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之間有桿秤。桿秤自漢朝發(fā)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仍是行商坐賈的必備之物。許昌長葛的董村鄉(xiāng),以生產(chǎn)桿秤著稱,鼎盛時年產(chǎn)百萬支,走俏全國。2009年,董村木桿秤的生產(chǎn)工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桿秤之鄉(xiāng)
在中原地區(qū),許昌長葛市董村鄉(xiāng)一帶,是全國著名的衡器之鄉(xiāng),那里的木桿秤生產(chǎn)始于明末,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
衡器發(fā)明之前,買賣東西稱重時,恐怕是論個兒、估堆兒的,交易只能馬馬虎虎。后來出現(xiàn)了度量衡,但衡器是一個原始的天平,一根木桿,兩頭懸鉤兒,繩子系在木桿中間,一頭掛物,一頭掛“權(quán)”,“權(quán)”是原始砝碼,究竟有多重,估計古人也說不清,現(xiàn)在更無法揣測,不過,木桿秤的雛形由此形成。
木桿秤主體部分是秤桿,木制為主,所用木料相當講究,要求木質(zhì)堅硬、紋路細膩、耐磨耐腐,而且日曬雨淋還不變形。普通的木料有棗木、杏木、梨木、核桃木,樹齡一般不低于30年,以棗木為佳。高檔一些的,有紫檀、酸枝、花梨木、坤甸木等,這些名貴的木料,業(yè)內(nèi)統(tǒng)稱“楠木”,也許應(yīng)該寫成“南木”。金銀首飾店和藥鋪所用的小秤叫“戥子”,計量精確,小巧玲瓏,秤桿則選用駝骨、牦牛骨甚至象牙制成。
秤桿呈圓柱狀,一頭粗,一頭細,兩端多用銅皮包裹,防損而美觀。秤桿上面嵌有星點,顯示計量。計量以斤、兩為單位;戥子精確,甚至能細分出錢、分、厘、毫。古代稱重,采用16進制,一斤等于十六兩,“半斤八兩”一詞便源于此。
上世紀60年代,改用十進制,再解釋“半斤八兩”一詞,便要費一番周折了。
桿秤組織
以前,由于官府嚴禁私自制秤,長葛民間的制秤只能偷偷摸摸、私制暗售。清末,官府放松了對民間制秤業(yè)的限制,那一帶的農(nóng)民,農(nóng)忙務(wù)農(nóng),農(nóng)閑制秤,制秤業(yè)處于半公開化狀態(tài)。民國期間,時局不穩(wěn),官方無暇過問民間制秤這檔子小事兒,董村一帶的制秤業(yè)迅猛發(fā)展,秤工劇增,秤店林立,家庭作坊隨處可見,有“董村三歲小孩會星秤”之說。小小的董村鄉(xiāng)漸漸容納不下如此龐大的制秤業(yè),不少秤工便走出家門,在全國遍地生根。
為便于管理,制秤業(yè)自發(fā)成立了“星秤會”,設(shè)會首,立規(guī)矩,要求“同行相濟,技不外傳”。秤工不加入星秤會,則不許其“出生意”;若入會,則須交納會費。秤工不許私自收徒,收徒須經(jīng)會內(nèi)同意;秤工若把技藝傳給子孫,只傳男不傳女。秤工若在外經(jīng)營,同一地方的秤工要推選負責人并報知會首。當著外人面,同行交流要帶“行話”,秤叫“橫子”、制秤叫“散星”,自己是“做十字街生意”的,豆芽叫“勾頭菜”,面條叫“鉛條”,報數(shù)字時,一曰“流”、二曰“月”、三曰“黃”、四曰“折”等。
解放后,星秤會解散,秤工大多被國營或集體衡器廠吸收,木桿秤步入規(guī)模生產(chǎn)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生產(chǎn)規(guī)模鼎盛一時,年產(chǎn)木桿秤多達百萬支,長葛木桿秤走俏全國。
桿秤工藝
制作木桿秤要用專業(yè)工具,鋸、墨斗、刮楞機、割刀之類,都較為常見,而鉆孔的木鉆卻很別致:“十”字形木質(zhì)架,底部安有細鋼針,細繩繞“十”字架,三端固定,中柱旋轉(zhuǎn),鋼針便可鉆出用于“鑲秤星”的小孔。正因為木鉆別致,便成為秤工的標志性工具。
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木桿秤,程序非常復雜。
選好木料,去皮曬干,根據(jù)所制秤的大小,把木料鋸成合適的四棱木條,木條一頭略大、一頭略小,橫向的四個平面呈梯形。若木料不直,點把麥秸火烘烤,趁熱把木料捏直。用“頭坡刨”刨去邊棱,木條變成木棍;用“二坡刨”和“凈刨”修整,除去木條上的疤痕和鋸痕;用磨石打磨,打磨至木棍表面出現(xiàn)一層絨毛,毛坯秤桿便制成了。
用鉛筆從秤桿的大頭向小頭畫一直線,因為秤星要鑲在這條線上,便稱此線為“基準線”,俗稱“脊線”。秤桿上安秤鉤的地方俗稱“力點”,找準“力點”,俗稱“找眼”。秤鉤受力很大,須用鋼坯制成的“鉤軸”加固,用大手鉆在力點處鉆孔,俗“鉆鉤軸眼”。在秤桿兩端包上銅皮,俗稱“包鑲秤頭”。包上銅皮后,“鉤軸眼”便被蓋在銅皮內(nèi),用方錐扎透、露出“鉤軸眼”,俗稱“扎鉤軸眼”。把“鉤軸”安裝在“勾軸眼”內(nèi),俗稱“會鉤軸”。
秤桿上安系號即秤提兒的地方,俗稱“支點”,因系號有大小之分,所用“支點”便有兩個。以“鉤軸眼”為中心,按秤錘的重量和秤桿長度的比例關(guān)系,找出兩個“支點”的位置,打眼后裝上“鞍卡”,這兩處“鞍卡”分別稱“頭道卡”和“二道卡”。
然后在“支點孔”和“鉤軸眼”里“安刀子”、“鉚千斤”,裝上秤環(huán)和秤鉤,秤桿便成型了。秤桿做成后,準備“上星”。
上星時要先找“定盤星”。把“支點”掛在固定架上,把秤錘掛在秤桿上,在空負荷的情況下移動秤錘,直至秤桿平衡,此時秤錘系繩與基線的交點即為“零點”,俗稱“定盤星”,作出記號。如果是盤秤,要將空秤盤掛上,找出定盤星。定盤星很重要,只有確定了定盤星,此后的秤星才有了基準,后來人們便把“已經(jīng)拿定了主意”喻為“做事有了定盤星”。
在秤鉤下掛“標準砝碼”,向左移動秤錘,找到第二個平衡點,作下記號,該點即為所稱重量是“計量點”,如果是大秤,計量點可表示10斤,中等秤可表示1斤。把計量點和定盤星之間的距離分成10等份,每份則表示1斤或1兩。這樣,幾斤幾兩的位置便確定下來了,這個過程俗稱“打標準”。
按照事先作出的記號,用小手鉆打眼兒,一般來講,逢“5”的地方打出“星花”,逢“10”的地方打出數(shù)字,比如“10”、“20”、“30”等。這一過程稱“放眼兒”。
左手拇指和食指捏把銅絲扎進放好的眼兒內(nèi),右手持刀把銅絲割斷,再用刀面把割過的銅絲拍平、拍牢固,磨石蘸水后細心打磨,把粗糙的銅絲截面磨平、磨光,成為锃亮的小圓點,金星一般。這一過程俗稱“扦星”。
由于木料各部分的顏色深淺不一,有的還有木紋,便會影響秤的外觀和讀數(shù),所有“著色”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若想把秤桿變成紅褐色,則把生石灰和燒堿混合成漿涂在秤桿上,漿干之后,用水沖洗,鮮亮的褐紅色便呈現(xiàn)出來,這一過程俗稱“燒色”。若想把秤桿變成黑色,則用一味名叫“五倍子”的中藥,焙干磨粉,加水熬漿,混以青礬碎末兒,涂在秤桿上,漿干后洗去浮色,則呈黑色。著色之后打蠟,并用“光珠”拋光。這樣處理后,光亮色艷,且不褪色。
一桿嶄新的木桿秤制成了,說似簡單,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講究技術(shù)和技巧。制成的新秤究竟合不合格,最后還要用標準砝碼檢驗,若秤星的示數(shù)與砝碼一致,則是桿好秤,若有誤差,則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