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關系的總和,人的存在是關系互動中的存在,人的受傷受挫和自我也來自關系互動中的建構。積極正向的自我療愈與自我成長是覺知下的負性情緒釋放和放下防御。關系中的個體本來整體相連,認識關系的本質,關系變得沒有傷害,領悟并覺察是療愈與自我成長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關系 互動 療愈 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8-0115-03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在關系依存中活著,在保護自我安全的需要下人們發展了各種防御方式,這是生存的策略與智慧,然而也讓人們變得與自己的本性相隔,于是,生命成長中逐漸出現很多的糾結乃至傷痛,如何療愈并更具力量?放置在關系中認識人們,是成長的重要方向。
一 人是關系中的存在
人們的自我概念以及防御機制和創傷心結、知結、情結、意結,往往來自于遭遇的人、物、事,遭遇本身就是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世界的互動。當互動發生時,一場關系即呈現在自己的面前,面對的可能是和諧關系、沖突關系、錯亂關系、依從關系等等,各種關系都是世界總特征的展現,即普遍聯系的畫卷,從天人關系到人際關系,從血緣親子關系到地緣政治關系,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有的關系中最根本的是經濟利益關系。他揭示了人在關系中生存發展的社會性本質,也即揭示了社會性生存發展中充滿了焦慮感、不安全感。從利己的角度決定關系的性質意味著自我保護,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所以,固執己利、固執己見、固執己有、武裝自我甚至結盟結黨,增強認同感、存在感、價值感乃至形成認知、信念、價值取向、文化闡釋、制度設計……完成紛繁復雜的關系構造。
馬斯洛闡釋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無一不來自關系,需要滿足產生正性的情緒體驗,受挫產生負性的情緒體驗。在一場關系互動中個體一旦受挫不僅會產生消極體驗,還伴生各種應對方式,比如攻擊、敵意、退縮、逃避、合理化、反向生成、升華等等。問題是,愉快的情緒可以盡興地表達和釋放,而負性的情緒比如挫敗、焦慮、沮喪、悲傷、恐懼、憤怒、敵意,在不對等力量的關系展現中,在文化的社會認同壓力下,往往不允許表達與釋放。不能承受的個人的經驗、體驗,凝成了個體的身結、知結、情結、意結、神結,形成不合理的認知信念、認知模式,形成不同期的人格特質,合成自我的方方面面。如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評價等,在關系互動中映射成了個體的各別模式,日積月累地形成了個性品質。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了,因為每個人一生尤其是早年應對關系互動和選擇的生存策略都是別人無法復制與主動建構的,關系不能復制,體驗、表達與應對也無法復制,相似的文化心理與個體的個性特征使每個人都呈現為唯一的存在。
存在是個人與他人感知中的在。關系中生長、發展
而治”的實現。任劍濤先生認為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倫理與政治是相互同化的。倫理政治化,政治倫理化”。與此相關,儒家的“無為而治”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有強烈的倫理和道德導向,突出地表現于儒家關于“舜無為”的歷史陳述之中。
參考文獻
[1]李炳海.堯、舜、禹之稱的部族文化基因和文學效應[J].民族文學研究,2010(1)
[2]喬兆坤.“韶樂易”與《南風歌》探幽——淺論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論的形成與傳播[J].運城學院學報,2009(4)
[3]任劍濤.倫理與政治的內在關涉──孔子思想的再詮釋[J].孔子研究,1998(3)
〔責任編輯:龐遠燕〕
的生命個體形成了自我的存在。當我們應對關系的能力、方式出現困頓、麻煩,成長與突破的話題就呈現出來了。所謂的成長意味著需要調整應對關系互動的模式,需要摒棄舊的互動方式帶給自己的負性認知、信念、情緒體驗、自我概念等等,需要調整形成新的關系應因方式,比較于過去的自己因提升而顯得更合理更成熟。
二 在互動關系中看自己
個人的突破必然是在關系互動碰壁受挫后,視挫折為成長的課題,當人們停下抱怨、指責周遭的人、物、事,開始轉向追問自己的內在,為什么我會成這個樣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啟動對自我的內在追查,我的世界我怎么搞成這樣子了?碰壁的暗夜也即是在面臨的關系處置中建立新的互動架構的前奏。
歷程性的個人探索,愿在現實發生的互動中看自我,在回溯的經驗故事中拆解自我,用一雙覺知之眼不斷地看,在一切境中看互動中生發的細微起心動念,一眼認出自己的那個模式,將過去的經驗尤其是深植于心靈的印象事件回放,并增加一雙看的慧眼,一直看到所能想起的關系的盡頭,在當前的境遇中觸景生情之時仔細地看,在故事遭遇中看見內在受傷小孩的哭泣,看見就可以了,看見情緒、認知、信念、模式、期待與渴望,看見意味著釋放與松開,成長和療愈的發生都有了可能。
討論一下,如果過往的結或傷痛把它打開不是會更受傷了?誰來療傷?療愈的力量在哪里?相遇的他人用擁抱、身體的觸撫幫助、安慰、滿足自己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無助的自我籍由開放在安全關系中收獲信任、接納、表達、安全而變得完整。咨詢與治療都是嶄新的關系,那個先于關系中看到情緒和模式的助人者,安全地帶動來訪者終將自己看,學會看。但是,很多治療方法中,過往事件呈現,過往關系互動方式重新被打開后,新的洞見為什么沒有生成?反而讓有些助人者擔心來訪者在暴露之下,情緒再次經受創傷呢?因為脫落了最初的起點:向內看,看自己。不是看童年撫養人如何忽視、溺愛、控制、加害的行為怎樣導致自己退縮、防御、任性、霸道、敵意、攻擊、受傷的因,而是看自己就在那個關系當下形成的退縮、防御、任性、霸道、敵意、攻擊等等都是生存本能發展出來的自我保護策略,看見那個策略就是當時的權宜之計,看見那個策略逐漸由權宜構建到自我中,變成強大的習慣反應模式,遷移到應對一切關系互動時自己的下意識的選擇與表現。脫開對那個因、那個境的抱怨、指責,看見那個人、物、事與你互動的方式和那個人的情緒,也許洞見會帶來對那個生命的理解和原諒,也許不能,重要的是放過他、她與它們,而是聚焦在那個時刻自己的傷痛與應對,認出那個傷痛是恐懼、孤獨、缺乏安全感,所以那個策略的選擇是為那個受傷的自己提供保護;看看并討論,假設那個關系重新設計的話可不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應對選擇而又讓自己變得好受;看看并討論,那個關系呈現的當下還有其他的和諧之道嗎?看、看見并可以用強大的成人自我的力量擁抱兒童自我,看見并悟到那個情緒還在還可以處理,那個模式之初都可以觸到、松動、釋化,所有看的焦點都回到自身,即使那個人、那個生命暫時不能原諒也不最重要,看到彼時關系的互動并釋放彼時的情結、知結、意結、心結、神結,領悟就發生了,成長就開始了,療愈就生成了。可以自己看,也可以是助人者幫助重塑新的互動方式,事件虛化的重構、解釋中自己的處置松軟、靈活、穿透,在生活事件的關系互動中此呼彼應,陽主陰從,和諧誕生了,過往放手了。
就是關系中看,就是覺知的工作與價值,看見現在與過去,未來的改變就成為可能。覺察與看是面向愿意看、相信看的人而奏效的方法。看的重心和焦點永遠是看關系當下自己的動心,不是看關系的對方,也不是評價彼時的關系本身,這才是接納和不批判的本質。因為需要療愈的是自己,是每一個需要的人的自我療愈,療愈只能是自己療愈自己,別人給到的擁抱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別人給出的支持自己原本也具有強大的力量。不看境,只看心,只有一直看的功力不斷增長,沒有被感知的存在,看見當刻成為唯一的臨在的照見,每一個關系的當下時時變成新的面向,擺脫舊的防御與應對模式的束縛,即刻過濾負性情緒的靈動生發了,這就讓關系互動變得對自己沒有傷害性,關系互動中表達真實的自己而不受傷,由此卸下防御的人格面具,既照顧自己在關系互動中不再受傷,對關系那一頭的他人、他物也許抱持理解了的憐憫同情之心。關系的互動變成回應生命的自然流響,曾有的關系中的相似傷痛在經歷每一個新關系的當刻下練習新的互動方式時,安全、自如、價值感、踏實感都在新關系互動的當下境遇中見證了,關系變成了療愈。
當自我覺察的力量不足時,人們借助于自我成長團體小組、心理劇、“薩提亞雕塑”等方式,用角色將關系呈現、將體驗表達,在清楚的意識層面讓人們明白、釋放、領悟,散結復原,新的方向出現了。
三 關系的個體本來整體相連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人們因為彼此相同而連接,因為彼此不同而成長”。從根本處說,每一個互動關系中舊有的自我保護下形成的自我概念面具,都是因為自己與外界人、物、事是分離的,認為是一對對的關系中的彼與此,普遍聯系也是彼此的聯系,而不是彼即此、此即彼的整體。在世相上看,甲與乙,分明是甲與乙,是兩個個別的存在,世界無邊無際的聯系也是甲、乙、丙、丁,一個個普遍聯系之網上的串聯、并聯、交織之聯。而從量子力學的視角解讀世界就是一個更大無際的無量之網,個體之于整體猶如每一朵浪花之于海水,每一粒面屑之于面包,每一個皺褶之于飛毯。全部有形的物質世界喻為色,無形的非物質世界喻為空,全部有形無形的疆域都是能量之海,經由它孕育了宇宙星辰、生命萬有,從不消失的能量之海上立起了萬象生命、人造物具。當水滴相遇了水滴,浪花逐擁了浪花,化生的萬物相遇相連時,它們在宏觀世界中并不能感知自身同來自創造之初的無量之海。愛因斯坦認為物質是能量的儲存形式。當能量以不同的頻率振動時,就產生了不同的物質形態,人的眼睛看到了不同波長的事物,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從微觀世界的能量本體解釋,所有的彼與此在能量之海中原本連結,在獨特個體生命消失后回到整體,整體就是宇宙意識的存在本質,也全然含在于每個生命的存在本質,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此,此即彼,色空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超越了邏輯思維生硬的界分,呈現的不二世界在量子理論洞見下有著更智慧的深刻聯結。個體和世界本來就天然地整體連結著,每一朵浪花的臨舞都是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的生命本來面目的顯現,每一個個體生命的使命都是在關系展露的當刻認得宇宙的整體生命,亦如海水復歸于大海,皺褶平復于飛毯。《老子》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的用心之路,就是認得個體生命與整體生命本來不一不二的生命歸屬。從這樣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置關系對個人的意義,識得生命的本來面目,那關系中就沒有喪失,也沒有傷害;識不得者就在互動關系中建構了自我而脫落了大我,生成了個性而擁戴了人格面具,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一切眾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以得佛性清凈,堪為法器。”馬斯洛試圖言說的高峰體驗其實就是個體生命回歸整體生命之后的清明喜悅,超越自我后的覺悟者始終不會脫離于生活當下,一如禪者的風范讓每一個當刻的關系反映都如行云流水般灑脫自在,禪者的慈悲在拈花一笑處法澤天下。
四 在關系中認識生命的本質
生命如此精彩地綻放,生命相遇生命的因緣都是看見生命本質的證見,在證見的關系互動中沒有失去,也沒有恐懼,每一對臨舞織就一次次生命共舞的軸卷,每一個聯結而光光相照共鑲因陀羅網。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的生命因緣之于無盡無痕的生命之海盡情展露剎那生滅相的生命幻動,律動是生命創造的顯現,關系是緣起,關聯是本質,認得生命的本來面目吧。
波與粒子的振動是能量之海不竭相續的創造,每一株海花的躍動是生之活力在創造中的本能表現,生之價值在互動中堅定,生之意義在洞然中呈現。全然地在與共舞,讓相遇的珠花相印彼此的本質。認得彼此原本一體的本質,從而沒有在關系中丟失自己,在遭遇關系時不再因懼怕喪失而保護自己,我本來就是你,你本來也就是我,世界如此相連,心也如此般相連相續,闡釋世界的洞見變化了,恐懼害怕的前提消失了,如此眼中的世界,如此放眼所有的關系互動,看見關系療愈自己,全然地活下去,天下于是平定,萬相變得莊嚴,生命流注喜悅,自我茁壯成長。
關系是鏡相,人們需要學習在關系中不受傷害,順著天人之相而成合一之道,缺乏對關系覺察的敏銳才有受傷的心和受傷的自己,反求諸己,療愈自己,覺悟之門開啟,成長之路一往無前。
參考文獻
[1]〔美〕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易春麗、葉冬梅等譯)[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6
[2]董子竹.老子我說——與南懷瑾商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3]〔美〕格雷格布·布雷登.無量之網(胡堯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4]〔美〕賽安慈、吳至青.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