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課題從實際需求出發,依照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我校中職在校生及師資的實際情況,摸索在中職衛生學校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中醫適宜技術 中醫護理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69-02
我校在2013年承擔了河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護理專業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教學研究”的課題研究,經過教學研究與實踐,按照課題實施方案,已較好地完成了課題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 開展本課題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和理念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信中醫、用中藥,對中醫藥知識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培養具備中醫素質的護理人才具有現實意義,具有中醫適宜技術的護理畢業生定會發揮其作用,為社區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目前,中醫適宜技術的廣泛應用,其易學、易用、見效快、成本低的優勢已被社會廣泛認可。但其培訓往往針對在職衛生服務人員,在中職院校鮮有對在校生進行中醫適宜技術的教學、培訓。本課題從實際需求出發,依照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我校中職在校生及師資的實際情況,摸索出在中職衛生學校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人才。
二 如何篩選適合在校生學習的中醫適宜技術
筆者本次教學改革以護理專業在校生的中醫護理課程為載體,中醫適宜技術的相關內容作為學生新增加的教學內容,如何在這有限的學時內培養出學生中醫思維能力、進入工作崗位后中醫技術的再學習能力是值得授課教師思考的課題。為此筆者請教了臨床專家、臨床帶教老師,以及通過問卷調查確定了實習學生、畢業生在進行臨床中醫護理特色技術操作中面臨的困惑。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計劃安排以下教學內容:
1.耳穴教學內容的確定
圍繞著中醫適宜技術新加的教學內容——耳穴的教學設計,中醫教研組多次召開會議,探討耳穴教學的知識點、教學學時、理論與實踐課的開展等問題。根據我校護理在校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知識點,既能激發學生學習中醫適宜技術的興趣,又能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學以致用,讓學生體會耳穴的神奇療效和規范標準的操作流程,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林鶯等認為學生組成團隊練習、實踐、合作與交流,收效較好。在此次教學中,安排學生以寢室為單位組成學習團隊,方便上課時、下課后學習交流。王磊等提出通過聽、看、畫、記教學法,強化學生對耳穴分布及定位的記憶,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2.推拿教學內容的確定
中醫護理教材中有對推拿的介紹,但并不是很全面和系統,此次中醫適宜技術——推拿教學內容以課本為基礎,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推拿基礎知識進行刪減,另增加兩個具體中醫適宜技術的操作規范,即高氏揉捏法治療小兒傷食泄、三部推拿法治療失眠。
3.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教學內容的確定
冬病夏治是中醫特色護理,是常用的中醫適宜技術之一,在臨床中應用廣泛。經反復實踐證明,在炎熱夏季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冬天發作或容易發作的疾病療效顯著。穴位貼敷安全價廉,男女老少皆宜且患者無痛苦,越來越受到廣大醫院和患者的肯定與歡迎。經過課題組成員及中醫教研組教師的研究,一致認為,在教學中適當引入冬病夏治的基本理論及穴位貼敷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操作流程。穴位貼敷用法簡單,在教學中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作為首選教學內容。
4.具體病癥治療——老年性高血壓教學內容的確定
文獻顯示,中醫適宜技術的綜合使用在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中發揮了很好的療效。這樣可以依托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專題講座時間有限,選擇常見疾病的治
療作為案例,學生學完后可以及時操作,鞏固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查閱文獻,根據我國國情,課題組成員及中醫教研組教師召開數次教學會議,研究教學內容,一致認為選取老年性高血壓的中醫適宜技術治療作為本課題的教學內容。
5.其他教學內容的確定
中醫適宜技術內涵豐富,有音樂療法、藥浴療法、傳統功法(八段錦、五禽戲、健身操)等。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僅僅選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引入中醫護理的課堂,比如音樂療法、藥浴療法、傳統功法(八段錦、五禽戲、健身操)等作為此次教學內容的輔助內容。簡單介紹,讓學生通過聆聽、欣賞四季養生音樂,觀看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功法視頻,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醫適宜技術的多樣性,體會中醫傳統療法的神奇療效。
三 教學改革面臨的難題與解決方法
1.師資問題
本次研究中授課教師主要為中醫基礎知識扎實的中醫教研組教師,通過自學、網絡學習、參加學術會議等形式拓展中醫適宜技術的相關內容。此次較好地完成了相關授課任務。中醫適宜技術在臨床中使用廣泛,在隨后的一系列相關教學中應逐步完善中醫教學團隊的建設,聘請臨床專家進行階段性授課,將臨床中使用最為廣泛、效果最為獨特、操作流程規范、病人樂于接受、主動配合的中醫適宜技術融入授課中,使學生受益。共同開發教學講義,形成獨具特色、適合不同專業學生的校本教材。
2.教學場地問題
本此課題研究的教學主要在校內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中醫實訓室等場地完成。第一課堂為理論課堂,在教室進行中醫適宜技術理論知識的授課;第二課堂為理論課堂的拓展,利用網路資源,介紹一些中醫網站,拓展學生獲取相關中醫知識,利用按摩師培訓班的上課時間,介紹中醫適宜技術的相關知識。
3.教學方法問題
在實際過程,課題組成員根據學生的反饋,積極調整,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專題講座式教學法,學生反映良好。
4.學時有限的問題
中醫教研組教師多次研究,一致認為可采用以下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時間。開拓第二課堂,利用自習課、晚自習、周末等進行中醫適宜技術教學;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介紹中醫網站等。確保在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同時,保證新開展教學內容能保質保量完成。
5.教案設計的問題
有關中醫適宜技術的教學內容,目前沒有統一的教材,教案設計應遵循科學性、規范性、趣味性的原則。中醫適宜技術操作性強,應注重實訓課的教學設計。
四 本次教學改革的不足之處
第一,筆者在本課題的教學研究中發現中醫護理教學的深度不夠,有待在隨后的教學改革中解決。第二,在拓展第二課堂時,采用自愿的原則,并非所有學生都參加,不敢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到相關教學知識;其自學能力因人而異,自學能力強的人,學到的東西就多,自學能力弱、依賴性強的學生學習效果可能不理想。第三,中醫適宜技術內容極為豐富,既有優秀的中醫養生文化,又有操作性強的技術規范,此次教學研究集中在部分中醫適宜技術上,對優秀的中醫文化未深入涉及,不夠全面,有待后續的教學研究。第四,教學場地問題,仍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實訓場所。讓學生深入臨床,頂崗實習。第五,師資培訓,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臨床,參與學術會議,不能把最新的技術有機融入教學中,使得教學內容不夠充實。
五 展望
經過近一年的中醫護理教學探索和實踐,探討了中醫適宜技術在學校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初步摸索出一套與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通過在中醫護理教學中的引入,收到較好的效果。
探索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核心之一就是培養掌握中醫適宜技術的人才。課題組成員在教學研究中,把該如何引入教學,如何使護理畢業生具備良好中醫適宜技術的操作能力作為研究重點。為了促進中醫適宜技術的合理應用,發揮其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優勢,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情況,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醫適宜技術在學校教學中的篩選、引入、評價、創新等指標體系。這種體系的建立有助于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
參考文獻
[1]林鶯、紀峰.耳針實踐教學的探索[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
[2]瞿真、李曉蓉、王育紅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貼在“治未病”中的應用及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0)
[3]余信國、周育瑾、趙鵬等.中醫適宜技術社區應用模式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5)
[4]李昊.“冬病夏治”——中醫“治未病”的理論與實踐[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