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標】
虛寫是相對于實寫而言的。虛寫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的記敘和描寫,它和實寫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掌握常見的虛寫方法,不但可以充實文章內容,而且能為文章增添色彩。
【技法指津】
文章應該以真實感人,所寫應來源于生活,真實地反映現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見想法。但是作文中的真實并不等于照搬生活現象、摹寫生活原型,而是藝術化的處理結果。文學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作文離不開適當的虛構。
虛寫則跨越時空的限制,突破現實與環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縱橫八百里,讓時光倒流或預支,把過去或未來的材料鏈接到當前時間內,這是作品中的間接材料。這種手法構思新穎大膽,想象豐富奇妙,用“藝術的真實”代替了“生活的真實”,作品所概括的內容和揭示的意義因此就深廣得多了。
虛實結合,就是把客觀實寫與主觀感受完美結合的寫法。它可以把情節表現得波瀾起伏,把語言點綴得搖曳生姿,讓讀者能夠把外在感受內化成自我獨特的體驗。
【牛刀小試】
“中國式過馬路”歷險記
□陳文燕
剎那間,我飛了,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隨后以極不雅的姿態重重摔在黑色的柏油馬路上,殷紅的血液流淌著。遠處天邊的晚霞噴薄著似血的光芒,我渾身酸痛,腦中一片混沌,再后來就是久久的昏迷……
一會兒,我醒了,感覺身體輕飄飄的。眼前一片純白,我慢慢坐起來再看看身旁的人,我驚呆了,“那——不是我嗎?”無意間,我聽見門外醫生的話:“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再后來就是媽媽的號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我于心不忍,正欲開門,卻發現我的手若隱若現,觸碰任何物體,帶來的只是一陣麻木。我穿墻而過,只見母親依偎在父親身旁,淚水像涌動的清泉,一行行瀉落在衣襟上。而父親看起來蒼老了很多,他沒有哭,只是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詞。我急了,大聲呼喊,可父母無動于衷。我趕忙上前拽父親的手臂,卻只撲到了一團空氣。我十分驚恐,四處搜索的目光盯上了樓道拐彎處的一面鏡子,此時我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拼命地向鏡前奔去。我站在鏡子前面,什么也沒看見,這才意識到:我——死了。
就這么死了?拋下我的理想,丟下我的父母,我不甘心!我倒想看看是什么置我于死地!抱著這樣的信念,我無所畏懼地奔跑著,既不知從哪里來,也不知往哪里去。街道和往常一樣熱鬧。紅燈——這位忠于職守的工作者,按照準確的時間亮了。路上車不多,可謂是放假期間的一次例外。行人之中有趕著加班的上班族,也有趕著去學校的學生。每個人都是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恨不得立刻駕著飛機抵達自己的目的地。“中國式過馬路”我也不是沒有聽過,可我總抱著僥幸的心理:“全中國十三億人,不會這么巧就撞到我一個人吧!”于是,我肆無忌憚地走在馬路上。對面的紅燈閃爍著危險的警告,而我卻熟視無睹。“嘀——嘀”小汽車的鳴笛聲傳入耳中,緊接著是刺耳的剎車聲,于是,慘劇發生了……
我回頭,不想看到自己被飛馳而來的汽車撞飛后的慘狀。我繼續走著,看到一位母親拉著兒子,指著“我”說:“看到了嗎?這就是不守交通規則的下場!”那孩子望著母親,用稚嫩的童聲,響亮地說:“我一定會遵守交通法規,安全出行。”我走上熟悉的小橋,看見已經年邁的父母,他們互相攙扶著,看著對方,眼角的皺紋中淌著晶瑩的淚花。父親看著遠方走過的青年說:“我們孩子如果還活著,應該也這么大了吧!”我聽了淚如雨下。這時,一黑一白兩位先生向我走來,面色冷峻地提醒道:“你該走了。”我心中一驚:我不想走,我還有大好的青春年華。于是,在惶恐中,我醒了。我長舒一口氣,幸虧是夢!
可這真的只是夢嗎?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有些人貪圖一時的方便卻抱憾終生。僥幸心理才是我們生活中的惡魔,稍不注意,便會釀成千古恨。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年代,我們誰都想一世安寧。只有從小事做起,杜絕“中國式過馬路”,“寧等三分,莫爭一秒”,才能平安回家。不要為了區區一秒,斷送了一生。
讓我們一起高呼:“遵守交規,從我做起”!
點評:文章一開頭可謂直接入題,從“我”非常不幸地遭遇了一次車禍說起,像播放慢鏡頭般,把“我”被撞后的動作和心理描寫得生動真實。“我”在恍惚之中好像回到了事故發生的地點,看到了“我”不守交通規則所釀成的后果,看到了父母因此而悲痛欲絕,也想到了自己未曾實現的愿望,內心十分不甘,心中懊悔、沮喪到了極點。結尾情節突然峰回路轉,幸虧是一場噩夢,卻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思考,升華了主題。夢境的方式,巧妙地表現了自己的想法,盡管是虛寫的夢境,卻真實可感,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感,這就是虛實相生,虛實結合的妙處。
【誤區警示】
1.虛構不是憑空捏造,更不是無中生有。想象也不是胡思亂想,更不是荒誕怪異。虛構與想象都有原型,都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事實,但必須是會有的事情”。
2.不能在想象的世界中暢游一番之后,忘記回到現實世界。只有在虛幻與現實之間有切換、有對比,才能產生理想的藝術效果。
【延伸訓練】
以“在路上”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體不限。
思路點撥:題目“在路上”,重心應落在對“過程”的思考上。寫記敘文,可表現“路上”的所見所聞;寫議論文,可闡述在什么樣的“路上”,自己在趕路的過程中是如何做的。
選材時不要把思路僅僅局限在“我”上,如果突破“我”的限制,選材的范圍就大了。積極聯系自己的生活,聯想到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反思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既寫出“在路上”的表層,還從怎樣“走在路上”,為什么這樣“走在路上”等方面進行深層的挖掘。這樣寫來,文章定會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