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互聯網遍地開花的時代,人們的娛樂消遣方式不斷多樣化,劇場演出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進一步壓縮。方緣認為,讓觀眾走進劇場看演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大眾現場看演出的消費習慣。
國慶檔期,電影《夏洛特煩惱》在徐崢《港囧》和劉德華《解救吾先生》等多部電影的包夾中脫穎而出,上演驚人逆襲。這部由開心麻花團隊打造的作品也賺足了無數人的笑聲和眼淚。其實早在兩年前,《夏洛特煩惱》的同名舞臺劇便已經在鄭州上演,精彩幽默的劇情也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
雖然舞臺劇《夏洛特煩惱》在鄭州大獲成功,但是從全局來看,鄭州乃至整個河南演出市場的現狀仍舊不容樂觀。河南演出院線聯盟秘書長方緣對此點評道:“河南演出市場一直處于很平淡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開始關注演藝行業,河南演出市場也有望在平淡中逐漸掀起波瀾。
培育演出市場
對于很多河南人而言,休閑時更多的去處是KTV、酒吧等場所,去劇院看一場演出仍然屬于小眾群體的行為,這也就造成了河南的演出當下的波瀾不驚。方緣表示:目前在鄭州很多人并不缺錢,但是由于消費心理的阻礙,很多人愿意花幾百元、幾千元去請朋友吃飯唱歌,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去現場看一次演出。而在沿海很多城市,很多人在生活富裕之后就會很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這是兩者很明顯的一個區別。
不同的生活理念造就了河南與沿海地區不同的消費習慣,也讓河南演出市場處于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如何讓劇院演出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也成為河南演出市場面對的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
根據方緣介紹,目前走進劇院看演出的人主要以青年人和老年人為主,“因為年輕人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去現場看一次演出他會感到很好奇。而老年人則是因為他在建國初期就看到過類似演出,所以他能接受這樣的形式”。
盡管如此,但在目前互聯網遍地開花的時代,人們的娛樂消遣方式不斷多樣化,劇場演出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進一步壓縮。方緣認為,讓觀眾走進劇場看演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大眾現場看演出的消費習慣。
“在北京地區,劇院演出就非常火,你如果當天去買票很多都買不著,必須提前預訂,對于北京很多觀眾而言,休閑的時候去看一場演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河南,很多人還沒有這樣的意識。”
想讓觀眾走進劇場,最重要的是劇場要對觀眾產生吸引力,相對于其他藝術形式,舞臺劇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這就好像現在盡管電視電腦很流行了,但仍然有很多人會走進電影院去看電影一樣,因為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和自己一個人在家對著電腦看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舞臺劇同樣如此”。方緣表示。
由于河南地區觀看演出的群眾基礎薄弱,環境氛圍沒有形成,前期對市場的培養也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階段。在這上面,河南演出聯盟也頗費了一番心思,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其也著重引進了許多輕松幽默的舞臺劇節目,例如開心麻花團隊的《夏洛特煩惱》和《旋轉卡門》,以及國內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的《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等作品,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之余又體驗了一把現場看演出的非凡魅力。
“現在人們幾乎都長期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他們需要一種釋放,而我們引進的這些演出很多劇情都很接地氣,演員在舞臺上幾句話都能抖一個包袱,讓觀眾哈哈大笑,這就很切合大家的胃口。”方緣道。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河南象劇場院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超,他表示,目前在河南市場做演出,輕松幽默的演出劇目在市場無疑更受歡迎,這也是讓觀眾愿意走進劇院看演出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我們目前就是不斷培養大家看演出的習慣,通過幾年時間來把市場穩固下來,因為愿意去看演出的人,懂得享受的人,并不在乎看演出的錢,他在乎的是有沒有好的演出,有沒有合適的渠道讓自己來獲取這個資訊。”方緣說道。
讓從業人士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政府也在扶持演出行業發展,從2016年開始,將會有國家支持的演出進入市場,這也為演出團體節省很大一部分成本,從而直接促成演出票價從幾百元下降到幾十元,最終將會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這無疑極大提升河南演出市場的培育步伐。
“在南方沿海城市,如果有一個團隊要做一場演出,各種媒體以及網絡平臺跟進得都很快,這就造成整個演出市場的繁榮。但是在河南,我們還缺少這樣的支持。”方緣表示。
抱團取暖
由于河南演出市場尚處在培養期,還沒有達到繁榮階段,這也就造成目前行業內只有少部分人收入較高,而更多的從業者的收入僅僅是能夠滿足生活所需,始終處于打工族的狀態。這也讓更多的從業者更加向往北上廣等發達城市,無形中造成了本土優秀人才的流失。
面對這樣的現狀,方緣表示,目前河南各演出團體應該擺脫以前單打獨斗的方式,而是選擇抱團取暖。河南演出聯盟作為隸屬于河南省文化廳指導管理的省級演出行業協會,在幫助許多演出團體劇目成功“落地”的同時,也促成了省內不同團體與院線之間的合作,為河南演出市場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如果單靠一兩家演出商來做演出,有一次搞砸了,賠進去幾百萬,可能團隊一下子就垮了。如果三五家演出商一起合作,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宣傳渠道和推廣模式,每人出幾十萬來做這個事情,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程度。不僅如此,大家抱團之后,實力增強了,就有底氣去承接一些大型演出,例如李玉剛全球巡演100場,如果演出一場100萬,100場就是一個億,單靠一家是拿不下來的,如果我們好幾家演出商聯合起來就不成問題。”方緣稱,“其實在南方很多地方的演出都是這樣來做的。”
據介紹,目前河南各劇場也逐漸開始與演出團體通過按照一定比例分賬的形式來進行合作,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劇目的成功與否,完全由市場說了算,演出團隊根據演出收益來進行分紅,如此一來,演出方的壓力將會增大,其對節目的要求也更加會精益求精,以往高高在上的明星式人物也終將回歸到人民藝術家的行列。
雖然河南市場尚未成熟,但方緣卻對河南演出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河南觀眾對各種演出劇目均能適應,越劇《女駙馬》在河南演出時,曾經受到省內越劇迷們的廣泛追捧,而廣東劇目《西關小姐》登陸河南市場后,同樣受到了出乎意料的好評。方緣對此評價道:“河南因為地處中原,受眾群體也有著很強的包容性。”
此外經過了多年的培育,河南演出市場的“躁動”也首先在兒童演出市場表現出來,今年暑假,河南兒童劇的演出異常火爆。河南藝術中心副主任劉秀華稱:“今年的暑期系列演出出人意料的好。《小丑嘉年華》和《青蛙王子》的票一早就賣空了,我們不得已開放樂池和包廂讓觀眾坐。多年培育的鄭州少兒演出市場終于有了夏天的味道。”
目前,伴隨著市場的發展,河南本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文化產業。作為這塊“大蛋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河南演出市場的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方緣表示,未來3到5年,將會是河南演出市場的成熟期,“河南演出市場終將呈現一個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時代,這也將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最終會誕生一大批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