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貴州理工學院辦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機械制圖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的課程,其學習效果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及就業有著直接的影響,本文剖析了機械制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該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機械制圖 應用型人才 教學模式 實踐 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65-02
現代工業發展離不開工程圖樣。它是表達和交流技術思想的重要工具,被稱為“工程界的語言”。機械制圖作為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是高等工科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其教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繪圖和讀圖的能力以及空間想象力。它是理工科學生就業后進行工程設計的必備技能,對這門課程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就業技能的高低。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簡單概括就是培養什么人(培養目標)、怎么樣培養(培養方式)的問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夠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靈活應用到所從事的行業,并具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相較于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而言,它強調的是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機械制圖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的專業基礎課程,其難點是通過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動手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及設計創新力。然而,現實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課程結束后,相當一部分學生仍然沒有掌握應有的空間想象力,加之后續實踐跟不上,到了畢業設計時無從下手,更談不上分析、解決問題。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距甚遠,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目前機械制圖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直接關系。
一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
機械制圖傳統教學是采用模具、掛圖、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其優勢在于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思考能較好地吻合,對知識點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最大缺點是視覺效果差,學生感覺乏味無趣;耗時長、效率低,無法適應目前學時不斷壓縮的現狀。因此,目前均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在其方便、快捷、教師講課效率高的表象下,又帶來新的問題:學生對知識點印象不深、教學效果欠佳。很多知識點教師感覺已講透,可學生的作業情況卻出乎想象的差。
2.教學模式
盡管目前很多高校正開展如火如荼的教學改革,但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大多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填鴨式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這種模式極大地束縛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感覺不到這門課程的趣味性,缺乏學習主動性,絕大多數學生甚至直言是為考試而學。
3.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是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其現狀卻是“輕實踐、重理論”。機械制圖是學生進入大學一年級開設的一門課程,沒有任何下廠的經歷,對機械產品沒有概念,在沒有感性認識的“零”基礎下,讓他們學習制圖確實有一定的難度。畫法幾何及制圖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后,往往僅有10個學時左右的上機實踐,學習運用計算機繪圖軟件繪制圖形,如Auto CAD等,這僅是用計算機代替手工繪制二維圖形,最后以交一份指定、簡單的裝配圖結束該課程的學習。這并沒有充分發揮CAD軟件應有的作用,加之學時不斷減少,有的教師被迫減少或直接刪除了原有的測繪等實踐教學內容,對于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的機械制圖課程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實踐環節不增加,反而減少,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4.教材
盡管市面上出版的機械制圖教材眾多,但缺少結合設計和應用實例的教材,基本都是以介紹投影規則和國家機械制圖標準為主,知識碎片化,學生難以整合所學知識,更做不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5.考核方式
大多高校對學生學習機械制圖的考核方式均是平時成績占比30%,學期考試成績占比70%,平時成績主要考核出勤率、平時作業情況、上機作業等。這樣的考核方式無法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造成學生學習是為考試而學。
二 改進措施
1.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方法、高唱多媒體教學贊歌、無視多媒體教學在機械制圖教學上的不足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應科學、合理地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如在現代多媒體教學上增加傳統教學方法中的模具、掛圖、教師板書繪圖等環節,增加示范性、操作性的講解等,多途徑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加深對各知識點的理解,做到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互相取長補短。
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長期并需要反復實踐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受學校硬件環境、受眾、課程、章節內容等影響,更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反復摸索、總結,沒有一個教學模式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機械制圖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才是有效的,很多高校為此做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項目教學法被普遍認為是機械制圖這門課程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當然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機械制圖教師應勇于探索,以項目為平臺和推手,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培養學生學會從設計到通過制圖這門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的機械制圖是建立在三維設計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設計和制造的需求。基于此,現在很多高校在課程教學上積極探索引入三維造型設計,有的已經在項目教學中引入三維造型設計教學模式,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掌握三維造型設計并生成二維圖形的現代設計方法,無疑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非常有益且有實際效果的。
2.加強實踐教學內容、加大對實踐內容的考核權重
徹底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重新正確定位機械制圖的實踐教學環節,對其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規劃和設計,如增加開課前的下廠見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強零、部件的測繪,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工程測繪能力,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二維圖形繪制的同時,加強對三維造型設計能力的培養;將計算機繪圖和三維造型融入到測繪中去,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式等等。只有通過加強實踐環節,才能有效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一項基本建設工作,教材的質量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貴州理工學院這樣的新建院校,加強教材建設更是提升其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現有的、繁多的機械制圖教材中,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并不多,現有的機械制圖教材規范性強,但呆板、枯燥、趣味性差,建議通過設計項目和應用實例,“強化設計、制圖、表達三者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完成項目中學習并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和能力;現有教材中“畫法幾何”“公差與配合”內容過多且過深,可以說有的沒有實際作用和意義,應適當進行刪減或壓縮;零件、部件測繪內容過少且簡單,建議增加各種典型形體的零、部件的測繪內容,保證學生的實踐環節;在現有教材的編排上,基本上是在完成制圖理論知識的學習后再進行CAD的學習,二者在內容連貫性、滲透性方面銜接得不是很好,建議在教材編排上加強相關課程間的揉合和滲透,使學生可以做到得心應手地使用計算機軟件繪制機械圖樣。
三 結束語
機械制圖作為理工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重要一環,須引起高度重視。通過探索有效的培養方式,培養具有扎實功底、創新設計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才能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目標,這是理工科學校需要認真研究、實踐的一項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年四甜.加強制圖課程實踐教學的探討[J].今日科苑,2007(4):132~13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