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姓氏的定義,中國權威辭典《辭海》定義如下:姓,標志家族系統的字。姓氏,姓和氏。最早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來姓氏不分,統稱姓氏,專指姓(《辭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11月)。《新明解國語辭典》定義如下: 1.公家、武家の階級に屬することを表す家の名。2.明治維新以降は、家の象徴としての氏(《新明解國語辭典》第五版)。由此可見,姓氏是家族的代號,是家族象征的一個顯著標志。
中日姓氏的起源
(一)中國姓氏的起源
姓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母系社會。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姓氏也越來越復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以圖騰為姓。原始時代的氏族社會,人們常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等作為無限崇拜的圖騰。每一個氏族都以一種崇拜物作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與標志,即圖騰。一種圖騰就是一個氏族的標志,后來就發展為姓。如:鳳——風姓之圖騰;羊——姜姓之圖騰;蛇(己)——己姓之圖騰;鼓——彭姓之圖騰;桑葚——斟姓之圖騰;棗——曹姓之圖騰。
以封國、封地為姓。如:秦、楚、燕、韓、趙、魏、齊、魯、項、鄭、晉、衛、吳、曹等姓,原來都是周朝或周朝以后諸侯的封國和封地,后來成了姓。
以居地或居地的特征為姓。如:東郭、南郭、東門、西門、南宮、池、園、郭、楊、柳、桑、石等。
以祖先的族號、謚號或字為姓。如:唐、虞、夏、商、殷、周等姓屬祖先的族號;文、武、戴、昭、穆、康、莊、平、宣等姓屬祖先的謚號;仲、伯、叔、季、乙、孔父等屬祖先的字。
以官職和封爵為姓。以官職為姓的,如:司徒(掌管教育)、司馬(掌管軍事)、司空(掌管土木)、司士(掌管人事)、司寇(掌管司法)、樂正或樂(掌管音樂)、倉(管糧倉)、符(掌握國君的符璽)、宮(負責宮廷的修繕和掃除之事)、弓(弓正宮,主管制造弓弩)、籍(晉國掌管典籍檔案的官)、封人(掌管土地,人口分封)。爵位是權利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以封爵為姓的,如:皇、王、公、霸、侯、伯、子、男、公子、公孫等。
以職業為姓。如:陶(做陶器的)、倉(管倉庫的)、漁(打魚的)、賈(搞商業的)、樊(籬笆工)等均屬此類。
以天干、地支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這天干地支22個字,都是中國人的姓。
來自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姓。如:長孫、賀蘭、呼延、拓拔、宇文、愛新覺羅等,多為復姓。
(二)日本姓氏的起源
古代天皇或幕府賜姓。如:源(みなもと)、平(たいら)、橘(たちばな)、藤原(ふじわら)、豊臣(とよとみ)、北條(ほうじょう)。
同一氏族的分支。如:“新田”(にった)、“足利”(あしかが)就是從源氏分家出來的。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伊藤”“佐藤”“斉藤”“加藤”“近藤”是“藤原氏”的分支。
根據住所、出生地、地名或地形、方位取姓。據日本學者統計,日本人姓氏有80%取自地名,如小笠原(おがさらわ)、山崎(やまさき)、出雲(いずも)、対馬(つしま)、明石(あかし)、愛知(あいち)、瀬戸(せと)等。
與信仰有關的姓氏,多與神佛名、寺廟神社名、葬禮、節日或傳說有關,如大仏(おさらぎ)、釈(しゃく)與佛教有關;富神、三輪與神道教有關;國清寺(こくせいじ)、持明院(じみょういん)、清閑寺(せいかんじ)與寺廟神社有關。
以祖先的官職名或職業名取姓,如目(官職)、海部、鍛冶、魚屋。
與事件、變故、原由等相關的姓氏,如:栗花落(くりはなおち)、月見山(つきみやま)。
因避諱主家的家名或逃避敵人的眼目,把本家的文字拆開或合在一起取姓。如把“小柴”拆為“小比木”或把“麻呂”合為“麿(まろ)”。
以武器、食物、動植物、家具名取姓,如:亀田(かめだ)、栗原(くりはら)、機(つくえ)。
使用表示祥瑞、優雅之意的佳字、數字、形狀、色彩等字取姓。如寶木、赤(あか)、色(いろ)、三井(みつい)。
受其他國家的影響,如:受中國影響的司馬(しば)、林(はやし)、森(もり)、秦(はた);受朝鮮影響的百済、高麗等。
中日姓氏的異同點
(一)中日姓氏的共同點
以漢字為姓,姓在前名在后。中日姓氏都以漢字為姓,姓在前名在后。日本雖然有假名,但卻沒有人以假名為姓,自古以來都以漢字為姓。
延續父姓,世代相傳。子隨父姓,世代相傳,這在中國和日本都是一樣的。
姓氏的起源有相同之處。日本同中國一樣也以地名、受封領地、官職、職業等為姓。如中國以地名、受封領地為姓的有:東郭、南郭、東門、西門、南宮、秦、楚等;日本以地名、受封領地為姓的有:小笠原、山崎、出云、対馬、明石等。中國以官職、職業為姓的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日本以官職、職業為姓的有:目、海部、鍛冶、魚屋等。
(二)中日姓氏的不同點
中日姓氏雖有不少共同之處,但日本一些獨特的姓氏及傳統習俗,在中國是沒有的。比如:以寺廟建筑和宗教信仰為姓,如西圓寺、大光寺、水前寺、釋迦牟尼佛、國清寺、持明院、清閑寺等。
以山川景物為姓,如秋水、秋山、山本、大島、川口、小川、小山岡本等。
以數詞、數量詞為姓,如一、二、三、三四、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八、四十、五十、六十、九九、一尺二寸、一尺二寸五分、一尺七寸、九里、九十九里、千石、萬歲等。
以日期為姓,如七日、十五日、四月一日、五月一日、十七夜月、六月一日、十二月晦日等。
中國姓氏多為一或兩個字,日本姓氏字數不定。中國姓氏通常為一個字,如:王、李、張等;若是復姓,通常是兩個字,如:諸葛、南宮等。中國很少有超過兩個字的姓。相對于中國,日本的姓氏字數就不那么確定了,既有一個字的姓,如林、源、平等,也有二、三個字的姓,如山口、高橋、小笠原、西圓寺等。更有四五六個字的姓,如:小山岡本、十七夜月、一尺二寸五分等。
婚后妻隨夫姓,日本家庭成員的姓氏關系大致是:子承父姓,妻從夫姓,不得任意更改。日本女子婚后一般都要舍棄自己原來的姓氏,改隨夫姓;而在中國,女子即使結婚后,也保留自己原來的姓氏,不會改隨夫姓。
中國人人有姓,日本不是人人有姓,日本皇室成員都有名無姓。天皇有兩次命名。一是剛生下來命一次名,一是立為皇儲時再正式命一次名,接位后改稱年號。如明治天皇(1852-1912年)出生后命名為“佑官”,立為皇儲時稱“睦仁”,接位后定年號為“明治”。但這都只是命名,天皇始終無姓。
造成中日姓氏不同的原因
(一)與明治維新政令有關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期,是武士階級專政的時代。日本只有貴族、士大夫、富豪、巨賈和大地主才有姓氏。明治八年(1875年)為了整頓戶籍,日本政府頒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把有姓有名作為國民義務。在政令的強制下,無姓者開始紛紛起姓,他們去找僧侶、村吏,或者有文化的人起姓,有的則自己隨意編造一個。所以相對于中國的姓氏,日本會有一些諸如“一尺二寸五分、蔥根、洼地、豬狩、犬養、我孫子”等奇怪的姓氏。
(二)與日本的天皇制度有關
在日本,皇室是唯一沒有姓氏和戶籍的家庭。其原因是,日本人認為天皇是上天派來管理人間的神,所以天皇以及皇族都沒有姓。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實施戶籍法,為了登記戶籍,平民需有姓。但作為“神”的天皇以及皇族另有《皇室典范》,不在戶籍法的管轄范圍,所以至今皇室依然無姓。
(三)與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傳統習俗有關
婦女婚前隨父姓,婚后隨夫姓,這是日本姓氏特有的現象。在日本,“丈夫在外工作,妻子操持家務”的傳統家庭觀念,使得女子在家中的經濟地位相對較低。根據日本《戶籍法》規定,夫婦必須同姓。因此,在領取結婚證時,丈夫或妻子任何一方必須改變自己原有的姓氏。所以,婚后妻隨夫姓的情況在日本相當普遍。
中日兩國的姓氏從起源上看具有各自的特征,造成這些異同點主要與傳統習俗、女性地位及日本政治制度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