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教師關注的重點。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實現學生的有效性學習,本文從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實現學生有效性學習的策略兩個方面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有效學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097-02
有效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因互動而產生的情感上的交流,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性格塑造的教學過程。語文課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真正落實到實踐中。
一 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1.教學方法老套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多沿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老師照本宣科地講,學生稀里糊涂地聽,教學模式單一,無法培養學生發散的思維能力。例如,一些語文教師在講《棉鞋里的陽光》這節課時,教師先是讓學生自由閱讀,然后整體朗讀,接著分小組齊讀,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讀,再然后男生讀、女生讀,如果學生都已經讀得很流暢、很整齊了,教師還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讀,硬要讓學生達到自己為學生制定的標準。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無法領悟到書中的情感,就連讀的內容都無從知曉了。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對教材理解不透徹,在教學過程中造成學生對知識的錯誤認知。一些小學語文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仍將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忽視學生的興趣,教學死板、老套,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不理想。
2.教師定位錯誤
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些語文教師為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把整堂課都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臺下讀書、討論,將教師置于一旁。一部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討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另一部分學生想學習卻無從下手,課堂教學雖然看上去很成功,但收效卻并不明顯。第二,一些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學生交流時,不置一詞,也不對學生進行引導,造成學生漫無邊際地交談,認識膚淺,缺乏必要的深度。第三,一些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發言等總是進行贊美,導致學生對于自己的發言情況、對錯與否都無從得知,造成學生學習上的混亂。
3.忽視課前預習
小學生因其身心發展特點,不能在課堂上將教師講的內容全部理解、吸收,所以需要課堂以外的時間繼續消化、理解。但小學生的自覺性很差,不能做好課前的預習與課后的復習工作,導致小學生上課跟不上教師講的內容,對老師所講的知識都是一知半解,致使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打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缺乏對小學生課前預習的有效引導,忽視小學生課前預習對教學的影響,沒有意識到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缺少必要的教學反思。
4.教學過于形式化
小學語文課堂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語文教師情緒高昂地在臺上講課,學生們在臺下認真聽講,課堂互動效果也很好,但課下的教學效果卻很一般,這主要是由于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形式化,教學過程中缺乏深入的探究與思考。而且教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只能盲目、被動地接收教師傳達的信息,沒有時間對知識進行梳理、消化,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低下。
還有一部分教師仍然受限于教材,教材怎么寫教師就怎么教,教材的任務量是多少教師就教多少,教參怎么寫教師就怎么執行,缺乏創新意識,內容局限。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視野無法擴展,課堂教學也會顯得死氣沉沉,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無法體現師生的個性。
二 實施有效學習的策略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推動有效性教學的實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有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良好的互動,展現小學生的個性,保持課堂氣氛的熱烈,增加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其次,教師要多為小學生設計一些可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并且設計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促進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營造課堂氣氛,多媒體的利用可以讓小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并且可以刺激小學生其他感官部位的發展,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積極的影響。例如:教師在講《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可以為班級同學播放這篇課文的動漫視頻,小學生非常喜歡動畫片,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一邊為學生放映,一邊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點,小學生看動畫片都是非常專注的。因此,對于教師的問題,也會非常踴躍地回答,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效果會比教師在課堂上干巴巴地講要好得多。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學設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2.做好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
課前預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在初次的預習過程中,對于教材會有初步地掌握,對于不理解的知識,學生在教師課堂講解中會格外用心學習,可以非常有效率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對于小學生缺少課前預習的情況,教師可以做積極的引導。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為學生布置一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例如:教師再講《筍芽兒》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小學生回家搜集關于筍芽生長的圖片或視頻,如果是在筍芽生長的季節,還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讓小學生實地觀察,激發小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小學生思考筍芽的生長給了他們什么樣的啟示,那么小學生就會非常踴躍地根據自己的觀察抒發自己的感想,達到教師的教育目的。
3.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的有效性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教學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形式化、空洞的語文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特征,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待低年級的學生,盡量選取輕松、有趣的教學方法,可以是通過表演課文內容、模仿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對待高年級的學生,在教會學生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促進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實施。
4.合理利用教材
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材設計教學內容,嚴格地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授課,對教材的依賴性特別強,且缺乏對教材的合理利用。在多數小學語文教師看來,語文教學就是將課文作為上課的重點,將目光局限在課文教學上,對課文的反復閱讀、理解會導致小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喪失新鮮感,影響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語文教學并非單純的課文書本教學,相關的小故事、小活動都可以是學生學習的素材,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知識積累階段,記憶力是很好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點對學生進行教學,而不是將學生局限于課文之中。例如:教師在講《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在班級里講一些關于魯迅先生與閏土的真實故事,一方面可以方便學生掌握文章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保持學習語文的熱情,還能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的實施,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立足于教材,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教學設計,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發揮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小學生的學習引導工作,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實施。
參考文獻
[1]阿依努爾·喬賢.淺析小學語文如何實現有效性教學[J].新課程(上),2014(4)
[2]潘玉葉.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簡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0)
[3]馮華.芻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8)
[4]張寶貴.在新課改形式下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高效教學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
[5]孟繁彥.論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教師,2014(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