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音樂和藝術音樂作為兩種不同的音樂體系,體現出了不同的創作動機、創作方式、音樂文化和欣賞群體。它們之間的相互借鑒和融合有利于各自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以階級觀念來區別和看待這兩種音樂形式。兩者都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產物,都是全民性質的獨有的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民間音樂""藝術音樂""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3-0193-01
民間音樂是以鄉村居民為主創作的音樂,其具有創作過程的集體性、傳播方式的口頭性和曲調的變易性等特點。民間音樂的創作者從不以創作者的身份自居,也不要求被人們承認,他們通常既是創作者和接受者,又是傳承者。因此,民間音樂缺乏專業化和穩定性的發展,往往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藝術音樂的起源晚于民間音樂,但是發展速度和力度卻遠遠超過了民間音樂。藝術音樂一詞來源于西方的思維觀念體系。本文所指的藝術音樂是廣義上的,尤指由職業作曲家運用專業的、嚴格的作曲技法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它們的欣賞群體通常是固定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識水平的,甚至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群。
一"對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的體認程度受制于人們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屬于全人類,但是并不是全人類都能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曲是為西方公眾創作的,但只有熟悉莫扎特和海頓的交響曲的聽眾才能欣賞。而他后面創作的交響曲,對這批聽眾也有所限制,能夠理解貝多芬后期交響曲風格的聽眾也不再是能夠欣賞他前期音樂作品的人了。貝多芬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僅反映了作曲家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且決定了不同的聽眾欣賞層次。所以,人們常說的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只是從音樂表現含義的不確定性角度說明其指義的廣泛性特征。不可否認的是,音樂也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音樂生活方式。如西方傳統意義上歌劇的產生和表演環境都是場景華麗、背景豐富的貴族宮廷,它的誕生是為了娛樂貴族階層的生活。而這些演出場所對于普通的平民階層是關閉的,因此這種音樂形式的接受群體無形中就受到了限制。隨著人們思維模式的定性,音樂形式同社會階層畫上了等號,如歌劇不僅代表高雅的藝術,而且彰顯上流社會人們的身份和地位,以至于受虛榮心驅使,一些對音樂根本不感興趣的人群也加入到音樂消費者的行列,其目的僅僅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財富。
二"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的相互融合與發展
以上的差異并沒有妨礙兩者之間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在西方藝術音樂傳統中,藝術音樂總是脫離不了民間音樂的發展,甚至這兩種藝術形式在發展中彼此融合、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如中世紀獨立于基督教禮拜音樂之外的方言歌曲,其早期的創作群體是一些社會底層的流浪藝人,他們并沒有經過專業的音樂教育,即興彈奏的一些音樂曲調只是為賣藝來維持生活。而到了后期,一些宮廷貴族和騎士階層逐漸加入進來,開始進行專業的音樂創作,采用專業的記譜法記寫,并保留下手抄本。但是其歌曲旋律仍然是不同于宗教音樂的民間歌曲或舞蹈歌曲。因此,隨著專業化創作方式的滲透,這種方言歌曲結合了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的雙重因素。民間音樂的加入為藝術音樂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一些民歌和民間音樂因素甚至在作曲家的創作中占據重要地位。比如古典音樂的代表貝多芬、海頓將民間音樂曲調作為其變奏曲的主題,而肖邦的作品中也包含有民間舞曲因素——瑪祖卡。到了浪漫主義后期,民間曲調更是被民族樂派作曲家大量地運用到音樂作品中,并以此作為體現本民族音樂特色的一個鮮明標志。因此,民間音樂要素的引進為藝術音樂的創作提供了新的音樂素材,拓寬了發展思路。
三"民間音樂和藝術音樂都是全民性質的民族音樂文化
民間音樂和藝術音樂存在著鮮明的差異,究其原因是由音樂產生的環境和背景的不同造成的。有人認為,欣賞能力的局限將音樂劃分為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前者代表上層階級欣賞品位的貴族,他們對于藝術音樂給予幫助和保護,后者代表農民階級,他們的音樂規格不高,格調不雅,因此難登大雅之堂。西方作曲家就曾認為,過多地運用民間音樂曲調降低了音樂在技巧上的展示從而削弱了其在哲理化方面的深刻表現,進而削弱了探索人生價值的能力。而我們從以上音樂的發展歷程來看,一直就存在著不同的音樂文化層次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轉化,藝術音樂中的某些音樂旋律可以滲入民間音樂中去,尤其是其專業化的記譜方法可以應用于民間音樂,使其被規范地保存;而民間音樂的素材被專業作曲家加工之后也一樣被運用到藝術音樂中去。因此,從音樂自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之間的距離并非那么遙遠,如果只是從音樂本體的因素來看,它們還有許多共同之處。
民間音樂和藝術音樂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各有其獨特的創作和欣賞群體。兩者都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結晶,都是民族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融合為全民族的音樂文化并非是要消除兩者之間的差異,也不是要站在階級分化的立場上厚此薄彼,而是應該站在廣義的民族音樂的立場上,既要推崇藝術音樂在傳承方面的科學和系統化特征,又要尊重民間音樂的原生態特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利于兩種音樂形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洛秦、羅藝峰.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2]于潤洋.卓菲亞·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3]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