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職教育,近年來,其專業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高素質”這一目標遠未實現,究其原因是公共基礎課改革滯后,不能滿足專業迅速發展的要求。本文試圖尋找其原因并提出改革方案,以求促進公共基礎課改革。
【關鍵詞】高素質 公共基礎課 改革 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36-03
高職院校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但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課程建設放在了優先突出的發展地位,確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教學教研成就,然而公共基礎課建設嚴重滯后,明顯成為制約人才培養目標的“短板”。那么,如何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這一目標?具體如何實現“高素質”呢?本文就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的問題及原因、解決措施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 高職教學改革中,公共基礎課遇到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公共基礎課改革滯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本科烙印嚴重,高職特色不足
我國高職院校普遍起步較晚,除少數為近年來興建外,大都由高等專科學校或中專升格轉型而來,有著根深蒂固的學科化傳統,在辦高職沒有標準參照的情況下,就只好照搬成熟的本科學科體系,教學過分追求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內容煩瑣,多而全、難而深,而且缺少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加之,絕大部分公共基礎課教師都來自普通高校,其培養方式和知識結構都是學科化的,所學知識都是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理論知識,教學改革很難打破其學科化的傳統。在思想上形成“能力就是知識的應用”,要想能力強就必須加強知識的儲備,以便應對由于知識不夠而能力不能持續增長的窘境。高職學生總體上入學分數較低,學習自信心不足,綜合素質較低,自制力較差,活躍性較強,傳統的教學根本無法適應這些“新新人類”,與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相去甚遠。
2.專、共課界限過于分明,有機結合度不高
專業課、公共基礎課本來就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有機結合,但現實是: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分屬不同的教學部門,雖然有利于行政教學部門的管理,但卻人為隔斷了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的交流探討。在教學改革上也是各行其道,專業課基本上遵循“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而公共基礎課對全校所有的專業均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根本沒有考慮專業的特殊要求,不能做到“因專制宜”,就更談不上服務于專業需求了。教學形式繼續沿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多媒體點綴的方式內容枯燥,形式呆板。
3.功利考評驅動,忽視隱形素質
由于片面理解“以就業為導向”,各職業院校紛紛加強專業課及實習實訓。狹隘地認為:只要培養好技能型人才,就好就業,就好招生,就好對外宣傳展示。于是,把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專業課視為唯一的“生產力”,大幅度壓縮公共基礎課學時,為學生實習實訓讓路,導致公共基礎課改革發展滯后,日益被邊緣化。部分校領導與專業課教師也對公共基礎課抱有偏見,認為公共基礎課是摸不著、看不見的,而專業技能才是“硬通貨”。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更是專業課學一學,公共基礎課混一混,反正達到“雙證書融合”,就業前途不用愁。結果文化基礎薄弱,三觀扭曲,心理脆弱,適應社會能力差,高素質也就大打折扣。
二 公共基礎課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公共基礎課的價值,認真調研企業、畢業生,做好公共基礎課程體系設計,編排好專、公共課人才培養方案,適應信息化教學潮流。
————————————————————————
* 2014年度新疆職業教育學會資助課題研究成果(編號:XJZJXH2014-17)
1.重申公共基礎課的價值和作用
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是人才培養方案中有機融合的整體,公共基礎課是基礎,專業課是對公共基礎課的提高,是搭建在公共基礎課之上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公共基礎課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為專業建設服務,才能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職業崗位的變化,終身只從事一項工作幾乎不可能。如果沒有較寬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高職學生將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公共基礎課能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為適應職業變化、提高職業競爭力奠定基礎,為終生學習和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提供發展空間。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呈現出“學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發展總趨勢。例如:日本、韓國、法國、美國、德國、英國,其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設置比例大于專業課程,開設了豐富多彩、門類多樣的公共文化基礎課,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修養方面的培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做好準備。
2.做好調研、課程體系設計,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
傳統的調研是:專業教師深入企業,與企業用人單位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片面注重技能,忽視了企業文化,難以提升職業素養。而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法”。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調研,應該是:專業課、公共基礎課教師深入使用畢業生的企業,與用人單位、畢業生共同商討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教師調研專業技能培養;公共基礎課對接企業文化、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畢業生反饋自身在職業生涯發展中缺失的技能或素質,以及教學實施的方式方法。這一點,作為國家首批28所高職示范院校——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啟動了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的課程教師全體深入企業實踐鍛煉調研,了解企業最新最前沿動態,實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作為一個整體而系統的設計,公共基礎課運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改革。公共基礎課改革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一是強化服務功能,即“為專業服務,為素質教育服務,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服務”。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尋找相應的服務立足點,根據具體要求逐一落實課程單元。同時,要及時了解專業課程改革動態,不斷調整增減教學內容,適應人才培養的目標。二是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大膽地對課本內容進行刪減和優化整合。“必須”,就是指知識的講授和學習能夠滿足專業能力需求,不需要像本科一樣全面、深厚、系統;“夠用”,就是大膽刪去“偏、難、雜”的理論知識,保留必需的基礎知識,但知識面應當寬泛一些,不再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強調實踐、實用。
3.系統優化公共基礎課程
基于以上改革方向和目標,重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體系,主要包含課程內部系統優化和課程間的系統化。
內部優化主要指:對某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為原則,結合課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內容可以模塊化、任務化。例如:應用文文種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經過調研,就可分為個人事務文書類(求職材料、計劃、申請書、總結、辭職報告)和企業運行管理類(市場調查報告、經濟合同、策劃書、通知、報告),完全按照從進入企業到離開企業的整個流程所涉及的主要文種安排。課程順序安排上,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應用文寫作是在第一學期,由于學生閱歷淺,在課堂上實施項目教學,學生并沒有那種真正的壓力感,應該讓他們到企業實習時由實習單位布置相應文種(真實的環境、真實的身份、真實的任務),讓學生先為難碰壁,然后帶著問題回到課堂如饑似渴地學習,教學效果更好,最后把這些好的習文作為案例放入資料庫或編入教材。
課程間的系統化設計主要指:打破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一步整合優化,構建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例如:工程造價專業的工程預算與數學建模相結合,體現出數學的實用價值;市場營銷專業中市場調查與應用文寫作中的調查報告相結合,采用實踐調查與文本相結合,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職業生涯規劃課與就業指導課相結合,主要實施幾大模塊,例如“自我認知”“實踐反省”“選擇創造”,與成功的學長、創業者交流探討等等。應該體現出公共基礎課服務于專業課、服務于人才培養的特點,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4.運用信息化推動教學改革
現在的教學對象都是“90后”,出生在知識爆炸的年代,順著信息高速公路走到今天,生活處處離不開手機。他們對電腦、手機的操控很大程度是由于生活習慣,甚至是條件反射,早上起來就先看手機。因此,出現了有些學校收手機的禁令,但圍堵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其實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種信息化趨勢,的確很多學生在玩手機、玩游戲、不務正業,但網絡信息化的方式他們是最容易接受的,教學改革也要利用這種趨勢。
此前,國家級精品課均為文字圖片版,利用率較低,后全部升級為視頻版,點擊利用率飆升。在網上有許多優秀視頻課,人氣指數極高,這些課程除了老師講得好,網絡信息功不可沒,網上聽課學習的方式更為年輕人接受和喜歡。
現在,很多高校紛紛開設微課、MOOC、可汗學院等網絡課程。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也積極利用網絡信息化教學改革,全體師生學習使用“世界大學城”網絡課堂,教師把教學資源放到空間網站,學生可隨時瀏覽觀看,把學生經常咨詢的問題做成微課放到網上,方便師生交流探討。同時,在選修課中購買“爾雅課程”,學生不用進教室,在圖書館、宿舍(校園網絡全覆蓋)便可學習網絡課程,一改以往上公選課逃課、玩手機等弊病。
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專業課、公共課教師共同商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公共基礎課自身應主動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有機鑲嵌專業課程體系,發揮出自己的價值作用,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主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樹超、郭揚編著.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雪娟.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淺談[J].太原大學學報,2008(4)
[4]姜本紅.國外高職教育公共文化課程設置的經驗借鑒與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1)
[5]章劍林、江錦祥、劉青云等.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