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漢的藝術圈層中,青年藝術家的潛力一直是巨大的。他們的發聲雖然相對有限,但其發展勢頭卻是不容被忽視的。于2014年11月30日在白社成功開幕的《后使命:從武漢出發——2014青年藝術家學術交流展》,就集中展示了馬浩然、李創、劉宜方、劉志畫、陳浩、周菲、黃德君、曾慧、韓方、蔡應等10位青年藝術家創作的近30余幅以不同的創作方式和媒介創作的作品。
參加這次“后使命:從武漢出發”展覽的10位青年藝術家是一批70后和80后的年輕從業者代表,正在以一種后來者身份的“使命”精神來詮釋當下人的生存與命運。學術主持任建軍評價說,在這次展覽中,參展藝術家各個職業身份多不一樣,或為大學教師、或為代課教師、或為出版社編輯、或為其他。更甚者的是,每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各具風貌,或為抽象、或為寫實、或為觀念、或為其他。既有對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也有對個體生存性命的思考;既有對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訴求,也有個我內心情感的流露表達;既有微觀敘事的旨意,也有“全方位關照”的視角,無不在詮釋著“使命感”。不管目前生存處境如何,青年藝術家們都始終堅持藝術創作。而他們也期待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在武漢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上升與發展空間。
策展人雷祺發介紹說:“武漢曾是‘八五美術思潮’策源地之一,它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參與推動了中國的當代藝術進程。作為70后、80后甚至90后的當代青年藝術家,一方面要擺平無法逃避的個體生存的物質壓力;另一方面則要堅守對藝術的信仰,保持藝術家應有的獨立與自由。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道重要關卡。如今,武漢的青年藝術家在墻內并不能得到開花,更談不上墻外香。如何走出這一迷魂陣,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需知,今天的時代,各種信息觸目即得。我們需要的不當然是身體的移動,更需要開放的、包容的精神。在今天,我們沒有理由固步自封,也沒有理由夜郎自大。武漢,不缺少優秀的青年藝術家,反而缺少的是‘大我’的擔當精神。同時,這也是‘后使命’精神的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