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想你的產品有特性,必須人有個性,沒有個性的人,他做不出有特性的產品,中國企業家和國外企業家比較,他們內心世界缺乏,或者內心世界虛弱,這是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低下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我經常把中國的企業家和國外的企業家進行對比。為什么總體來說,中國和國外的企業相比,在數量以及創新的層面上,都明顯地要落后國外?從制度層面的原因來說,跟企業家有非常大的關系。當中外企業家進行對比的時候,就會發現中國的企業之間模仿非常多。
為什么中國的傳統制造業一搞就是一大片。在河北可以找到很多鋼鐵之鄉,水泥之鄉;到南方可以找到鞋帽之鄉,箱包之鄉,關鍵就在于他們相互模仿。中國人的模仿能力很強,一模仿,創新者就慘了,他花了很多力氣去獨創,別人一模仿,利益馬上就被侵蝕掉。
為什么中國創新落后,而模仿能力非常強?我個人觀察,是因為中國企業家內心世界缺乏。你要想你的產品有特性,必須人有個性。沒有個性的人,他做不出有特性的產品。中國企業家和國外企業家相比較,他們內心世界缺乏,或者內心世界虛弱,這是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低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為什么他們內心世界缺失?是因為個人價值標準、價值觀嚴重地趨同。
企業家做企業,似乎不是為自己做的,不是享受做企業的過程,不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為消費者創造了一種由衷的愉悅,我們做企業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標準,那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利潤、企業規模、賺錢多少、上市公司有幾個、身家積累了多少、開什么樣的車,這個我不全完反對。但是,有些人把錢作為終極目標,有些人卻不一樣,把錢僅僅作為手段,是實現他個人價值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人生一世終極目標。
所以現在看到一些國內的企業家,他永遠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總是覺得我不成功,我企業還沒有做大,我錢還沒有賺夠。他更在意別人怎么看他,而不在意自己心中的感受是什么。這是和國外的一些企業家進行對比的時候,我們發現到的一個明顯差別。
國外做企業的人,不管是大是小,他考慮的是能不能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而不是如何把這個企業做大。我們經常講企業要做大做強,實際上沒有多少人關心那個“強”,在德國,我看到很多的中小企業,小的只有幾十人,大的也只有幾百人,這樣的企業都普遍地存在。這些幾十人的企業,幾百人的企業,已經經營了上百年,今天仍然在市場上有獨到之處,以至于那些大企業無法離開它們。
寶馬的協作商里面有眾多中小企業,寶馬離開它們,它的車就做不出來。為什么這些人可以長期把小企業做下去?因為他從做企業中,找到了自己這一生的意義。他更多地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用一種統一的、外在的客觀尺度來衡量自己成功與否。
中國的企業家就陷入了攀比與模仿的競賽之中,大家追求的全都是規模。同樣的思路,同樣的產品,同質化的競爭。因為標準全一樣,他們的行為當然都一樣了。所以,到底什么叫做企業家的成功?有標準嗎?我個人認為,沒有標準。成功與失敗,全在自己的內心,沒有客觀標準。
你如果不把這樣的一種價值觀扭轉過來,大家就都會去追求規模。中國企業家就會快速地相互模仿,產品當然是同質化了,就不可能有創新,就不可能有技術積累。在新常態下,我們企業要轉型,首先是企業家個人的思維方式一定要轉型,要建立自己的內心世界。
你只有把自己的價值觀從外在的客觀標準轉向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才能夠創新,才能夠創造價值。而當企業家創造價值的時候,利潤是一個自然的結果,是創造價值的自然結果。所以當企業家問自己的時候,不要問自己賺了多少錢,而要問自己是否創造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