動,教師的介入是否會煩擾游戲的自主性,除了要把握好介入的時機外,還要注重介入的方式方法,避免因為教師的介入而干擾、轉移幼兒原來的活動意向,影響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觀察,及時發現問題,把握介入的時機。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決策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需要教師的童心、細心和耐心,需要教師對幼兒尊重、理解和包容,采用靈活有效的策略,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教育引導和適當介入的責任。適時適宜地介入幼兒的游戲活動,不斷調整和反思,使游戲活動真正成為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陳美菊.幼兒游戲中教師介入的支持性策略[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8)
[2]黃玲燕.淺談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與方式[J].新課程(小學),2012(4)
[3]陳盈慧.談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及策略[J].華夏教師,2014(6)
[4]常璐.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