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的德育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受到挑戰,不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而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要真正踐行德育“三貼近”原則,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需采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創設情境中、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 “三貼近”原則 體驗式教學法 教學情境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75-02
中職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一門為中職生德育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綜合性、人文性的必修課,它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要求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如何踐行“三貼近”原則,增強德育課教學的活力和實效性?筆者從體驗式教學法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析。
一 體驗式教學法的內涵及特點
體驗式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戴維·庫伯于1971年提出的。他構建了以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的理解、應用實踐四步循環組成的體驗式學習圈理論模型。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精心創設一種適宜的情境和情感氛圍,通過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實戰演練,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以自主獨特的方式感受、認知、思考、體驗和感悟,從而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同時激發學習者的生命活力和內在價值感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根本的區別是它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或以教師為中心,而是強調師生的共同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體驗。體驗式教學法和傳統的教學形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教師教學的引導性
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名導演、一名教練,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各種演示,指導學生規范行為。
2.學生學習的感悟性
體驗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聽說讀寫訓練,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各種情境體驗,通過學生自身體驗來完成知識的學習和轉化,對高貴品質和良好行為的感悟。
3.德育過程的實踐性
體驗式教學中實踐活動貫穿始終,摒棄了干巴巴的說教,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很強,學習興致極高,學習目的和教學效果很容易達到。
4.寓教于樂,激發興趣
體驗式教學與以往說教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同,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現實,手段和形式多樣,學生體驗的興奮點較多。學生樂于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愿意在體驗中自覺地學到知識。
二 體驗式教學在中職德育課堂開展的必要性
1.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實際的需要
大部分中職生畢業即面臨著步入社會、走向就業,這就需要他們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中職生在整個社會中屬于弱勢群體,學歷不高、能力不強、整體素質低,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高學歷、高能力、高閱歷才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中職生與高校學生相比就業機會較少,就業較難。這就需要我們中職德育教學必須創設更多的模擬社會情境,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積累、反思,從而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為他們以后的職場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2.踐行德育新課標“三貼近”原則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要求德育教學必須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而當前中職德育課教學總體而言還是脫離學生的真實生活,忽視學生個體的獨特生長環境,忽視他們內心潛藏的愿望和情感,只注重教授社會既定的道德規范的抽象知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德育課應該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生命成長的需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感悟道德,將回歸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貫穿始終,即“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3.實現德育課有效教學的需要
目前,絕大多數德育老師還是采用傳統的說教方式,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厭學、乏味,課堂教學無生機、無活力,教學效果很差。要真正實現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根本途徑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體驗式教學,讓德育課的教學內容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有意義的痕跡,這樣才能最終達成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的有效教學目標。
三 打造德育課堂體驗式教學,踐行“三貼近”原則
1.貼近實際,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在體驗式教學中,德育教師根據特定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恰當地運用現實案例、音像資料、小品短劇、勵志小故事等形式和手段來創設情境,盡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感受高尚的道德品德和行為規范,引發濃厚的學習興趣,融入所創設的情境氛圍中,發現情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暢談自己的感受。如在講授《創業素質》這一話題時,我讓學生課前分組分任務去調查身邊創業成功人士,形成調查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創業成功人士的事跡,暢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學生們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并自然地引導他們提出相關的問題,很自然地引出“創業素質”這個話題,從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對創業素質知識的強烈渴求。
2.貼近學生生活,深入情境——積極探究問題的解決途徑
體驗式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注重在生活中尋求與課本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情境,創設多樣化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情境中,深入到情境中并充分體驗,教師可以通過案例、真實的生活實例、圖文、小品、游戲等手段,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腦海中已有的品德形象聯系起來,從中領悟和把握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過“情”進入學生的心靈。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我會讓學生課前將學校食堂、生活用水、飯店鋪張浪費等消費現象拍成圖片并附帶文字說明或者拍成視頻或者編成小品,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告奮勇地上講臺通過PPT播放、通過小品表演將生活中種種消費現象真實地演示給同學們看,并將學生分成小組展開小組討論和交流,請同學們各抒己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使學生們激情高昂,有言可發,思想有深度,方法新穎獨特。
3.貼近職業特點,超越情境——思想升華,獲取創造性的情感體驗
中職德育教學是為學生未來的職業服務的,所以教學中必須注重貼近學生的專業和職業特點,創造性地創設一些職場情境,讓學生能夠將自己在情境中體驗到的情感、學習到的知識點應用于職場情境中,解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甚至能根據教材的要求創設有利于學習知識點的情境,這樣才能達到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講授個人禮儀時,我在財會班特地編排了一個小品:一個銀行女職員是如何以禮相待和敬重看起來窮困落魄的老人,最后該老人在該銀行存入巨款。學生們從該小品中深受震撼,情感思想得到深化,深深感受到:個人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的一張名片,也是職場上的一張名片;不僅關乎到個人的發展,也關乎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4.貼近社會實踐,走出課堂——在實踐中開發創造性潛能
“德育來自生活,也應該回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德育老師必須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最大可能地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并掌握所學知識、鍛煉能力、提高覺悟。如在講授《刑法》內容時,我會盡可能地聯系法院讓學生參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刑事審判旁聽,并組織學生就案情進行討論,談想法、談感受、談做法。
總之,在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德育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過時,要真正踐行德育的“三貼近”原則,德育老師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和體驗式教學法來引導和培養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做學習的主人,以積極高昂的情緒參與到德育課堂教學中,從而真正實現德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林芝、周文超.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踐行“三貼近”原則的探索[J].職業時空,2012(5)
[2]陳慧.淺談體驗式教學法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4)
[3]胡理敏.中職德育課堂中體驗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86)
[4]丁曉嵐.體驗式教學法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