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前言】
“文章不是無情物”,只有“情動”,才能“辭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要能給人以真實的感受,于內容上真正打動讀者,給人以情感上的震撼和心靈上的觸動。寫作時,要讓文章充滿真情實感,以真摯的感情撥動讀者的心弦,引發讀者的萬千思緒,激發讀者的情感體驗。
【寫作指導】
寫作時,同學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文之中。
一、選好感情觸點,置身角色之中
文章的情感應是作者的真情再現和流露,而情感的抒發要依托一定的感情載體。載體可以是人體的一部分,如“手”“臉”“頭發”等;也可以是一件實物,如朋友發來的“信件”等。選好感觸點后,還應將自己置身于具體的情景之中,真正地進入角色。即使是虛構的故事,也應將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節之中,這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二、選好立意角度,敢于坦誠相見
作文時應將情感融入事件中,所寫的事件要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依托,這樣才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要做到融情于事,對所敘之事充滿激情;要用心去寫作,不能說假話、空話;同時也要敢于真實地表現自我。
三、選好物象寄托,渲染情感氣氛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作時要恰當地運用景物描寫,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客觀的物象中,通過客觀景物的觸發,喚醒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內心的情感,為刻畫人物、突出主題而服務。
四、選好典型細節,襯托細膩感情
要通過細膩真切的描寫把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把自己的情感準確、充分、生動地表現出來。具體操作時,同學們可以提取細小傳神的動作、捕捉人物特色語言、描摹個性外貌神態、揣摩人物心理或刻畫典型的景、物,從而反映出自己細膩的情感。
【精彩佳作】
那一次,我很內疚
□李 冰
父親一直很愛我,但我卻不能讓他感到快樂。他的愛,讓我一直很內疚。
因為升學考試落榜,父親托親戚把我送到城里讀書。城里的一切,對于我這個從未走出過鄉村的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于是在好奇中,我漸漸熟悉了這里的生活。
父親常常寫信給我,信中除了長長的叮囑就是那句永不變更的話:“過年放假早點回來,路上小心。”可我卻一次也沒給父親寫過回信。
說實話,我已不再想回那個家。家中的條件與其他同學的巨大差距漸漸讓我的心變得扭曲,讓我忘記了父親的付出。但生活總歸是生活,家還是要回的。
臘月二十八那天,我匆匆忙忙趕回了家。家里沒什么變化:墻上仍舊貼著我上學以來得過的獎狀,雖然已經泛黃,但卻被父親擦得干干凈凈;21寸的黑白電視機里仍舊跳動著模糊的雪花,破舊的衣櫥還是——“咦?”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驚奇地走了過去,衣櫥上竟放有一瓶“海飛絲”洗發水。母親說,那是父親特意到縣城為我買的。
大年三十那天,我們全家都依照習俗洗頭。父親用完豎起大拇指說:“這洋玩意兒,洗完就是舒服。”我也用了,可總覺得有點不大對勁兒,仔細一聞才發現——“海飛絲”是假的。
“舒服什么呀!這是假的!”我未作任何思考便脫口而出。父親愣住了,什么也沒說,只是埋頭收拾著東西。父親的沉默頓時讓我為自己的“誠實”感到后悔。我也愣住了,想對父親說些什么,卻始終沒有開口。
回學校的那天,我把那甁洗發水放在了書包里,我知道父親掙那二十幾塊錢很不容易。父親沒有去送我,只是托母親帶了話,內容是那么熟悉,那么親切。
坐在車上,我把洗發水緊緊地抱在懷里,這是父親的愛,永遠不會變質,可我的不懂事卻深深地傷害了他。
那一次,我很內疚。于是回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父親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不為別的,只是想讓他快樂,告訴他:“我一切都好。”也許這正是父親最想知道的吧!
點評:本文內容樸實,沒有華麗造作之感,在寫法上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1.首尾呼應,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對父親的愧疚;2.主體部分將情感融于敘述之中,流露自然貼切;3.語言樸素,于娓娓講述中,彰顯出濃厚的父子深情。
【誤區提醒】
作文時,有許多同學不能較好地選擇抒情方式,寫作不能貼近生活,致使文章出現以下問題:
一、感情平淡:主要表現為寫作手法單一,讀來味同嚼蠟。
二、虛假、夸飾過度:一些學生生活閱歷淺,對自己的經歷感受不深,卻又“為文造情”,使文章的感情虛假失真;或對事件雖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卻沒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導致感情夸飾失度,抒情矯揉造作,削弱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三、感情消極低沉: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受所謂“新事物”的影響,或讀了有負面影響的書,對反面事物大唱贊歌,一味地揭露社會的陰暗面,違背了文章積極向上的原則,沒有可讀性。
【模擬考場】
一朵野花的微笑,一片云朵的舞蹈,一滴雨水的浸潤,一位路人的扶助……都會給我們的心靈留下難以忘懷的觸動。這其中有喜悅、有憂傷、有思索、有痛苦……我們為什么不能把這一時的心聲書寫下來,讓它永遠留在記憶的深處,成為美好的回憶呢?
請以“心聲”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1)題目自擬,文體自定,詩歌除外;(2)恰當地選擇正確的抒情方式行文;(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