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訴求,與古典文化表征形成了鮮明的代際沖突。葉圣陶的兒童文學創作在此間顯出獨特的審美價值,即懸擱傳統規訓,以詩意和愛的表達深入兒童世界。本文將從“五四”時期的文化沖突入手,挖掘葉圣陶的兒童小說創作,探析其作品對“愛”的主題的創作追求,讀解其詩意語言的意境與意義,闡明在對沖突的調解和規訓的懸擱后,其兒童小說愛與詩意的傳達。
關鍵詞:兒童小說 愛 詩意 代際沖突 規訓懸擱
現代兒童文學創作的場域,肇始于葉圣陶等人的創作實踐。“五四時期”的人文訴求,凸顯了兒童這個接受群體在傳統文化中的失語。對于人文的追捧,很快波及到了兒童身上。當時的理論家們都認為,兒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一種存在,比成人更加接近自然。如受杜威影響的周作人,提出了“復演說”這樣的神話原型理論。隨著理論的深入,當時的文化氛圍與本來就令五四學人排斥的傳統舊社會,形成了鮮明的代際沖突,兒童文學的創作就是在這時悄然萌發。在當時,首先將傳統的不具人性的規訓懸擱,并具備一定創作實績的正是葉圣陶。
一、沖突與懸擱——葉圣陶兒童小說的升華意義
兒童文學的發展,是在關注“人”的價值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兒童小說是兒童文學的一支,小說價值的強調,在現代始于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葉圣陶的兒童小說創作,正契合了通過小說育人的要求。兒童文學創作的主要意義是為兒童,對于兒童文學的定義是這樣的:“根據教育兒童的需要,而專門為少年兒童創作、編寫,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作品。”那么出于對兒童的關愛和重視,兒童小說的主要審美目的是為了滿足兒童的審美需求。朱自強曾經說過:“缺失兒童文學視野的現代文學研究,所看到的新文學景觀必然是不完整的。”而古代之所以忽視了兒童的主體地位,應該是與“父為子綱”和“文以載道”的觀念密不可分的,這樣就難以發揮兒童的個性,泯滅了兒童的價值,也就無法適應兒童文學的發生和發展。到五四時期,“人”的發現似乎成了一個破天荒的大膽提法,張揚人性,抒發自由的理念成了當時創作的指導方向。正如前文所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現代文學的發展訴求與傳統文學理念的代際沖突呼之欲出。
在整個“寫人”的文學界的大環境之下,葉圣陶和冰心等具有兒童文學創作實績的作家,開始真正從兒童著手,揭示兒童的本質。作為兒童文學大師,葉圣陶創作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和《鳥言獸語》等童話,還有一些如《北邊冷的地方》這樣的兒童詩歌。葉圣陶創作的兒童小說集——《鄰居》,這部小說集收錄了十五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或者富有愛心、童心和樂趣,或者包含一些兒童眼中的成人生活,這些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讓人憂愁,但作者總能讓我們在憂愁之余,發現生活的美好和人類心靈的友善。葉圣陶兒童小說的審美追求,是為了將傳統的規訓懸擱,轉而彰顯兒童世界的魅力,它主要是通過愛和詩意的傳達,以突顯兒童世界的多彩,表達兒童內心的真實追求,這是對于以往忽視兒童的傳統的懸擱。
葉圣陶創作的兒童小說是自覺的、徹底的兒童小說。在同一時期的作家之中,有一些人實踐了兒童小說的創作,但很多都是為了抒發政治上的不得志,缺乏兒童的自覺意識,也不具備一種“純的兒童文學”的創作觀念,而葉圣陶將“兒童本位理念”滲透到小說之中,使之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其作品的核心是為兒童。為兒童是歷史的進步,也是葉圣陶兒童小說創作所具有的現實意義,這正體現出了他面對沖突而做出的努力和抗爭。
二、充滿詩意的愛的贊歌——葉圣陶兒童小說的審美追求
從心理學上來講,童年是一個人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如果這一時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師、書本的影響,那么孩子對于人生意義的探求欲望就會與日俱增,對于生命的真諦則會懷有渴望的新鮮感。葉圣陶追求的就是要讓兒童從心里到身體的真正解放,以謀求真正意義上的兒童地位,但是在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兒童大多上不起學,更不要說能夠讀到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了。
這些孩子大多被成年人所忽視,加之處于戰亂的社會環境,兒童失去了應有的安全感,不論是從身處的客觀世界還是自己的主觀心靈世界,他們都是孤獨和無助的。葉圣陶深刻地體會到此時兒童的痛苦,在他的兒童小說中,經常是欲揚先抑。
葉圣陶首先闡述主人公的不幸經歷,繼而加以“愛”的渲染。《阿鳳》是一篇關注童養媳的小說,童養媳的主角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她們自幼年起便被婆婆家撫養生活,待到成年,便和自己的男人成婚。阿鳳習慣了看眼色行事,因為如果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楊家娘的打罵。小說中的主人公甚至發出了“阿鳳的受罵受打同吃喝睡覺一樣的平常”這樣的感慨。作家懷著同情的筆法,將愛心賜予了主人公三歲的兒子:“‘拍!拍!’的聲音送到他耳管里還是不斷,他終于忍不住,上下唇大開,哭了——我從他這哭聲里領略到人類的同情心的滋味。”作者借小孩的同情心表達了自己對于童養媳的關愛。而后文又以貓兒和其玩耍借以說明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兒童需要愛,哪怕是動物的愛。有愛才能點亮兒童的心和精神世界。
葉圣陶同時也將童心融化在小說中,以孩子的情趣描寫愛的表達。《老牛的晚年》中,主人公“我”是一個愛護動物的孩子,小說寫不管孩子們如何挑逗老黃牛,給它帶花環,它都不生氣,反而仿佛在用一雙充滿愛的眼睛看著這些可愛的孩子,孩子們也非常有愛心,童心原本就是美好的、善良的,老黃牛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孩子們就非常擔心,如果有一天它的精神狀態很好的時候,孩子們就非常高興,表現了對老黃牛的關愛。
葉圣陶對愛的表達,還借助了視角的變異。兒童視角的使用,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通過成人視角和兒童視角的互現,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彰顯了愛的層次。因為只有作為兒童小說的主體——兒童的感知,才能來得更為直接和徹底,如《阿菊》《阿鳳》《地動》都是以兒童為主角,以兒童的視角看成人的世界。豐子愷曾說過:“兒童教育的主眼,藝術的主眼,人生的靈感,天地的靈氣。”通過葉圣陶的兒童小說創作不難看出其對于兒童眼中世界的重視。葉圣陶的創作切實地踐行了“兒童本位理論”,將愛的主題融入到小說之中,這種在舊社會從未有過的關心,使兒童接受者歡喜,使家長們吃驚。
三、純美的表達——葉圣陶語言的詩意特性
葉圣陶的小說富有詩意,語言平實、優美。通過意象的塑造,他為廣大小讀者提供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和自由的天地,更好地將愛的主題傳達給小讀者,使兒童從細膩的語言中感知到了溫暖和愛意。
在《阿菊》中,當阿菊被父親送到學校里去后,他的眼界發生了變化,此前家中昏暗的意象比如發臭的墻角、陰暗的房間,在這里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他的眼中出現了“綠樹”、“秋千”和“皮球”等活潑可愛的事物,而“十幾株綠樹經了風微微地舞著,無數雀兒很天真地在樹上飛躍歌唱”一句通過“綠樹”、“雀兒”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個自由唯美的境界。當老師上音樂課時,要同學們圍成一個圈圈,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更加渲染出了一個詩意的世界,一個阿菊不曾有過的世界。這些比喻和意象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詩意的溫暖,這溫暖是從其語言的詩意性體現出來的。
在《阿鳳》中,葉圣陶勾畫了一個貓和人的物我兩忘的純美境界。阿鳳作為童養媳終日挨打受罪,不能體會到作為兒童的樂趣和歡快,在她的婆婆走后,她忘情地唱著歌:“伊只覺伊的生命自由,快樂,而且是永遠的,所以發出心底的超于音樂的贊歌,忘形的天真的笑。”可見,每一個兒童腦海里都有一個純美的詩意的世界,只是一直被壓抑罷了,而當阿鳳看到了一只“純白”的貓時,她的心又被融化了。作者通過“純白的臉龐”、“嬌婉的模樣”和“軟軟的眼神”等詩意的意象,將貓和人的世界勾勒出來,仿佛是一種心靈的釋放,在美的事物的感召下,這種詩意進發而出。
葉圣陶的兒童小說創作,是在沖突和規訓下的反叛。通過愛和詩意的傳達,與文本接受者進行心際溝通。此外,葉圣陶的創作象征意味極強,踐行了一種兒童身體敘事,賦予了兒童純潔的想象。反叛和出新,愛與詩意,這些特質都給為此后的兒童文學家提供了創作范式。我們跟隨著贊歌與呼喊,品讀兒童文學世界中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作品,這種感知只有葉圣陶能夠給予。
編輯:曹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