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能夠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和發現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實踐操作,一定能達成很好的學習效果。本文以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為例闡述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植物生產與環境""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171-02
植物生產與環境這一課程根據“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等理念進行編寫,是中等職業學校種植專業的主要課程,適用于現代農藝技術、植物保護、設施農業生產、茶葉生產與加工等專業方向。學生掌握植物生產與環境的知識扎實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和以后的工作。為使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知識,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一"成為學生喜愛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
中國有句古語“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能否對一門課程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歡迎任課的老師。因此,在植物生產與環境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情感因素,注重以情優教,用情于教,充分發揮自身的感染力,滿腔熱情地關心和愛護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因為枯燥乏味的背誦、默寫而傷心沮喪時,我走過去幫助她耐心地分析她的學習現狀、存在的問題,從我自己當年的學習體會談起講到正確學習方法的建立,她很受感動。第二天在她的作業本里發現有一張紙條寫著“老師,我愿意從今天起愛上這門課”。后來她在這門課上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從中我發現,融洽的師生感情是學生學習好課程的一種無形力量。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變“被動聽”為“主動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日新月異,植物生產與環境的教學形式必然要豐富多彩,應放棄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洋洋灑灑一節課”的教學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意識,變聽為學。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讓學生通
過預習、質疑等具體活動提高創新能力。
第一,指導預習。自主學習的預習,貴在獨立性,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放”原則,起先可設置“導學提綱”以設計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在“學什么”“怎樣學”兩方面加以引導。如學習植物營養器官的變態時,教師可以先布置學生了解什么是“變態”,其次收集身邊常見的蔬菜,如蘿卜、土豆、甘薯、荸薺等這些都是由什么器官變態而成,在上課時學生著重去解決歸納這些變態。這樣堅持訓練并將預習要求、讀書方法適時滲透,當學生對如何預習有一定的實踐后,提綱逐步精簡,最終讓學生丟掉“導學提綱”的拐杖,走上自學的道路。
第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問難。有的學生膽小不敢質疑問難;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質疑問難,所以我們要創設條件,努力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善于靈活地向學生提出探索性問題。記得上植物營養器官變態時,就有學生大膽地問出“塊根與塊莖的區別、莖刺與葉刺的區別、莖卷須與葉卷須的區別”三個連續而高質量的問題。
第三,加強學生歸納分析思維能力的培養。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的內容涵蓋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農業氣象等學科,涉及農、林、醫、環保等專業內容。大多數種植專業學生認為植物生產與環境的知識要死記硬背,抽象枯燥,難以掌握。由此可見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的積極性,植物生產與環境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也要讓學生“會學”,即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使他們感到植物生產與環境課還是比較輕松易學的。只有多動腦筋,歸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才是真正學會了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的知識。
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
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不充分,學習精神不飽滿;敏感而自卑;自以為是卻不自信;表面自主內心卻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有雄心和抱負卻顯得懶惰。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學習任務,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在教學中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現場教學法
在自然和社會現實活動中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便是現場教學。現場教學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而且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發展,是與課堂教學相聯系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借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獨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在進行此類教學前教師要明確本節課要解決什么問題,完成什么任務且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認真考慮現場教學所要解決的矛盾,引導學生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同時,還要動員組織學生,使他們了解現場教學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項,做好心理上、物質上的準備。在現場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針對性地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深化學生的理性認識,還要鼓勵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及時總結,現場教學不是學生的放松和娛樂,不是只在乎“過程”,不是過程結束了就完了,而是要在必要和適當的時候及時進行總結。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時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的實訓基地進行觀察,課前教師布置好任務:觀察根的類型、觀察莖的形態、觀察葉的形態。在基地教師可以分別拔一棵油菜和小麥讓學生觀察直根系和須根系的區別;教師指導觀察蘋果的長枝、短枝,分別找出節、節間、葉腋、葉痕、分清一年生和二年生枝條;在學習葉的組成、類型時可以隨機挑選幾片葉子讓學生觀察得出結論。待課堂任務完成學生和老師要及時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學到本課內容的同時貫徹在大自然中學習的思想。
2.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的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積極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分枝情況時,可以在教室把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觀察楊樹、桃樹、丁香三種植物的分枝狀況,根據自己的觀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整理后每組選出代表進行講解。上課的時候教師根據學生的整理,對照課本再進行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團隊合作,又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3.參觀教學法
組織或指導學生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后,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識。參觀教學法主要應用于各種植物品種改良技術的工作程序、后代選擇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內容的教學。參觀教學法可以分為準備性參觀、并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例如在學習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時可以帶學生參觀校外的蔬菜基地,在實習老師指導下配置吲哚乙酸、萘乙酸、2,4-D三種激素,每一種激素分別配置成七種不同濃度的溶液。將剪好的植物枝條下端浸在上述配置好的七種不同溶液中,處理四小時后讓學生觀察記錄。同時在參觀過程中讓學生總結各種調節劑使用的時期和濃度,觀察不同濃度的同種調節劑使用后的不同現象。通過觀察總結讓學生掌握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和特性;了解不同的作物、蔬菜品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濃度、技術。
參考文獻
[1]王建湘.高職園林園藝專業《植物生產環境》教學淺見"[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0(1)
[2]汪翔.植物生產與環境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