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既不便宜,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也難再現,這使得市場回到3000點下方的概率增加
355
2015-3-9
投資者報
春節前一連串的小幅上漲讓股指沒有掉下3000點,這令我感到一些悵惘。節后股指再試3300點,隨后下行,特別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出來之際,抱以跌勢相迎。作為一個反對短線操作、又對所謂“波段操作”毫無心得的觀察者,我近來對市場走勢的關注,顯得相當不同以往。
在中國的投資者中間我感知到一些非常微妙的情緒,盡管評論家們熱衷于聒噪一個近在眼前的“大牛市”,人們仍然更愿意賺一把快錢。這似乎印證了對中國股民的批評,從來都是短線獲利者。但放置于當前的經濟背景中,我還是相信股民是足夠聰明的,也許具體到個人并非如此,但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人們之間的集體理性足以保持住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清醒判斷——沒有人從內心里相信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突破前期高點3478仍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是中國經濟改革從頂峰6000點跌落以后所做的最大限度的自救,這一自救行動事后看來相當欠缺理性。也正是由于它的盲目,從而令這個高度保持了6年時間,不管隨后經濟如何企穩,如何轉變結構。
對經濟困境的解釋一直是蒼白的,部分原因是學術能力有限,更多的原因則要歸咎于政府不愿意探究。但人們的感覺器官還是可以捕捉市場信息、感知經濟的溫度,我試著歸納了一下這些讓投資者情緒無法熱絡起來的現象。
首先,企業的盈利能力一直維持在低位,這2008年前形成強烈對比。企業的盈利不能持續保持增長,如果股價上漲就無法維持住合理的市盈率,這就必然導致股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后獲利了結的行為。
其次,企業產品出廠價格始終處于下降通道,就是所謂PPI所指示的那樣。同時一個更讓人吃驚的情況是,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長期與PPI背離,這種局面一直維持了數年直到今天。也就是說你作為消費者購買消費品時,你付出更多貨幣,但你作為生產者出售自己的產品時卻只能得到較少的貨幣。
上述兩件事在很多時候就是一回事,企業收入的下降意味著盈利能力的下降。如果你考慮到中國政府稅收以及企業所承擔的社會保障負擔在企業的支出結構中占比很大的事實,你就必須要把這兩件事分開討論。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猜測,那就是彌漫在中國大地上的腐敗其成本一定消化在企業生產中的某個環節之中。正常運營的企業有其合理的與社會各階層溝通及游說的成本,一旦這個成本是以“腐敗級別”計算的話,破壞的已經遠遠不只是企業間的競爭環境,它甚至已經讓企業的內在機理潰爛。
第三,在中國這個市場里,企業間的特權現象同樣普遍存在,企業之間比拼競爭力的收益不如比拼特權。這就造成健康的企業和有朝氣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少,相反越來越多的企業不但經營能力下降,而且變得更加不道德。
第四,在中國股票市場里創新型企業的數量如果不能絕對的說沒有,也實在太少了。投資者都喜歡追捧那些成長性更佳的企業,很顯然,在A股中你找不到騰訊這樣的股票。這一問題已經為中國的投資者詬病許久,但我們仍然沒有見到明顯好轉的可能。
在這里我所列舉的才是對投資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你買入的股票其實正是這一家一家的企業。這些被稱為微觀經濟領域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實際上匯集成了所謂的宏觀經濟。遺憾的是,人們總是夸大了所謂的宏觀調控的作用,把投資決策更多建立在對政府的經濟政策猜度之上。
實際上,政府應該努力探索如何讓中國的企業變得更具投資價值,而不是熱衷于展現自己的投資能力。它喜歡出臺政策,讓市場跟著轉;而不知道,它過去十年、三十年甚至六十年出臺的政策哪些需要嚴格意義上的退出,正是這些政策阻礙了中國企業、特別是私人經濟部門作為市場決定性力量的成長。
由于依然保持對中國經濟受制于糟糕的政府理念的悲觀看法,中國長期牛市的根基——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只能是悲觀的前景。股市再度上漲只能建立在兩個條件之下,一是要比較低的價格,二是要看得到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這兩點暫時尚不具備。我不敢斷言,只能算是一個較大可能性的判斷,我們仍然有機會在3000點以下買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