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艱苦困難的日子還要持續三五年,企業要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要抱團發展,要相擁在一起。互相汲取成功的經驗,避免走彎路。
過去的一年,很多的中小企業生存真的非常艱難。
以前的很多政策紅利,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存在了,企業運行成本越來越高,尤其是用工成本、原料成本、運輸成本、物流成本都在提高,稅收的成本也在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中國的GDP每年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而我們的稅收增長速度卻超過20%,甚至超過30%,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企業的收入是在增加,但是利潤卻在下滑。像傳統的加工企業,純利潤最好的時候有5%,現在只剩下2%了。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只有2%的純利潤。如果這2%的純利潤隨著各種費用的增加,那么企業則是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不賺錢。這就形成了一種剪刀差,企業就沒有發展的后勁,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動力,這是非常危險的。
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
現在很多中小企業都關門了,老板跑路了,企業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卻是白干。我跟一個老板聊天,他說雖然企業虧損了,但是他還養活著幾萬名工人,繳著十幾個億的稅收維持著正常運轉,還有配套的那么多上下游的企業也在為它而生存,如果這個虧損的企業也倒閉了、不干了,那些配套的企業也要倒閉,我這幾萬個工人就要失業,就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那你說我干不干呢?所以說我虧損了也要干。
但是如果企業老是虧損,越干越虧損的話,這樣能夠持久嗎?
政府對企業最好的支持就是減輕企業的負擔。中國是世界上稅負最重的國家,整個綜合稅費達到40%,但是還有很多隱形的費用大家沒有看到,這些費用加起來,相當于對企業雙重收費。這樣的話,企業的負擔就太重了,企業負擔重了以后,就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說在當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企業不要求政府支持,而是減輕一點負擔就可以了,減輕一點負擔,好多中小企業就能夠度過這個困難的時期。
從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企業日子就沒有怎么太好過,可能這種艱苦困難的日子還要持續三五年,企業要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要抱團發展,要相擁在一起,互相汲取成功的經驗,避免走彎路。
過剩的泡沫還在
我們現在為什么經濟出現危機?就是因為我們產能過剩,過剩了以后,就造成了一種投資失敗,收不回來。現在全國到處都在基建,中國成了一個大的工地,但是我們分析了沒有?到底需求是多少?我們已經建好了好多年的房子都還沒有賣完,那么還有待建的、新建的,還有待批的,那市場需求有這么大嗎?到時候誰來消化這么多的房子呢?一平方米的商鋪每年的銷售額要達到兩萬元,才能達到一個平衡點,如果達不到,連房租都不夠。現在我們那么多門面房出租,房租貴得要命,如果它還達不到這么一個零售額的話,那個門面房的商業鋪面肯定要出現新的泡沫。還有一個過剩,就是寫字樓的過剩。大家應該科學地看待這些房地產。
全國我走了很多地方,國家有上萬個經濟開發區,每個省都有眾多的經濟開發區。一個小縣城一個開發區,都有上萬畝土地,但是處于荒廢狀態。
我現在還有一個身份是中國農業產業商會的會長,這里有一千多個國家級的重點龍頭企業,還有幾萬家省一級的龍頭企業,所以各地招商引資都要把我們請去,但是我去了以后感覺到,處處都在招商引資,一些地方很難招到像樣的企業,本地的企業看不上,外地的企業好念經,這樣不注重當地企業和本土企業的發展,光是靠外面的企業來,靠這個靠得住嗎?我說是靠不住的。所以下一輪的泡沫,就是各地開發區的荒廢。
抓住農業互聯網的方向
我最近看了兩本書,其中一個是《大繁榮》,作者說看一個社會進步不進步,先進不先進,不是看它有多少大企業,不是看它經濟發展多快、多迅猛,而是要看全體人民有沒有創業的勇氣,看整個社會有沒有創業的環境。如果大家都生活在一種非常舒適的環境、寬松的環境,大家天天想的就是創新,想的就是創業,人人都有這種想法,那么這個社會就是一個進步的社會。
但是,有這個想法不一定變成現實,如果有一百個人都想去創業,最后可能真正能夠創業的人只有十個,而且創業的十個人當中,真正成功的只有兩個。那么這2%的成功者可以帶動全體人民去就業,所以有這2%的人創業成功,就可以解決整個社會的就業問題。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只要有這種氛圍,只要有這種環境,這個社會就是安定的社會,就是一個進步的社會,我們要按照市場的規律發展我們的經濟。
我看的另一本書是關于互聯網的。現在我們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我們要尋求用最少的成本,去做最大的事,就是種零邊際成本的社會。
互聯網的出現,它減少了很多中間的環節,商家直接可以對消費者。未來,農業互聯網的出現,是以后我們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在其他傳統行業都過剩的情況下,我們現在一種新的領域就是農業。有一個專家說,以后有錢人都要擠破頭去發展農業,大家都要爭著向農業投資、向農業發展,為什么?農業是一個沒有開墾的處女地,其他的各行各業,包括城市建設、基礎建設、鐵公機等已經過剩和超前,唯有農業是落后的,而且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土地可以進入市場以后,隨著二元化戶口的消失,沒有城市戶口、農村戶口,所以說農業是未來的大市場,而農業互聯網的發展,可能是一種新的方向。
我們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因素, 2015年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我們向哪個地方轉?轉得怎么樣?可以確定我們今后30年,乃至一百年是否能夠順利地發展。我們已經可喜地看到,國家制定了很多好的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好的政策,比方說稅收的優惠,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簡政放權等,政策更加寬松,環境更加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在當今我們經濟困難十分不確定的多重因素下,我們好好捂好我們的錢袋子,不要盲目投資,看不準的你不要投。
生存是第一位的,發展才是第二位的。希望我們的企業,穩穩當當地往前發展。(王振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