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成本上漲、千店一面、電商沖擊、業績下滑、門店關閉等字眼充斥著日漸衰落的百貨業,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面積較小的傳統百貨店走向瘦身轉型之路。
2014年12月,宿州國貿購物中心重新調整,變身為星光珠寶宿州總店。也就是說,這家經營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當地最高檔的百貨商場將變成一家大型珠寶專業商場。
傳統百貨業掀起單品類專業店潮流
其實,傳統百貨店向單品類專業店轉變始于20世紀末年,只不過當時小而全的百貨業發展迅猛,悄然變身主題商場無人注意罷了。現如今,傳統百貨業掀起了轉型單品類專業店潮流。
在上海,創建于1993年的第一百貨淮海店,曾經是淮海路上的標志性百貨公司。然而在新商業業態的沖擊下,終于在2012年被寶馬4S店取代。
在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黯然退場的傳統百貨,并非第一百貨淮海店一家。曾與它相鄰的華亭伊勢丹就被家電賣場萬德城所取代,南京東路上的伊都錦商廈也因經營不善易主李寧。上海第一百貨到第十二百貨,只有5家固守百貨業,其他7家早已轉型。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專家介紹,“變身為專業主題商場”成為傳統百貨業的一股轉型潮流。在北京,老牌百貨店三利百貨、地安門百貨等為生存而不斷調整定位之時,已經轉型為黃金首飾專業商場的菜市口百貨卻在為顧客太多、沒地方停車而煩惱。北京萬通新世界商城在轉型前每年虧損3000萬元,轉型后當年就扭虧為盈。
傳統百貨轉型的幕后推手
任何一個潮流的發生,總有一個幕后推手,就是趨勢。傳統百貨向大型專業主題商場轉型的幕后推手就是:
首先,傳統百貨經營面積的局限性阻礙發展。有限的面積會導致商品品類單一,多業態招商困難,展示、陳設空間有限,購物環境擁擠。所以,對于不具備“擴容”條件的百貨而言,轉身“品牌旗艦店”或 “大型專業主題商場”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過度依賴聯營模式弱化了商品經營能力。因為聯營,百貨商場喪失了商品的定價權,弱化了品牌控制權,導致千店一面,經營困難。
再次,中國進入“休閑時代”,消費者鐘情于“大型專業主題商場”。2013年,中國人均GDP達到6800美元。經濟學家認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時,這個國家就進入“休閑時代”。在休閑時代,消費者購物有兩大明顯特征:1.注重文化、娛樂、休閑消費。2.注重品牌與消費體驗。這也是大型購物中心紛紛壓縮傳統百貨業態,不斷增加影院、餐飲、KTV、教育、休閑業態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