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業經營動作的內驅力必然是品牌。在“豫菜”這個大品類中耕耘12年之久的阿五美食突然改旗易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以“過載”為特征的傳統中餐經營模式必然被以“至簡”為特征的高維競爭所取代。
認知難題
對于阿五的換門頭,一種聲音是豫菜是一座文化富礦,但缺乏接地氣的認知。
從整體特性上來講,相比川菜的麻辣鮮香,淮揚菜的細膩清淡,粵菜的廣博奇異,豫菜“五味調和、質味適中”的抽象概念,是沒有獨特記憶感,不容易直觀理解的。
從單體觸點上來說,菜系的傳播靠的是名廚、名店、名菜,豫菜當前的尷尬卻是“只見名廚,不見名菜”,師傅水平很高,中南海釣魚臺都有大量的豫菜師傅,但豫菜什么菜最有名,多數普通消費者都說不上來。
不只是豫菜,參照川湘魯粵等成熟菜系的發展之路,大多也是什么菜都有,什么都不突出,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細分品類,削尖認知,讓消費者便于選擇成了餐飲競爭的新路徑,所以阿五將“美食”的大概念去掉,直接將招牌改為“阿五黃河大鯉魚”,讓消費者一想起豫菜就想起黃河鯉魚,一想起黃河鯉魚,就想起阿五,最后形成逆等。
標準化瓶頸
此外,傳統的中餐店,動輒上百道菜,對廚師的技術極為倚重,存在廚師強則店面強,廚師差則店面衰的問題。業界也不乏總廚帶著整個后廚跳槽,飯店直接倒閉的例子。
即便廚師隊伍穩定,繁復的產品線,難以標準化的生產流程,也限制中餐店的擴張,很牛的品牌能開上10家直營店已屬不易。
餐飲企業要實現規模化,關鍵要素在于標準化,因為只有標準化才可以復制,復制才能規模化。
阿五此次變臉,換的不僅是門頭,菜品也做了大幅調整,以黃河大鯉魚為招牌菜,整體菜品由原來的100余道壓縮為50道。一個廚師專業做1道菜和兼顧3道菜,效果一定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菜品線的精簡,也是中餐自我瘦身,朝標準化邁進的重要一步。
消費群的遷移
第三個層面,如同許多行業一樣,餐飲業邁入歷史性的轉折期,不僅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發展倒逼的思維轉型,更重要的是面臨用戶群體的轉變。
85后、90后消費群體的崛起并逐步成為主流,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的需求與60后、70后有本質的不同。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他們的消費方式越來越趨向于品牌化。
喝咖啡選星巴克,吃比薩去必勝客,品牌與品類“逆等”成為新消費群體的消費選擇模式。
而傳統中餐龐雜的產品體系,必然讓新群體面臨選擇難題。因此,基于新消費群體倒推的品牌定位、產品設計、營銷策略、顧客體驗、經營思維都將面臨革命性的改變。
基于此,阿五的單品選擇,從戰略上來說,應該是明智的路線選擇。
論戰核心:不是路線之爭,而是背后品牌“黑魔法”
其實,分析多方論戰的話題,會發現大家論戰的核心不是要不要走單品戰略的問題,而是選擇黃河大鯉魚為單品突破口的阿五,要不要改名為“阿五黃河大鯉魚”的問題。
有資深餐飲業人士表示,單品選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爆款一戰成名的企業,所選擇的爆款均滿足剛需、高頻、痛點三大原則,也是品牌占位不可回避的“黑魔法”。
具體到阿五選擇黃河大鯉魚,剛需沒有問題,河南人都會吃,想吃豫菜的也會吃;痛點也找得比較準,黃河大鯉魚確實稱得上豫菜的頭牌,而高頻則是很多人拿不準的最大疑慮。
“餐飲競爭的確進入單品為王時代,但黃河鯉魚文化感強的背面就是儀式感強,這決定了鯉魚不是一個高頻的單品,阿五聚焦鯉魚,從爆品和知名度上,沒有問題,切入很準,未來要突破的是鯉魚的消費頻次壁壘,相信經過深入論證的阿五,應該在這方面有深入的考慮。”餐飲從業者成先生說。
此次“阿五更名”究竟能否改寫中餐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文內容節選自《餐飲老板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