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校園是師生長期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置身于優美的校園,自然讓人賞心悅目,身心愉悅,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儒雅氣質。
我們經常能聽到“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之類的話,這充分說明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步,應該是面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適合本校特點的核心辦學理念。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長,首先要把創新特色教育理念同理清學校發展思路結合起來。
崇仁尚智
現代文明教育下的桃花源
武漢市第十一崇仁初級中學武萬忠校長曾在為《中國教育報》的撰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學校的特質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校園文化缺失的學校是不完整的學校,不完整的學校是難以走向高端的。辦學理念迷失的教育是低層次的教育,低層次的教育是難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十一崇仁初中于2013年6月13日正式開設“崇仁尚智”文化講堂,目的就是研究、論證、豐富、創新學校的辦學思想,從而構建學校的主體精神,形成全體師生的共同愿景,用以指導教育實踐,謀劃學校的優質發展。此前,有的學校提出過“崇仁”的辦學理念,也有學校提出過“尚智”的辦學思想,2013年以來,十一崇仁初中將“崇仁尚智”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并提煉完整的辦學思想,據查悉,這在國內尚屬首次。暢銷本土多年的財經小說《水煮三國》作者成君憶曾走上講堂,面對數百名中學生簡明扼要地剖析講解了“崇仁尚智”的教育主張。成君憶提出,要真正理解崇仁尚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看來,真正的智慧就是懂得仁愛。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道理,一千個學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孔子。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人們對孔子和仁智的不同理解。教育的本質是什么?不是向孩子們灌輸那些不容置疑的標準答案,而是幫助他們了解真相。如果不了解真相,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自作聰明和妄想。成老師在講堂的最后送給同學們三句話。第一句話:單純意味著完整,復雜意味著破碎。第二句話:在破碎的心靈里沒有真相。第三句話:教育的本質,不是洗腦,不是催眠,而是幫助學生們找到真相,學生們自己會在真相中找到仁和智的真義。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個學校,只有文化體現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偉大的文明進步,只有教育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品格,才能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當中,只有把校園文化建設與辦學高度融合起來,用文化理念對教育資源實施戰略性和整體性的計劃與安排,實現學校文化的物質形態和觀念形態的統一協調,辦學才能擴大競爭力,提升教育附加值,增強全體師生幸福感,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融入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博學尚行 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這是位于漢口西部公辦初中校園的公共圖書角,這里很簡陋,但圖書供閱的方式卻很靈活以及頗具特色。通過下面的介紹,大家知道這圖書漂流角有著讓人敬仰的地方。
初看這圖書漂流角,真的很另類,清涼的地面,零散的燈光,除了幾個造形別致,做工還算精致的木質書架,還有一張個性的大方課桌。光看這些,也許很不起眼,但是通過專用戶外木特別訂制的兩條公園長凳置入其中,結合四初尚行教育辦學特色,以“博學尚行,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辦學理念,變“校園強制管理”為“學生自主運營”,卻釋放出莘莘學子求學翅膀賴以飛翔的新鮮空氣,濃濃的博學情,透著沁人的尚行義。博學尚行圖書漂流的宗旨是分享、信任、傳播。這就是武漢市第四初級中學為創建特色校的首創工程博學尚行圖書漂流角,以小成本打造的靈動閱覽空間。
圖書漂流是一段文明美麗的奇妙旅程,它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讀書人將自己讀完的書,隨意放在公共場所,如公園的長凳上,撿獲這本書的人可取走閱讀,讀完后再將其放回公共場所,讓下一位愛書人閱讀,繼續一段漂流書香。沒有借書證,不需付押金,也沒有借閱期限。博學尚行圖書漂流平臺讓“知識因傳播而美麗”。每天下課間,全體師生置身于這自由通行的開放式漂流角,共享、隨性的閱讀方式,給予大家感官俱佳的情感體驗。如此播撒書香,傳播文化,宛若美麗校園中的“漂流瓶”,為靜雅的校園增添了一絲活力。 真正的閱讀就應該是由心而發的渴求、感悟,是質樸的,是純粹的,更是快樂的。
在《孟子》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孟子問梁惠王:“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梁惠王毫不猶豫地回答:“不若與眾。”這段話啟示我們,自己獨立快樂不如與大家一起快樂,快樂只有彼此分享才是真正的快樂。
學樂校園 文化鐵板上的風華
武漢市硚口區常碼頭小學學校校徽以辦學理念“學”、“樂”二字為設計基本元素。采用篆體字組合形象,闡明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共讀國學經典中成長”。校徽中的“麥穗”圖形代表成熟、豐收,喻示學校師生在學樂文化經典浸潤下,生命更加豐厚,內心充滿正能量!
以米色為主調色彩,橙色和灰色作為輔助色,展示了常小人溫潤、和美、知性、敦厚、博學的情感,也明示了常小校園的建筑裝飾主體色系。
校徽整體呈東方神韻也融入現代意識,以圓滿包容萬象收合,彰顯常小經典品質和形象。
樂學與學樂是快樂的詞語,聽起來是悠閑、舒暢,帶著幸福的觸感。樂學應該是一種綠色學習生活,心態平衡,勞逸結合,學有所用,學有所悟,學有所樂,審美則為學有所樂,是一種淡定,也是飄逸,是人樂學的作為,也是學樂的境界,更是一種快樂的審美人生。
學樂人文教育管理目標迫切需要我們的學樂型教師善于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學生共同活動中去影響學生。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情操的陶冶者。那么我們的學樂型教師一定要學會借助美好的東西,幫助學生調節心靈,升華心境,給學生的思想或心靈以洗禮,讓學生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現在的常小學樂校園整體規劃正是應常小學樂文化教育發展需要,遵循生命的節奏,適時而出。她正以成熟的姿態向前邁進,她需要我們全體師生共同攜手,一起建造充滿人文詩意的精神家園。
無庸置疑,好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有創造性、顛覆性。藝術可以模仿,但要超越,要完全創造屬于自己的語言。還一定要產生共鳴,打動人的心靈。要讓不同行業、不同學校、不同職務、不同年齡的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說好。這不是投機取巧可以得來的,這必須有個很苦悶的階段,就是基本功的打造。要扎扎實實地吃苦,才能讓文化底蘊更豐厚,在技術層面上完善。用什么技術、什么材料、什么元素表達,做到50年校園品牌文化不褪色,既環保清新、又綠色健康。這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更是我們理想的愿景:讓校園文化贊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