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會以后》是托爾斯泰晚年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以主人公伊萬沉靜的敘述,展現了作者對人性與愛的思考。作品中多處運用了空白的藝術手法,增強了小說的思想意蘊。探究小說空白藝術中所蘊含的作者真實的用意,才能真正把握小說的主題。
關鍵詞:《舞會以后》 空白藝術家 博愛 人性
《舞會以后》是托爾斯泰于1903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取材于一次平常的貴族舞會,卻能以冷峻的口吻、主人公沉靜且有自嘲意味的回憶、肯定且堅決的抉擇,更深刻地揭露了托爾斯泰主義——“不以暴力抗惡”“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說在人物塑造與情節設置上處處留白,讓我們的思緒隨著作者的思路探尋主人公伊萬的愛情觀,以及他提倡超越權力、規則的道德觀與人性美。伊萬在愛情與價值觀背離時,要毅然決然地選擇堅持自己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小說在展現托爾斯泰的理想主義光輝的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精湛的藝術技巧,空白藝術的運用讓讀者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到底什么是橫亙于人性善與惡、規則與道德之間難以填平的溝壑,空白藝術留給讀者更深邃的人性思考。
空白藝術是中國詩與畫的常見手法,詩歌創作中講究“虛實相生”“境生象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小說的空白藝術是指作者在不影響作品主題明確、形象完整的前提下,有意地在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等方面,為確定的表達產生有無相生、虛實互補的空白藝術,旨在為讀者創造想象的空間,激發和誘導讀者的想象和聯想,吸引讀者參與作品的再創造,拓展審美想象空間。當然文本的空白并非毫無內涵的虛幻,而是虛而不空,它的意義在于文本再創造的不確定性,正如英國著名的文學理論家所提出的作品應有“未定性結構”,來激發讀者的各種官能去再創造作者描繪的世界。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宗白華認為:藝術境界中的空白,并不是真正的空白,乃是由此獲得的充實,由心遠到真實。空白的形象特點是:有無相生,虛實互補。在小說《舞會以后》文本的空白內容有多處,其空白藝術背后的真實與小說主題之間的關聯則是空白藝術的魅力所在,因而探究其深層次的內涵是解讀小說空白藝術的關鍵。
一、空白藝術點到面的拓展 《舞會以后》中的空白藝術是貫穿于小說首尾的。
一是題目空白,小說的名稱“舞會以后”。作者不直接概括小說的主題而是以“舞會以后”命篇,給讀者留下一個這樣的空白:“舞會以后”究竟是什么讓作者對瓦蓮卡的愛情消失了。
二是人物塑造的空白。首先,《舞會以后》極力描摹的人物是伊萬所迷戀與傾倒的女主人公瓦蓮卡?!段钑院蟆冯m名為“舞會以后”,但作者著力描寫舞會的場景,尤其是主人公伊萬通過回憶著意描摹與渲染了自己所傾慕的對象瓦蓮卡的美貌與優雅的舉止,以及自己為她所傾倒而狂熱的愛戀之情。這樣濃墨重彩的描寫在小說中有三處,容貌及儀態:“她總是把身子挺得筆直,仿佛她非這樣不可似的,同時又微微仰起她的頭,這配上她的美麗的容貌和修長的身材——雖然她并不豐滿,甚至可以說是清瘦,就使她顯出一種威儀萬千的氣概,要不是她的嘴邊、她的迷人的明亮的眼睛里,以及她那可愛的年輕的全身有那么一抹親切的、永遠愉快的微笑,人家便不敢接近她了。”從容貌與儀態的描摹中,我們可以真實地感知瓦蓮卡的友善、周身散發著讓人親近的魅力。第二處是她在舞會上的裝束:她身穿白衣,束著粉紅腰帶,一雙白羊皮手套差點齊到她的纖瘦的、尖尖的肘部,腳上是白凈的緞鞋。即使伊萬在和別的女士跳舞時,他的眼里只有:“那個穿白衣服、束粉紅腰帶的修長苗條的身影,只看見她的暉朗、紅潤、有酒窩的面孔和親切可愛的眼睛?!辈还馐且寥f,大家都望著她、欣賞她,男人欣賞她,女人也欣賞她,她蓋過了她們所有的人。不能不欣賞她啊。通過正面與側面的描寫,突出了瓦蓮卡的獨特、且優雅迷人。第三處是舞會中當因自己不能猜出伊萬的代號,錯失與伊萬跳舞的機會時,瓦蓮卡表現出真誠的歉意,“聳聳她的纖瘦的肩膀,向我微笑,表示惋惜和安慰”。舞會結束時,瓦蓮卡還把自己扇子上羽毛的一只手套送給了伊萬。
在舞會上作者著力渲染的人物,在舞會以后作者卻只字未提。從人物描寫的角度看,作者在著力渲染人物外貌、裝束與舉止的同時,把人物的心理與思想內核以空白藝術的方式留給讀者去探究。那么這么一位真誠、友善、優雅的女士如何看待自己父親的暴行呢?她知道伊萬不知道的那件事情嗎?
其次,給伊萬印象深刻的還有舉辦舞會的貴族長和他的太太,他們“忠厚,豪富好客”,那么他們會如何評價上校的行徑?他們會是伊萬所說的“知道我所不知道那件事情”的人們嗎?
再有,作者用一句話來交代主人公伊萬的兄弟的性格,“我的兄弟向來不喜歡上流社會,過著極有規律的生活”,“我”甚至憐憫他不能體會上流社會舞會中優雅、友善的人們所帶給自己的幸福。那么伊萬的兄弟不喜歡上流社會的原因也成為小說的空白,他的兄弟會知道那件“我”不知道的事情嗎?
三是小說情節設置的空白。小說中最顯著的空白藝術處理是在結尾處,主人公伊萬目睹了舞會上溫文爾雅的上校,因為矮個子士兵沒有使足勁鞭打逃兵而狠狠地給了他一記耳光,他曾努力地去探究上校為什么充滿自信地認為自己的做法毫無瑕疵,且人人承認它是必要的,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他顯然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這件事情是主人公伊萬真正痛苦的根源,并推知“可見他們一定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小說以伊萬最終沒能探究出這件事情為結尾,交代自己因此沒有進軍隊供職,愛情也衰退了。作者巧妙地設置了主人公沒能探究明白的問題,留給讀者去探究。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他們又指哪些人呢?
我們把小說中空白細節梳理出來會發現,大師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每一個人物描寫中的空白化處理都指向小說結尾的“他們一定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如果說每個人物身上的空白是一個點,結尾處最顯著的空白情節則是面,在空白藝術處理上點面對應,點到面的擴展,如果我們能夠把每一個人物身上空白的內涵探究出來,那么“我”所不知道的那件事情便迎刃而解了。
二、空白藝術的意蘊解讀 首先是對瓦蓮卡的心理與思想的解讀,瓦蓮卡到底知道父親的所為嗎?如果不知道,伊萬對她愛戀的衰退,是令人遺憾的!或許,瓦蓮卡也是和“我”一樣,是致力于尋覓人性善良真諦的青年,那么在這整個事件中,她是不是很無辜?“我”對待她的態度是否有失公平?
關于《舞會以后》小說的創作還有另一個版本,標題是《午夜舞會》,是這樣寫的:那時候托爾斯泰是一名青年軍官,他愛上了要塞司令的美麗的女兒,倆人已經談婚論嫁。午夜,要塞舉行舞會,他和小姐在要塞的花園里散步,突然聽到令人恐怖的喊叫聲,原來在花園的另一處,要塞的司令官在監督對一個士兵實行鞭刑。托爾斯泰對小姐說:“你能跟你的父親去說說嗎?停止吧。懲罰體現一下就夠了?!毙〗阏f:“不,我為什么要那樣做,我的父親在工作,他在履行他的責任……”年輕的托爾斯泰請求了三次,小姐說,如果你將來成為我的丈夫,對這一切,你應該習慣,你聽到這樣的喊叫應該像沒聽到一樣。你看周圍的人們不都是這樣的嗎?
于是,“我”對于瓦蓮卡的失望,愛情的消失,便順理成章了。但這樣的構思太直白,失去了空白藝術所帶來的懸念感,文本再創作的意義便不復存在。在《舞會以后》的版本中,瓦蓮卡心理與思想的空白依然是可以從文本的其他細節中探知的。
上校懲罰逃兵是在瓦蓮卡家附近的空地上,那生硬刺耳的聲音吸引了很多人,瓦蓮卡會不知道自己父親的事嗎?那么唯一的解釋是瓦蓮卡并不認為父親的所為有什么不妥,父親是在嚴格地履行他的職責,這與作者在舞會中塑造上校的第一形象極度吻合:即使參加舞會也是“胸前掛了不多幾枚勛章”、佩帶刀劍帶,右手戴上鹿皮手套,正如上校所言“一切都要合乎規矩”的。顯然,上校認為矮個子士兵沒能用力鞭打逃兵是“不合規矩”的,尤其是嚴苛的軍規,而自己正是嚴格地執行軍規。如果主人公伊萬也能從這一角度來看待上校的行為,無疑是沒有痛苦的。
可見“他們知道而我所不知道的那件事情”在貴族階層中人人都知道,他們的慈祥、友善、優雅只是存在貴族階層生活的圈子,是有地位性與階級性的,而對于他們冷酷無情地剝奪下層人民的權益、撻伐善良人性的行徑則予以認可。這是“我”這個一直生活在上層圈子的青年學生沒能目睹的貴族階層的另一面。這一不變的貴族黃金法則上校奉行,舉辦舞會的貴族長知道,瓦蓮卡明白,“我”的兄弟也許早已知曉貴族階層的另一面,而“我”怎么也不明白在這樣優雅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善良、慈祥是有局限性的。從而引發了作者對于善良人性的深刻思考,到底是人性、道德超越權力規則,還是權力規則凌駕于人性、道德之上。
《舞會以后》的空白內涵旨在讓我們深思,善良、慈愛、友善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嗎?上校的一記“合乎規矩”的耳光,打掉的是矮個子士兵的同情心與憐憫心,這讓我們從更深刻的角度探索“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跳出規矩、跳出階級上升到人性的角度思考上校的行徑,認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顯然違背了人性中最善良的本真。他提倡善良的人性是不應該受環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的,這就是博愛的思想。
編輯:郭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