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41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他到任的第81天,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wù)。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遠(yuǎn)近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便要栽贓陷害。縣吏說:“當(dāng)束帶迎之。”就是說應(yīng)當(dāng)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他掛冠而去,辭職歸鄉(xiāng)。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多維解讀
1.靈魂之美。陶淵明不慕榮利、不汲汲于富貴,完全追求心靈的寧靜與自由的生活,活在純潔的靈魂里。
2.人格之美。陶淵明所處的是一個拍馬逢迎、爾虞我詐、歪風(fēng)橫行的時代,陶淵明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堅守自己剛直不阿、善良本真的品格,無疑是黑暗社會中的一束陽光,寂寞寒夜中的一支火把。這種人格之美,讓人嘆為觀止。
3.選擇之美。當(dāng)面對逢迎做官和灑脫歸隱的選擇時,陶淵明以節(jié)義貞操為重,不趨炎附勢,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的隱居生活。這種選擇無愧于心,無愧于志,美麗如月。
劉禹錫和《陋室銘》
劉禹錫因熱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dāng)朝的權(quán)貴寵臣。當(dāng)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后,劉禹錫屢遭貶謫,最后輾轉(zhuǎn)到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任刺史。
和州知府姓策,策知府是個見利忘義、妒賢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劉禹錫得罪了不少權(quán)臣,又不得勢,就有意落井下石。策知府只在城南門給了劉禹錫三間小屋。這三間小屋面臨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劉禹錫反倒十分高興,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門上懸掛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不僅抒發(fā)了自己對這三間小屋的喜愛,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這舉動可氣壞了策知府,他命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diào)到城北門,面積由三間減到一間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觀白帆。這一間半小屋位于德勝河的邊上,附近是一排排楊柳。劉禹錫看到這些景色,欣然提筆,又寫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仍舊在這一間半小屋里讀他的詩,寫他的文。策知府見劉禹錫仍無動于衷,更加怒發(fā)沖冠。他和書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為劉禹錫選了一間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內(nèi)搬了三次家,劉禹錫卻心如止水,恬淡平靜。劉禹錫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也為了譏諷這些奸邪小人,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多維解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劉禹錫面對貶謫生涯,沒有郁郁寡歡,消極度日,而是心如止水,恬淡平靜。這種博大的胸襟和境界,折服的不僅僅是見利忘義、妒賢嫉能的策知府,也應(yīng)該折服身處逆境、深陷不幸和遭受不公的人。
2.安貧樂道,高潔傲岸。劉禹錫安于清貧,堅守清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苦為樂,以勵其志,志趣得到了彰顯,人格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