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年既有平衡市,也有結構性牛市,中小板、創業板和主板都有機會,正是研判基金公司洞察市場、抓住機遇能力的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投資者報》以此為周期,研判推出“基金公司規模興衰榜”
近三年基金全行業總體規模分別是從2.8萬億、2.9萬億突破至4.5萬億。有7家公司一直穩居前十的第一梯隊、4家跨進千億元俱樂部、8家規模持續增加
穩居前十的第一梯隊7家公司分別是:華夏、嘉實、易方達、南方、工銀瑞信、廣發和中銀
招商、建信、匯添富、上投摩根成功進入千億元基金公司俱樂部。招商旗下基金全面開花、規模大增,建信則在固定收益產品獲得不俗增量
在2012年時起始規模就超過500億元,且連續3年保持增長的8家基金公司是:華夏、嘉實、廣發、工銀瑞信、中銀、匯添富、上投摩根、招商
近三年雖然市場機會多多,但也有5家公司規模連續3年縮水,其中大成、東吳等公司無奈上榜
《投資者報》研究員 常陽
2012~2014年,股市、債市、貨幣市場都曾出現難得的發展機會;中小板、創業板和主板又都有結構性牛市。這正是研判基金公司洞察市場、抓住機遇能力的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
從股市看,2012年是典型的平衡市,2013年創業板指大漲83%,2014年藍籌股王者歸來帶動上證綜指大漲52%,可謂各種各樣的市場氣候都曾出現,也就給各類股票型基金提供了表現機會;債券市場出現小牛市,債基2014年收益創新高;流動性則經歷了錢荒到央行降息,貨基擁有天然的增長沃土。
機會常常有,但各公募基金捕捉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卻千差萬別,并最終表現在公司規模這一成績單上。這三年,各公司的成績是靚麗還是黯淡,進步還是倒退?
《投資者報》以此為周期,研判推出“基金公司規模興衰榜”,發現近三年全行業總體規模分別是從2.8萬億、2.9萬億突破至4.5萬億,實現了連續增長。有7家公司一直穩居第一梯隊、4家跨進千億元俱樂部、8家500億元以上公司還能保持規模連年持續增加。不過,也有在行業增長時自己公司規模萎縮的,值得公司掌舵人警醒(見表格1:各基金公司近三年規模排名變化情況)。
七家公司穩居第一梯隊
近三年,全部公募基金規模跨越4萬億的進程中,公司數量由原來的60家,發展到如今的近百家。這其中,有7家公司始終位居前十,可謂第一梯隊中的常客,它們分別是:華夏、易方達、嘉實、南方、廣發、工銀瑞信和中銀。其中華夏、嘉實、南方是老十家,堪稱業內不老松。廣發、中銀、工銀瑞信在2003年至2005年成立,到現在十年磨一劍,終有所成(見表格2: 三年均在第一梯隊公司)。
7家公司中,華夏、嘉實、工銀瑞信最有代表性。華夏和嘉實的位置最穩:華夏兩年第一,最近一年天弘憑借一只產品逆襲,太具偶然性,且因為余額寶收益率大幅下滑,看上去天弘的好日子正在過去。所以華夏老大的位置依然相當穩固;嘉實連續兩年居季軍位置。工銀瑞信是進步較快的典型,三年名次分別是第8、第7和第3。
先看華夏。華夏2014年規模從2000多億元跨入3000億元大關,達到3109億元。2013年初,華夏推出“活期通”,實現快速贖回、余額理財、消費還貸、在線支付等功能,背后對接貨基華夏現金增利。搭上互聯網金融的快車,華夏現金增利規模快速膨脹, 2012年底是300億元,2014年三季度最高時超過千億,2014年底達890億元。另一只貨基是華夏財富寶,這是與微信理財通合作產品,實現增量403億元。
華夏在指數基金管理方面的儲備,也在2014年再度顯示出優勢。華夏滬深300ETF錄得97億元的增量,華夏上證50ETF也有近50億元的增量,也正是由于指基的貢獻,華夏股票型基金的規模仍舊穩坐第一名,領先第二名近百億元。
上述諸般合力,推動華夏保持在行業龍頭位置。如果只是躺在原來的功勞簿上睡覺,沒有這些增量,規模原地踏步,2014年華夏將會滑落到第五名的位置。由此看出基金行業競爭之激烈,真的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嘉實是另外一棵常青樹,三年規模排名分別是3、3、4,2014年增量規模756億元,在前10公司中增量規模依舊處于前列。
嘉實增量規模的來源與華夏有異曲同工之妙,貨基和指基雙輪驅動,貨基居功至偉。依靠互聯網金融的威力,嘉實旗下貨基貢獻增量分別是:嘉實活期寶265億元、嘉實貨幣217億元、嘉實薪金寶82億元。
而且,嘉實在ETF和“混改”中的創新,則是其他公司難以學來的。
嘉實是第一批推出滬深300ETF的公司之一,2014年后半年股市上漲行情,指基是最佳投資品種。嘉實滬深300ETF份額在2014年第四季度時增加近兩成,加上單位凈值增加,基金規模增加了180億元。
創新是永恒的推動力,在國企改革大潮中,對接中石化“混改”,嘉實設立發起式基金嘉實元和,首募100億元,成為首個吃螃蟹者。
嘉實增量規模另一個功臣是旗下嘉實周期優選基金,在全部364只股基中,該基金2014年排名在前10%,獲得投資人凈申購,規模從3億元躍升到49億元,從一只小基金成長為一只中大規模產品。貢獻的46億規模,所獲得的管理費相當于貨基增加了250億元。
工銀瑞信的增量比前兩家都大,2014年增加1446億元。貨基貢獻絕對增量,其中工銀瑞信貨幣增量990億元、工銀瑞信薪金A增量115億元,都是公司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獲得的。
但是,簡單地認為公司只有固定收益專長就狹隘了。工銀瑞信金融地產是2014年冠軍基金,規模從1.53億元增加到32.31億元,增加了21倍有余,再一次驗證了業績是規模的助推器。工銀瑞信信息產業上演同樣的好戲,該基金2014年業績在同類364只基金中排名第4,規模從1.58億元猛增到31.55億元,是又一個規模增加了20倍的產品。而工銀瑞信創新動力在2014年11月募集,首募67億元,基金經理就是工銀瑞信信息產業的經理,明星基金的效應發揮了作用。
四家公司加入千億元俱樂部
相對于第一梯隊的常客,晉級的成功有時候更令人欣喜。對基金公司而言,規模跨入千億元行列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14年,有招商、建信、匯添富、上投摩根4家公司成功進入千億元俱樂部,成為13家千億元公司中的一份子。
4家公司中,招商、建信成功進入前十。招商步幅很大,從第19躍升至第10,從第二梯隊末尾成功進入第一梯隊。同時,招商也是4家公司中規模增量最大者,增加了616億元(見表格3:規模躍升至千億元公司)。
招商規模過千億,得益于旗下各類基金共同發展及前幾年沉淀結出的碩果。2014年,招商各類基金規模都在增加,股基從67億元到193億元,混基從150億元到171億元,貨基從218億元到698億元,全線突破。
招商的增量,還有115億元來自于分級基金的貢獻。招商2012年開始做分級基金產品,首先發行招商中證大宗商品分級,2013年又發行了招商滬300高貝塔分級、雙債增強,2014年發行中證證券公司分級、滬深300地產分級、可轉債分級,至此,招商旗下已經形成覆蓋大宗商品、債券、指數、行業,全系列的分級產品,成為市場當中分級基金方面比較領先的公司。招商中證證券公司分級基金在2014年11月發行,正好趕上券商股成為市場中炙手可熱的板塊,首募4億元,年底時,規模如坐火箭般猛增至81億元。
在超越至千億的基金公司中,建信表現也不錯。2013年規模只有725億元,2014年就跨越到1211億元。增加的486億元規模中,占比七成源于2014年新基金首募規模的增加,建信現金添利是建信和其股東建設銀行聯手打造的貨基,由于不設贖回上限,更能吸引大資金的青睞,到去年底時,規模到了329億元。
建信旗下基金業績領先也帶來了不少增量。2014年,在可比70家公司中,建信的股基和債基都處于前1/3。建信轉債增強基金憑借97%的年凈值增長率在所有開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二,是債券類產品中的業績冠軍。建信恒穩價值在同類158只基金中,排名在前10%。
匯添富是以創新知名的公司,理財基金、貨幣基金都相對走在前列,憑借這些創新的積淀,2014年開始收獲。而上投摩根在2013年突出的投資業績,使其在股基的持續營銷中占得先機。
八家公司規模持續增長
2014年的牛市,讓一句話流行起來:“風來了,大象都能飛起來”。可見,只要處在合適的風口上,飛起來并非難事。不過,難的是一直飛。這個道理對基金公司同樣適用:一時的增長并不難,難的是持續增長。而更難的則是在高起點上的進一步增長。
正因為如此,在2012年時起始規模就已超過500億元,又能連續3年保持增長的8家基金公司難能可貴,它們是:華夏、嘉實、廣發、工銀瑞信、中銀、匯添富、上投摩根、招商(見表格4:2012年500億元以上且近三年規模持續增加公司)。
除廣發外,各家公司在前面的榜單中已經出現,此不再贅述。廣發的新基金發行速度迅猛,2014年內新發基金達17只,在全部公司新發產品數量中處于前列,這些新基金2014年底時規模達120億元。這其實延續了公司前一年的策略,2013年時,廣發新基金數量達到了27只,增量226億元,是行業內第一名。新產品涉獵貨基股基及創新:廣發錢袋子 、廣發活期寶、廣發天天利都是貨基,增量規模近50億元;在創新面前,廣發聯合中證指數公司、百度等,進行跨界合作,推出廣發中證百發100指基,首募24億元,2014年底規模增至30億元。同時,公司發行的廣發主題領先、廣發新動力,貢獻增量規模都接近15億元。
給廣發貢獻規模最大的是貨基,廣發天天紅、廣發貨幣貢獻規模合計達269億元,2013年11月,《投資者報》曾經以盈利能力、申贖便利能力等四大指標“尋找最牛貨基”,結果廣發貨幣摘得冠軍。2014年,廣發貨幣規模從263億元增加到345億元,成為廣發旗下最大的規模基金,廣發貨幣B收益也在同類前1/5,而廣發貨幣A則成為連續3年五星貨基。
五家公司規模連續縮水
幾家歡樂幾家愁,規模連續增長公司的喜悅,更襯托出規模持續縮水公司的尷尬。這三年,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在增長,各家公司都在嘗試通過各種途徑做大做強,但是也有5家公司規模逐年縮減,在大公司中比較典型的是大成,小公司中則是東吳(見表格5:規模連續三年縮減公司)。
大成是老十家公司之一,公司發展中總是波折不斷。市場對大成印象最深的是,公司持續踩雷,從銀廣夏到三安光電、雙匯發展,最近一次是2011年的重慶啤酒,從此之后,公司規模便開始走下坡路,2012年是970億元,2013年818億元,當2014年4家原來只有幾百億的公司敲鑼打鼓慶祝過千億時,大成卻黯然滑落到747億元。當8家公司歡慶規模連續3年增長時,大成卻要去總結一下規模為何連續3年滑落。
大成的規模萎縮,表現為旗下半數以上產品規模縮水。不少公司在百姓認可貨基的大勢中,依靠貨基成功上位,大成卻是明星息影:大成貨幣B縮水82億元,大成現金增利B縮水37億元,大成月添利理財縮水12億元。此外,股基大成財富管理2020、大成精選增值、 大成策略回報等業績排名落后。凈值表現不佳,規模自然更是雪上加霜。
對于大成,我們是熟悉的,心態是復雜的。它曾經在第一梯隊頑強拼搏過,所以它很知名,也很令人懷念。但對于長久以來,公司投研為何總是踩中“地雷股”從而引發一輪輪的危機,公司又如何避免這種悲劇一再出現等問題,雖然《投資者報》記者努力采訪,但公司方面并不愿正面回應。雖然事實上業績不佳、規模縮水,但公司方面似乎更在意報道是否負面,而對于如何建立新機制、走出新天地,則缺乏直面的勇氣。2015年公司是否有新動作來止住下滑勢頭,目前看還是要打個問號。我們希望大成扭轉頹勢、涅槃重生的這一天能早日到來。
東吳基金公司原來規模就小,近三年則更見“消瘦”。公司規模分別是108億元、85億元、72億元,幾乎每年下滑10億元以上。其實這種縮水從2010年以來一直在持續。2012年9月,公司現任總經理徐少華上任,也沒能擋住規模下滑步伐,反倒是越瘦越快。如今,公司旗下最大規模基金也只有18億元。2014年,公司旗下19只產品中,有14只排名低于行業平均,有近一半的品種在后20%的排名隊列中。
與多數上海基金公司不同,東吳遠離陸家嘴金融中心,蝸居于相對偏僻的一棟小樓中。他們的銳氣好像也遠離了多數努力進取的基金公司行列。
這三年的基金公司規模興衰榜單中,折射出的是他們的戰略、布局、執行中的差別。這三年,機會擺在面前,卻難輕易獲取。這三年的強弱之道值得市場認真反思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