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夢中的鳳凰古城是被搗衣聲喚醒的。煙雨籠罩,山水蒼茫,穿藍衣的苗家少女在小橋流水邊浣衣。水晶似的眼眸,桃花般的臉龐,讓人疑心遇見了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她抬起手腕,手指粗的銀鐲在碧波里閃著銀光。于是,一陣陣搗衣之聲便久久回蕩在江畔。
煙波浩渺,迷蒙的雨霧中,劃來一葉扁舟。恍惚間,光陰流轉,它仿佛自千百年前的宋詞中漂來,一直漂進我的夢里水鄉。
不遠處,有幾只白鷺臥在水邊的青石上,雪白的身影襯著黝黑的青石,如白雪落青石,分外的美。
細雨如絲,包裹整個小城,腳下的青石板路被雨絲滋養得黝黑發亮。向沱江下游漫步,不知不覺就走進沈先生筆下的山水畫卷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做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桃花處必有人家,凡人家處必可沽酒?!币郎桨哪緲桥?,依著一米高的小屋,屋檐下的小池中汪著透亮的泉水。原來,汩汩的泉水自山上流淌而來,匯集在小池中,池中泊一把葫蘆水瓢,供路人飲用。泉水旁立著蕭蕭青竹,翠色逼人。宋代文人寫過,有井水處必有柳詞。沈先生寫著,凡桃花處必有人家。我說,有人家處必有清泉。
幾枝嫣紅的薔薇從一戶人家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斑駁的墻壁,水氣泱泱的花朵,微風細細,落花香滿衣。一位白發老人就坐在門前的矮凳上繡花,有蝴蝶、喜鵲、牡丹和纏枝蓮花,她腳下依偎著一只花貓,臥著酣睡。光陰在這里仿佛靜止了。小巷深處隱隱傳來嗚咽凄婉的簫聲,是誰在杏花春雨里,一直吹簫到天明?
乘上江邊一只木船,順流而下,兩岸青山倒映水中。楊柳依依處,古老的吊腳樓將伶仃的腳伸進江里,屋頂上升起裊裊炊煙。一抬頭,一座古樸典雅的廊橋橫臥在清流之上,這就是虹橋。百年的古橋,寂寂的流年。它似一位飽經風雨的老人,橫臥在沱江上,悠然地看著來往的人們,緘默不語。
寂靜的江畔泊著一葉孤舟,仿佛一個漫長的等待,從山寒水瘦到碧潮滿滿,等待的人還是沒有來??墒牵總€人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從年華如玉到年老鬢白。
夜晚的沱江,兩岸華燈初上,虹影搖曳,猶如一杯打翻的美酒,波光瀲滟,如夢如幻,不飲自醉。此時的虹橋,在斑斕燈火的映照下猶如一道彩虹,醉臥于清流之上。歌聲、水聲回蕩在江畔,驚醒了鳳凰幾百年來恬靜悠然的夢境。
我與鳳凰初見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初見鳳凰,她不知道,我等她,已等了百年。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煙雨中的鳳凰,猶如地上之華章,一千個人讀她,便有一千種回味與詩意。
(選自《最美文》2012年第10期,有刪節)
新視點
湘西的鳳凰城是一座別具風情的古城:山水相依,鐘靈毓秀,是小城生動的容顏;古老的歷史淵源,純樸的風俗人情,是小城絕美的名片。文章以時間和作者的游蹤為序,移步換景,所繪景致清新靜謐,猶如一幅水墨淋漓的山水畫卷,是那樣溫潤、空靈、飄逸,令讀者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