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不像記敘文一樣有豐滿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節,也不像詩詞一樣讀來具有節奏美、韻律美,往往因其內容枯燥、語言平實而在閱讀教學中扮演著“冷面孔”的角色,在公開教學中也常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但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說明文又占有一定的比例,其教學地位與教學價值不容忽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高年段教學目標中更是明確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其實,說明文教材中同樣蘊藏著“趣點”,說明文教學中同樣存在著“趣機”,只要我們用心去挖掘,去捕捉,同樣可以讓說明文的教學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去了解說明事物的特點,去享受習得說明方法的樂趣,并能產生進一步探究的志趣。下面試以《埃及的金字塔》(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5課)一課的教學為例,具體談一談如何通過對說明文“趣點”的挖掘,有效地進行說明文的教學。
一、巧用媒體,激發興趣
媒體激趣,是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說明文教學也不例外。教師針對課文所說明的事物,在課前有目的地搜集、整理素材,并制成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借助畫面、文字、音樂、解說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從而產生良好的閱讀期待。那么,在課堂教學的哪些環節中可以利用媒體來有效激趣呢?
1.導入新課,一睹真面目。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說明文的教學,開局尤為關鍵。上課伊始,我精選了一段介紹金字塔旖旎風光與宏偉氣勢的視頻,學生在震撼之余提出了諸如“金字塔到底是怎樣建造起來的?”“金字塔為什么能保存至今?”等一系列問題。問題驅動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習的事物感興趣,往往會進一步產生全面認識和深入研究的強烈欲望。因此,對于課文中的說明對象,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不必遮遮掩掩,適宜開門見山,讓學生一睹真面目,既滿足了好奇心,更吊起了進一步學習的“胃口”。
2.補充拓展,更上一層樓。說明文因篇幅所限,往往對所說明的事物取其精華濃縮介紹,留下了一些“空白”,便于教師根據生情、學情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課文中的“留白”,適當選取資料進行補充拓展,讓學生持續產生新的學習興奮點。比如,在學習“金字塔結構精巧”一段時,我讓學生在反復品讀文中有關詞句后,出示了一段文字,并播放同步解說錄音:“52度角是穩定角,而胡夫金字塔的斜邊角竟能精確到51度50分9秒。胡夫金字塔的東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僅0.01米。胡夫金字塔的底邊平均長度是232米,最長的底邊和最短的底邊誤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如此精準的數據,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驚嘆之聲,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這些拓展性的資料,讓學生站在更高處,對課文所介紹的事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時感受會更深刻,朗讀課文時情感會更強烈。
3.突破難點,四兩撥千斤。說明文所介紹的事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之間,或受時空界限,或因經驗缺乏,或是認識盲區,往往存在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便形成了教學的難點。對小學生而言,《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介紹金字塔砌塔“壘石塊”的過程便是難點。這是后人根據當時可能擁有的工具推測出來的方法之一,學生對于這樣的方法毫無生活經驗可言,理解必然存在障礙。為此,我先引導學生抓住“先……然后……這樣……然后”等詞語揣摩作者的表達順序,想象砌塔的過程,進而播放了從央視《探索與發現》欄目所播節目中剪輯的相關演示,并配以課文文字的同步解說,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了“壘石塊”的過程,巧妙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最后,讓學生借助視頻結合課文練習解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因此,當學生認識出現“盲區”,理解出現“斷層”時,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媒體,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四兩撥千斤”地突破教學難點。
4.課外延伸,曲終意未盡。一節好課應善始善終,結課時應該是余音繞梁不絕于耳。說明文的教學,不能將學生的認知僅僅囿于課文所介紹的事物,而應由此及彼,由“這一例”推而廣之到“這一類”,把學生引入到更為廣闊的探究世界中。“感受古埃及人的勤勞和智慧,懂得尊重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是教學《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的三維目標之一。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金字塔的“宏偉而又精巧”與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而聰明”聯系起來,把“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與“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結合起來,感受全人類的智慧與力量。為此,我由文中的金字塔向外“發散”,精選了能代表古今中外人類文化遺產的典型建筑圖片,配上了音樂與解說,圖、文、聲并茂,在結束新課之際給予學生視聽盛宴,更引領學生進行一次精神之旅。課雖終,但學生久久沉浸其中。這樣的趣,沒有局限在認識金字塔的興趣層面上,而是逐步上升到探究人類文化遺產的志趣上來,對學生的影響是積極而深遠的。
二、實踐體驗,相映成趣
朱熹曾說:“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須反過來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見體驗之重要。說明文的教學,需要讓學生“聯系自身的體味”,或動手操作,或動眼比較,或動腦鑒別,蘊趣于體驗,體驗中學文。《埃及的金字塔》第3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的體驗點,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受到說明文學習的別樣精彩。
體驗:算一算,石塊到底有多重?
(1)還從哪里可以看出埃及金字塔的“宏偉”?(課件相機出示文字: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
(2)2.5噸等于多少斤?(出示算式:2.5噸= 千克= 斤)(隨機問一學生)你體重是多少?(再問一學生)你呢?
(3)你們的平均體重約70斤,算一算:5000斤相當于多少個五年級學生的體重。(出示: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相當于 )
(4)同學們,你們剛才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嗎?你們同樣運用了列數據、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樣一算,巨石究竟重到什么程度,我們就更清楚了。帶著這種具體的感覺,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這一環節,主要采用的“算一算”的方式。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將不太常用的“噸”轉化成熟悉的“斤”,再算出五年級學生的平均體重,最后將巨石的重量“2.5噸”與五年級學生的體重進行比較,用“……相當于……”的句式練習說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把對石塊重量的認識生活化、趣味化,又將列數據、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在語言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遷移運用。
三、情境表演,妙趣橫生
課堂是學生的,教師應當以輕松、愉悅的教學,使語文課有滋有味,使學生的學習有情有趣。情境表演,常見于寫人寫事的記敘文教學中。其實,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如若有選擇地創設表演情境,師生、生生在情趣中對話,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對“金字塔的建造過程”的介紹,語言平實,描述準確,用詞嚴謹。如何讓這部分課文內容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在引導學生初步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想到了表演的方式,于是便有了以下教學情境。
師: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來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此時,你們都是建造金字塔的工人。炎炎烈日下,你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而我,從遙遠的東方來——
情境一:這位大叔,你好!你們面前的這塊石頭挺大的,大約有幾噸?這么重的石頭,你們是怎么運過來的?
情境二:我看前面這段路坑坑洼洼,而你們面前的石頭這么多,這么重,你們準備怎么運過去?能行嗎?你們怎么就想到這樣的方法?
情境三:這位老爺爺,打擾您一下!在您東南方向已建好了一座金字塔,塔那么高,石塊那么多那么重,你們是怎么一層一層地壘上去的?
這樣的教學環節,教師通過角色的轉變和語言的渲染,再配以抹汗、搖扇等動作,設置了“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工地”的場景,在趣味盎然的對話中,學生對金字塔的認識進一步內化,語言能力得到鍛煉,語文素養得以提升。課堂有了交際情境,學生有了傾吐欲望,課文語言也便有了魅力。試想,如果教師一本正經地空洞講解,一廂情愿地機械訓練,又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當然,說明文本質上姓“語”,挖掘說明文教學的“趣點”,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歸結到引導學生認識課文所說明的事物上,歸結到引導學生掌握文中所說明的方法上,應當是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錦上添花”,切不可為趣而“畫蛇添足”。
(孫曼曼,鹽城市人民路小學,22404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