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對于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起源于堯舜時代。《尚書》就有“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周易》中也貫穿著“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先哲的目光遍及萬邦,所向天下,反映著中國上古時期人們對普天之下蕓蕓眾生“協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對國家社稷安定繁榮的無限期望和對萬邦歸順、諸侯稱臣的和諧天下的向往。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和”解釋為“和,相應也。從口,禾聲。”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形聲字,由形旁“口”和聲旁“禾”組成。“禾”為麻、黍、稷、麥、菽等五谷的總稱;“口”是進食的器官和發聲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乃生存之本,只有五谷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諧安定。五谷為素食,人吃五谷,寓意不殺生。因此,“和”字在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上,強調了和諧統一的含義。
單看“和”的字形,大地生“禾”,可養天下之“口”。和平的基礎是人人都有飯吃。“倉廩實而知禮節”即此之謂也。所產不足以養天下之民,就會出現掠奪和戰爭。換句話說,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和平便無從談起。
能吃上飯、說上話是“和”的基本條件,但“和”單獨作為一個漢字,與“口”還是有區別的。那么,“和”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和,相應也。”就是指雙方互相做的或應該做的事情。大到一個國家、政府能主動為人民服務,人民主動維護國家利益,才能稱得上和諧;小到一個家庭,尊老愛幼,相互禮讓,方為和諧之景。
幾千年來,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邦交,中國人都奉行“和”的價值觀——和藹可親,和顏悅色,和氣致祥,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可見,“和”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成為了中國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