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高校英語教學關于學生需求研究的四個維度對西部高職學生的需求進行問卷分析,指出了西部高職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以及英語教學改革背景下學校和教師所應做出的調整和努力。
【關鍵詞】西部高職英語 需求分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15-04
學生需求分析是對學習者主體研究的重要一環。學生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是指在課程設計和實施中,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與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獲得學生的反饋,并據此確定和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進度、內容等。同時調整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語教學研究在國內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Berwick把需求分為覺察需求和意識需求(1989)。前者是教育者即教師設立的需求,后者是學習者即學生本人的需求或愿望。HutchinsonWater也贊同這種觀點,認為需求可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束定芳認為需求分析可分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有關人員外語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及其希望達到的水平之問的差距。我國眾多學者也對外語的需求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但結論較雷同,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系統和影響力。高校英語教學的需求分析主要成果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根本需求是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而非過級;學習內容和方法的需求總體上表現出多樣性和個性化的趨勢。因此現行教學模式、內容、手段與學生的根本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高職院校尤其是西部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同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其學習需求既有共性也有特殊之處,因此教師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進行分析,才能切合實際地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能力,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 內容與方法
1.研究的問題
為了真正能夠為西部高職英語教學有所啟示,選取了三個基本的、迫切的問題。一是現階段西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需求是什么?二是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有哪些?三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與學生英語學習需求之間有多大距離?
2.研究對象與方法
由于我院是以建筑類專業為特色,因此本次研究以我院土木工程系二年級在校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他們英語能力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通過對他們的調查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西部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和需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明確今后教學改革和實踐的努力方向,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個人需求分析模型主要由四個維度組成,包括學習能力差距、學習者個體愿望、學習過程需求和學習環境需求。再加上英語教育改革變化為基礎英語加行業英語的模式,增加學生對行業英語設置需求,從以上五個個方面入手確定了問卷中的問題和選項。最后形成的問卷涉及高職大學英語學習和職業英語學習兩方面,共21道題,其中1~4題為基本信息題,調查了學生的一些背景信息。包括年級、性別、所在省份、現有英語水平等;5~17題為基礎英語學習題;18~21題為職業英語學習題。調查是無記名調查,共發放問卷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77份,占98.3%。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習能力的差距
學習能力的差距包括高職學生目前的基本情況,目前英語技能的自我評價和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困難。
從以上表格的數據顯示,在通過了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并進行了一次到兩次三四級英語考試后,學生四級的通過率為8.5%,這個比率遠低于本科院校平均50%的四級通過率。三級考試通過率在55%左右,還有部分學生不能通過等級考試。
關于英語能力的自我評價,有五個等級。初級偏低是指只能進行簡單英語對話,詞匯、語法有限,發音嚴重受母語影響。初級偏高是指了解常用詞匯及表達,能進行簡單對話,發音和思維受母語影響。中級偏低是指能合理流暢就特定話題進行交談,其他話題交談困難,詞匯、語法和發音還存在一些問題。中級偏高是指雖然還有詞匯、語法、發音等問題,但基本能進行日常情境對話。高級是指能流利自如地進行大部分話題的交談,詞匯、語法、發音基本沒有困難。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為初級偏低最高、初級偏高、中級偏低一起占了94%的比率,沒有學生認為自己達到了高級水平。說明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不是很高,與高中英語水平比較難有大的突破,普遍認為學習效果不理想。
從表1中還可看出高職學生在學英語的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其中困難最大的是聽力和口語,說明學生意識到了學習英語的目的除理解文本以外,還要有實際的交流能力。還有24.2%學生因為英語基礎太弱,困難太多,也不清楚具體的困難和原因。對這部分學生來說,提高英語的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
2.學習者個體意愿
包括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愿望,英語學習的目的和動機。
從以上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表示“感興趣”的大約有48%左右,52%的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表示“一般”或“不感興趣”。82%的學生認為提高英語水平是重要的。這說明多數學生能夠看到全球化對未來職業和生活的影響,比較重視英語。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72%),“為了應付考試”(69%)和工作學習實際需要(42%)。有27%的學生還表示學英語是“為了父母”或“不清楚”為什么要學英語。因此,高職院校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較明確的,只有少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如果學習效果不夠好,顯然不是學習動機和目的出了問題。
3.學習過程需求分析
包括各種學習策略、技能的運用和使用頻度,學習興趣和態度的自我評價。
以上表格的數據表明,學生能認識到提高英語實際能力的重要性,從而比較積極地參與英語學習和實踐。但說到相關的學習策略,無論是元認知策略還是社交、情感策略或各種技能提升的方法,經常使用各種方法和策略提高英語能力的同學比例在15%左右,有25%左右的同學幾乎沒使用過學習策略,剩下60%左右的同學偶爾使用各種方法。對學習策略認知的欠缺和難以持久的使用這些學習策略可能是西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4.學習環境要求
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性格、工作態度和師生關系的期待,學生對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設施的預期和需求,學生對課外的英語教學環境例如英語競賽、英語晚會等的心理預期及滿意度。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教學中的最主要問題是教學模式單一呆板,我們看到西部高職院校確實在教學硬件上和其他院校相比還有差距,例如現代教育設備、設施的投入不足,使得教師難以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設計,仍然沿襲傳統的黑板板書教學模式。隨著多媒體教學設施的不斷投入,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將會逐步改善。其次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及教學內容的問題。學生們意識到學習效果不佳與他們在課堂上的主觀表現有關。例如學生參與度不高、思維惰性較重等。關于課堂效果的決定因素,93%的學生選擇了教學方法,說明學生們非常看重老師通過哪些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呈現形式是學生期待的。在教師角色期待方面,與傳統的主講和傳授知識的教師角色相比,學生更期待幫助者、組織者、指導者和榜樣等教師角色。學生最期待的教師是調節氣氛的語言組織者而非嚴格要求的學究型老師,這反映出學生既期望教師督促自己、協助自己學好英語,又不希望教師太過嚴格要求的心理需求。
5.對行業英語課程設置的需求
從回收的177份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有70.3%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和自己專業相關的行業英語課程,尤其是側重口語表達能力的行業英語。從往屆畢業的建筑英語專業學生來看,專業英語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英語閱讀、實用寫作和筆譯的使用頻率很高,他們接觸最多的是產品說明書、操作手冊、設備說明書和國際貿易。所以專業英語對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這也是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的改革方向。
三 研究啟示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總體上表現出多樣性傾向,反映了高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專業需求、職業期待、個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個體差異,但其根本需求是提高實踐語言運用能力。同時,由于教學設施、師資水平、教學模式、方法及評價等原因使得高職英語教學沒能充分體現和切實滿足學生現實的學習需求。直接后果是部分學生的動機缺乏和學習興趣的喪失,多數學生英語水平難以實現大的改善和突破。基于調查結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高職英語教學。
1.改革和完善高職英語教學內容,加強口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技術、服務、管理等生產第一線的高級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掌握高職學生職場英語的各種特定場景需要達到的水平,改革過時、陳舊的課程內容,吸收與現實社會、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新知識。教材內容應突出時代性、針對性和實用性,難易適中,讓學生真正學到能運用于具體實踐的英語知識和技能。比如戴明元教授主編的建筑英語就是一本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實用型教材。
為了突出職業教育特點,應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和沿海城市來說,他們教學水平全國領先,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程度也較高,因此和他們相比較,西部高職學生的實用英語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差距不是在縮小,反而可能進一步在擴大。西部高職學生把英語等級考試當成終極目標,忽略其他有關能力的培養,這與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背離的。作為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讓學生了解外語是一門工具,而不應對外語承載太多的非語言功能,例如考試。教師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成為優秀口語的示范者和榜樣。
2.構建科學的課程管理模式,加強教學法的研究和綜合運用,使用各種現代教育手段滿足多樣化的英語學習需求
針對學生對英語學習需求的多樣性,高職英語教學應該朝多元化方向發展,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管理制度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實行高職英語課程學分制,如果通過了學校規定的基礎英語水平考試,就可以申請免修或少修基礎英語課程,剩余學分可用來選修他們喜歡的語言技能類、語言文化類、英語應用類和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行業英語課程。因此要加強高職類英語技能、文化、應用和行業模塊的課程開發和建設。
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教學方法,說明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可能存在形式單一、呆板枯燥、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較少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各種基本教學法及其發展,例如情境教學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網絡教學等,綜合運用各種合適的教學法教學。同時要不斷提升使用現代多媒體制作課件,進行教學的能力。
3.轉換教師角色,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了解各種策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老師扮演的是權威者和知識源泉的角色,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西部高職學生似乎也很喜歡這樣的角色定位。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較少,沒有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因而不利于語言習得。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例如翻轉教學,變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的功能是引導學生自己走,課前盡可能地了解學生可能遇到的知識困難及要點,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自己的問題。教學的過程不再是知識灌輸的過程,師生之間已不再是單純的授受關系,同時也是伙伴關系、組織者與參與者關系以及幫助者與被幫助者關系等。英語教師的角色也向多重性演變,即:設計者、引領者、語言示范者、顧問和評估者等學習輔助角色。
西部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不是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出了問題,相反他們意識到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英語實際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學生幾乎不了解學習策略,很少使用它們。因此作為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各種學習策略。例如O’malleyChamot認知策略,包括重復、翻譯、記筆記、編組、演繹、推理、詳細描述等。元認知策略,包括預先組織課文材料、集中注意力、自我管理、自我監察、自我評估等。社交、情感策略,包括合作、提問、討論、辯論等。并幫助學生一以貫之地運用這些策略。
4.減弱應試機制,采用多維度教學評估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基本沿襲學科式的課程管理模式,學校、教師過于注重課程的結果評價,英語期末考試成績和過級成績占了70%的比重,忽視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評價,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也僅僅足為了通過學校要求的考試或取得某些英語考級證書。這種較單一的評價方式不利于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實施英語學習評價的過程中,應采用多維度的教學評價,即學生期末總成績=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包括英語筆試成績,終結性評價包括口語測試、分組討論的表達內容及效果評分等等。全面、多元的評價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改善學生效果。
四 結束語
本次調查反映了西部高職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需求和期望,以及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其意義在于這對今后西部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次調查使我們充分意識到高職英語的定位應該是立足英語基礎教學,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注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加強向行業英語的滲透,同時適當兼顧英語等級考試,以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多樣化需求。教師應不斷提高英語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更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協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冰冰、王歡.國內外語需求分析研究評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7):18~21
[3]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