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中國接入互聯網20周年這一背景下探討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借鑒互聯網企業獨特的品牌傳播策略來展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策略的探索,提出了從載體創新和用戶體驗兩個角度展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載體創新 用戶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09-02
2014年是中國接入互聯網20周年,20年來,互聯網已經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已經處在了一個互聯網時代。在全社會都在大力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當下,研究價值觀教育這一傳統命題,必然脫離不了互聯網時代這一背景,基于此,本文以互聯網時代下的互聯網思維為切入點,探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傳播。
一 互聯網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背景
中國接入互聯網20年來,互聯網帶給我們的變化不僅僅是生產力和生產模式的變革,伴隨著生產變革而來的還有一場更為深刻的社會變革。面對這一切的變化,我們該何去何從?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帶給這個世界新鮮的空氣,也帶來了新的機會,這正是互聯網的“好”。而與此相對的卻是在傳統與變革之間一場正在上演的思維角逐,是乘風破浪、借力前行,還是故步自封,乃至退步僵化,好與壞的距離,是一個選擇題。當前,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是擺在高校立德樹人的首要位置,這既是一個傳統話題,而又必然處在了互聯網時代這個新興背景之下,如何破題?引入互聯網思維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順時應景之必然途徑。
二 互聯網思維: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理念
在國內,有據可查的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一詞是在2011年的百度聯盟峰會上。當時李彥宏提出:“在中國,傳統產業對于互聯網的認識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傳統領域中都存在一個現象,就是他們沒有互聯網的思維。”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是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盡管互聯網思維的雛形是一個商業上的概念,但這并不妨礙其成為我們在互聯網時代一個至關重要的思考和行動指南。正如李彥宏所說“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像互聯網的方式去想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以及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變遷帶來的交匯融合,我們可以更廣泛地將互聯網思維解釋為:互聯網思維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方法、規則和精神來進行思考創新的思維方式。這一定義適用于幾乎所有領域。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中,我們也同樣需要應用互聯網思維方式,用互聯網的背景來重新評估我們的教育對象,用互聯網的方法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互聯網的精神來改進我們的教育。
三 互聯網思維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策略
1.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來做載體
第一,媒介變革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載體創新。當今,在互聯網領域,企業及其產品和服務更新速度非常迅猛,頗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之感。同樣,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上,載體的更新也是非常迅速的。從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媒介來講,紙媒時代校園傳媒主要是報紙、校報、雜志以及學生自辦刊物;隨后過渡到BBS;再到人人網等交互媒體,然后再到現在微博、微信、微視等。校園媒體的一路進化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一條清晰的技術創新主線。伴隨著技術創新而發生的載體變遷還同時發生著受眾的變化。價值觀作為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內容,其爭奪的主陣地也隨著受眾的習慣和偏好而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紙質媒體在高校大學生中已經失去了影響力,新興媒體正展現熱火朝天之勢,其優勢與弊端正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形象描述。因此,用好新技術,用好新媒體,以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已經成為一個迫切任務。高校應該因時而動、順勢而謀,主動抓住技術創新機遇,不斷保持著對新技術的敏銳嗅覺,并針對性地培養一批使用新技術、新媒體的探路者,搶先占領技術橋頭堡,用“新武器”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慕課興起拉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學習序幕。除傳播媒介這一十分凸顯的變化之外,另一條發生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變化也正在引起人們的注意。從2014年9月起,清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就直接砍掉了近一半的線下課程。學生在教育部支持的慕課平臺“學堂在線”注冊就可以完成這門課的學習并獲得相應學分。慕課作為一種新的在線學習平臺,其整合了國外最新的在線課程開發技術,以其獨特的互動性設計吸引了青年學生的關注。運用慕課平臺運行“兩課”教育,已經走出了第一步,一個新的載體在經過漫長的發展后,終于將其觸角延伸到了高校,這正是技術上的變革反映到高校德育領域的體現。盡管這種反應具有遲滯性,但卻也具有必然性。在未來的工作中,高校應縮短這種延伸效應的周期,通過主動嘗試和探索,不斷開發新載體,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新平臺。
2.以用戶體驗為重點來做傳播
第一,從受眾角度關注用戶體驗。從“蘋果”的喬布斯到“小米”的雷軍,從“阿里巴巴”的馬云到“京東商城”的劉強東,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做服務,互聯網企業生存的根本就在于用戶體驗。簡單說來,每一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必須具備一種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反復將產品和服務打磨做到讓用戶“尖叫”。同樣,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輸出者,在面對受眾時,也要有一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將最好的體驗帶給“用戶”。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無論是做互聯網,還是做教育,將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用戶。因此,在高校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大學生并且尊重他們的特點。就如同“小米模式”一樣,因為小米沒有工廠,沒有零售店,它就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產品研發,放在和用戶的交流之上,小米4000名員工,2500人在做跟用戶溝通的事情,1400人在做研發。正是由于這樣的近乎極致地溝通,才有了小米近乎極致的用戶體驗,才贏得了眾多“米粉”的青睞,最終造就了小米。因此,從小米的模式來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傳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與學生充分的溝通,真正了解“用戶”的所思所想,了解用戶的個體習性、群體習性,從而對癥下藥,在基于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從營銷角度關注用戶體驗。一個互聯網公司在完成了解用戶這件事情之后,還只是成功了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基于用戶特點的營銷。簡單來說,就是如何通過與客戶的互動,讓用戶接受你的產品。從當前互聯網公司的營銷策略來看,互聯網思維下的品牌傳播體現出以用戶為核心、“傳者—受者”互動為常態的新特點。將這種品牌傳播的策略應用到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可以總結出兩個字——互動。互動即是高效的傳播。這個道理似乎很簡單,因為只有用戶喜歡,他才會和你互動。無論企業還是高校,任何好的產品,任何好的校園文化活動,不論產品品質多么優越,不論活動多么高端大氣、充滿正能量,只要用戶覺得不方便,只要學生覺得沒興趣,不參與或應付式參與,所有一切努力和功夫都是低效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學生的高效互動中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如通過服務嵌入:目前有高校搭建一站式學生事務服務平臺,學生可以在一個窗口集中辦理事務,甚至有學校還推出各種證書的自動打印機,學生刷卡即可打印獲獎證書、學費發票等。這種細節上的變化便捷地實現了學生與服務部門的互動,讓學生獲得了良好的用戶體驗,從而有利于傳播正能量。再如通過主動設置議題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如高校開展的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活動、我與國旗合影活動、禮敬中華傳統文化活動、向上向上進行時——青年道德事跡巡禮等,都實現了高效的互動,有力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潘國剛、郭毅.“互聯網思維”產生的原因和特征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4(5):44~46
[2]黃相懷、張蘭廷.互聯網思維重構中國政治文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57~59
[3]寶凱馨、林剛.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品牌傳播策略研究——以小米手機為例[J].品牌,2014(6):78~8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