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在學校的周圍,就存在著許多科學實驗的良好教學實例。充分挖掘農村自然資源,是優化科學課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這不僅能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而且也可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挖掘 資源 優化 科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95-02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具有發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功效,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綜合素質,進而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重要使命。搞好小學科學課教學可有效地輔助其他學科的教學,彌補單一學科培養目標的不足。因此,搞好科學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小學一直以來設備簡陋、教學儀器匱乏、師資力量欠佳等,這些因素時時困擾著科學課教學的有效開展。但農村小學也有著自身的優勢,在學校的周圍和學生家,就存在著許多科學實驗教學的良好教學實例和有待探究現象。我在學習借鑒其他老師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農村的優勢,挖掘農村資源,為優化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做了一些嘗試,下面簡單談談我的一些做法,與同行研討。
一 就地取材,豐富科學課教學器具
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現象,時時制約著實驗教學的有序開展;同時,有些實驗儀器,不能在課堂中被很好地利用。如何立足于現實,在進一步加大力度裝配、建設實驗室和儀器室的同時,探索出一條富有個性特色的農村地方實驗教學的新路子呢?
我們在用足用活現有教學儀器、設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產資源,就地取材,配合相關教學內容開展教師自制教具,發動學生制作學具活動。如:自制樹葉的標本,部分學生利用周末在家長的帶領下到山上采集一些常見和不常見的植物樹葉,在教師的引領下做成了標本,供同學們觀賞,還有些學生把制作的標本作為書簽,送給老師和同學,一些也存放在了學校的科學實驗室里。另外,我們發動孩子們去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這些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組織學生還到學校河邊的沙堆上去撿鵝卵石、到石子中去撿一些有植物或有小動物化石的石片也是學生感到津津樂道的趣事。我們老師帶領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空地,種植植物,學生每天澆水觀察。這樣就部分解決了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問題,同時我們開展了教師自制教具活動,教師們利用廢舊材料制作了一批教具,這些教具在區級自制教具比賽中還獲得了多個獎項,而且這些教具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推動了科學課教學器具的更新換代,極大地提升了實驗教學的開設率。這些帶“土”氣的教具與實驗室里科學課教具相結合,確保了科學課教學規范合理地進行。
二 挖掘自然資源,充實科學課教學內容
我們這里前有黑水河,后有青峰山,山清水秀,河流從學校門前流過,巖石、土壤到處可見;一年四季的植物變化多樣;云、霧、雨、雪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蜿蜒的河流,廣闊的田野,白天夜晚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課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根據自然資源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感知自然現象,使科學課既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又讓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例如,教學水和空氣這個單元時,把學生帶到學校門前改造后的河邊,引導學生回憶改造前后,這條河水的顏色和氣味,以及周邊植被情況,重點觀察改造后,沿河兩岸有些什么新發現,這激發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許多學生興致極高,走訪了兩岸的部分群眾,收集相關資料,寫出了不少有意義的小論文。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由于學習負擔過重而造成的身心疲憊得到了舒緩,還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了解到水和人類的密切關系,懂得了怎樣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
再如,農村的孩子天天與鳥獸蟲魚為伍,日日與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內涵是那么豐富多彩。這些都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聯系孩子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發揮他們豐厚的感性認識的優勢來服務教學,自覺充實教學內容。
例如,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來選擇教科書中的有關教學內容,力求做到因時而教,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得更為密切。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在上教科版三年級下植物生命的開始、種植我們的植物等課時,教師帶領學生融入大自然,徜徉在花的海洋里,觀察各種植物的花,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而果實的共同特征則選擇在金秋十月的收獲季節進行教學,發動學生到大自然中廣泛收集各類植物的果實,然后帶到課堂中觀察,采用浸泡、解剖、嘗味等多種實驗方法來豐富、增進、完善學生對果實的認識。
又在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這單元時,講到了蠶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課堂中看到蠶一生完整的變化過程,于是提前指導學生制定養蠶的計劃,布置孩子們在家里親自養蠶,讓學生按計劃去觀察蠶的變化,認真寫觀察日記。在我們農村,種桑養蠶具有悠久的歷史,因此這些要求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件比較容易做到的事。學生通過飼養、觀察,對蠶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記得一清二楚。等到上這些課時,對學生養蠶的情況和記錄進行考查,針對學生所記錄的情況,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討論,課堂上同學們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各抒己見,相互啟迪、相互補充,學習的興趣高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很快地就概括出蠶的一生要經過四個階段的特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上課的熱情,還培養了學生有計劃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了科學的行為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 開展科學實踐,拓寬科學課教學渠道
科學課教學活動不僅要做好課內知識的傳授,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將學生求知的觸角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有機地協調好課內外的關系,強化科學課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建立了校內、校外科教實踐基地,以拓寬科學課教學的渠道。校內,在每個班級建立了以科學內容為主的“科普角”。同時,利用我校建設“綠色學校”的契機,為校園里的每一類植物都戴上了“身份證”,讓學生能夠認識并了解這些植物的名字和特點。在學校教學樓的后面建立了供學生興趣活動的植物種植園作為科學課活動基地。另外,我們還邀請了附近農村的種植能手來做校外科技輔導員,定期到學校對學生進行農技輔導。課上,小科學迷們活躍在實踐基地上,忙著開展“作物種植”“果樹嫁接”“修剪枝條”等小試驗。一次次的嘗試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最終都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 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
在學習油菜花開了一課時,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先產生設想后,讓學生學生說出油菜花開的情景,再把學生帶到油菜花開了的田土里,讓他們親眼去看,親自去動手實踐和體驗,發現油菜花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在活動中、玩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利用書上的知識,去理解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這個四個部分是怎么樣構成的。一些觀察細致的學生還說出了每個部分的顏色、氣味等知識。
校外,我們充分利用了家庭這個資源,鼓勵學生在家里通過家長的指導進行種植、養殖活動,去實踐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了解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孩子們采用參觀、訪問、調查等方式,了解養魚的知識以及柑橘、蔬菜的科學種植技術和它們的效益。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知道了有關魚病的防治和反季節蔬菜的生長、管理知識,懂得了科學技術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決定性作用,喚起了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科學課鄉土資源合理地開發利用,能使學生從事更為豐富的課外考察活動和收集分析資料活動。這就從課堂向課外拓展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學生通過在課內與課外的溝通中,在學習和實踐中,真正學到了科學知識,鍛煉了科學實踐能力。
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善于根據農村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與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為科學課教學服務,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科學意識,共同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發展。這不僅能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也可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農村小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探尋出了一條新途徑,也為每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熊桂芬.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上好科學課[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