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聽不懂、學不會”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現象的存在,導致很多中職生更加不愿學習,甚至出現因厭學而逃課等現象。本文針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的這一問題,深究其形成的原因,希望能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給我國的中職教育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職生 學習 學不會 不愿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77-02
一 中職生在學習中存在的“聽不懂、學不會”現象及原因分析
1.中職生存在的“聽不懂、學不會”現象
與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職業教育有一些比較鮮明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中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主,沒有升學的壓力。正是這一原因,使得很多中職學校對理論課、特別是公共基礎課有很大的偏見,總認為這些課程與實踐操作課相比不重要。然而,在學生的就業和其他實踐能力方面出現問題時,一些學校才認識到了課堂教學和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由于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不重視而不愿學,不愿學又導致學不會,而學不會則又加大了中職學生不愿學情緒的惡化。最終,在中職學生中就出現了一個很普遍的“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這就給中職教育工作者增加了很大的壓力。要想使這一現象消失,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我們首先要找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2.中職生存在“聽不懂、學不會”現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從學習經歷和發展模式上來講,可能會有部分中職生認為自己未來發展的道路不同于普通中學的學生,其學習目的和普通中學的學生也會有所不同。很多中職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而僅僅是將其作為副業,因為他們認為在職業學校接受教育主要是為就業做準備的。當然,這種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職業學校及社會大環境也往往將學生的就業看作職業學校辦學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我們又要看到評價職業學校辦學好壞的其他一些標準,以及對于準備就業的學生來講,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否則,那便是急功近利。然而,很多中職生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很多時候只會片面地考慮自己所學專業技能掌握的好壞,至于理論課的學習,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這就更加助長了一些中職生平時不學習、考試的時候隨便應付一下的不良風氣,這種缺乏長遠考慮的想法是造成部分中職生理論課堂中不愿聽課和學不會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生要聽得懂,首先要聽,之后才是能不能聽懂的問題,如果學生主觀上不愿意聽,那么要聽懂簡直是無稽之談。另外,部分教師認為中職生學習基礎差,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習自控力也不如普通中學的學生。這的確是部分中職生的實際情況,但是僅僅出于這種考慮,而一味地放低對中職生的要求,不僅進一步從思想上強化了中職生不如普通中學的意識,而且無形之中使得部分中職生進一步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出現在課堂上玩手機、聽音樂、聊天、吃東西、甚至打架斗毆等等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現象。久而久之會形成不良的學風、班風,學生的學習自然缺乏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支撐,注意力也得不到有效的集中和維持,能不能聽得進去、能不能學得進去,恐怕就很難保證,那么“聽不懂,學不會”也在所難免。
第二,從中職生的認知特點上來講,雖然中職生和普通高中的學生一樣,都處在生理、心理發展接近成熟,是準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期。雖然在記憶力方面,中職生的記憶也趨于成熟,能更多地采用意義識記的方法來識記材料,機械識記的成分逐漸減少,記憶材料時力求理解材料內容的內在聯系,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機械記憶。然而,在形式運算階段,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要求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大多數中職生之所以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是基于自身文化課程的基礎差而做出的考慮,也就是說,這些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本身發展不夠充分,所以大多數的學生不喜歡理論課程,而偏愛實踐課程,不喜歡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而對程序性的知識較為感興趣,所以中職生出現的“聽不懂,學不會”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理論課程上,以及對陳述性知識的接受和學習上。
第三,從教師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上講,部分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欠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不高,有些教師雖然有一定的教學理論作支撐,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根深蒂固,不能從中職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得不到凸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有些學生還會對老師的“注入式”教學產生反感、厭惡,造成學生厭學情緒高漲,出現休學、退學現象。
二 解決中職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教學策略及方法
1.逐漸分化策略
中職生在理論課堂上出現的“聽不懂,學不會”的問題,往往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基礎知識造成的,教師可以先從最一般的知識入手,然后根據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遞減的次序逐漸將教學內容一步步地分化,使之越來越具體、越深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有關職業價值觀的問題,首先對于什么是價值、價值觀,學生本來就不是特別明確,那么職業價值觀這樣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加吃力,所以要按照“價值”到“價值觀”到“職業價值觀”這樣的順序,讓學生能夠逐級理解,才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2.案例教學法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很實用的方法,這不僅大大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觀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且《職業生涯規劃》教材中也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典型案例,為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例如,在講到制定職業發展措施這一節的時候,無論是措施的要素、措施的制定要領,還是制定措施的思路,都可以結合課本上“腳踏實地,追逐夢想”這一案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與分析:分析發展措施的要素是如何在案例中體現的,主人翁小惠制定的措施又是如何體現措施的特點的,不同階段制定的措施有何不同及其關系怎樣。給出問題,然后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必要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制定發展措施的注意事項,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以案例為依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所增加。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真誠地關心、愛護每一位中職生。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中職生也不例外。要從觀念上轉變對中職生的看法,每位中職生也都是有情感、有想法、對自己有所期待的個體,要善于發現每個人世界中的閃光點,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暗示,讓中職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教育溫情,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是有所期待的,縮小師生間的距離,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即“親其師,信其道”,進而使得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中職生由于年紀較小,心智發育尚不夠成熟,同時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很多學生的職業選擇很隨意,往往停留在“我想做什么”,很少思考“我能做什么”,結果是什么都想做,但是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教學中,在盡量廣泛了解每位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感化和啟發,幫助學生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發展條件分析,但不幫學生做出選擇,而是指引學生自己做出選擇,使學生對自己也有所期待,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4.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
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轉變,最終還要依靠廣大教師隊伍的親身實踐才能見效,所以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必須跟得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策略的更新,不斷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摸索出符合中職生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力求解決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和水平。
三 結束語
總之,中職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聽不懂、學不會”現象,嚴重影響著中職生個人的長遠發展及中職院校教育質量的提升,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又極其復雜。本文從這一現象入手,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根據這些原因試圖為解決這一現象進行一些策略分析,希望能為中職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蔣乃平.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馬軍.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體會[J].科教文匯(下旬),2012(9)
[3]涂文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體會[J].職業,2012(S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