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哺乳期的女人》前不久上映,它是根據畢飛宇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最近,畢飛宇接受媒體采訪,回顧了小說創作的過程。其中,他特別提到了作家的“問題意識”。[1]他說:
我有一個習慣,我喜歡養問題,滋養的養,培養的養,我腦子里始終養著幾個問題,它們就被我放在那兒,像個氣球,老是飄啊飄的。我想說,即使我不寫小說,我想我也是喜歡這樣的,我喜歡這種心理狀態。
但這些飄啊飄的氣球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現實生活是什么?有時候就是針,很銳利,你不知道那些針會遇上哪一只氣球。一旦遇上了,啪,一只氣球就炸了,所謂的靈感也就來了。靈感就是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和另個有意思的東西碰上了,就像氣球遇到了針。
不管是問題懸置也好,主題先行也好,一個作家的內心最好能有一些問題,有問題就會有靈感。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經常被一些中小學(幼兒園)校長(主任)、教師問到一個問題:教育科研及其論文寫作應該怎么進行?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有一點我是明確的,那就是教育科研及其論文寫作都必須“從問題出發”,因為“問題”是教育科研及其論文寫作的起點。作家的構思和寫作是不是、要不要、可不可以從“問題”出發,爭議很大,但是教育科研及其論文寫作的“起點”和“心臟”一定是“問題”。說“問題”是起點,就是說,如果一個教育科研工作者和論文作者,沒有找到或者沒有找準需要研究的“問題”,他的教育科研及論文寫作就無從下手、無處下口、無法開始;說“問題”是心臟,就是說,教育科研及論文寫作是始終圍繞著“問題”開展的,始終離不開“問題”。
既然“問題”是教育科研及其論文寫作的“起點”和“心臟”,那么,善于發現問題、捕捉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而畢飛宇的“養問題”正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中小學(幼兒園)的校長(主任)、教師都應該在“腦子里始終養著幾個問題”。我曾經在《中國教育報》發表一篇短文,題目就叫《做一個“有問題”的教師》[2],表達的意思與此接近。
對一個作家而言,腦子里這些滋養著、培養著的問題用畢飛宇的話說,就像氣球一樣飄啊飄的,一旦遇到“現實生活”那一根銳利的針,氣球就炸了,所謂的靈感也就來了,好的作品也可能就此誕生了。對一個教育科研工作者來說,腦子里這些滋養著、培養著的問題,除了能給我們帶來靈感,我覺得它更像“吸鐵石”和“聚光鏡”,能夠把我們的讀書、思考和寫作都帶動起來,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在與中小學(幼兒園)校長(主任)、教師交流讀書心得的時候,我曾經建議他們讀書時最好能“帶著問題讀,讀出更多的問題”。心中、腦中沒有問題,并不影響我們讀書;但是如果心中、腦中預先養了幾個問題,這時候我們再去讀書的時候,問題就如同吸鐵石,會把我們讀書過程中遇到的有用的資料都吸聚起來,讀書的效果可能就會更好,甚至有點“專題研讀”的意味。
根據我的觀察和了解,中小學(幼兒園)校長(主任)和教師在剛剛接觸教育科研的時候,一般采取的是“游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起點和方向。但是,如果我們心中、腦中養著問題,而且長期養著,這些問題就如同“聚光鏡”,慢慢使我們的思考、研究聚焦,形成我們研究的特色、專長和科研“根據地”。無論是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還是孫雙金的“情智教育”,無論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學的“生命關懷”,還是泰興市襟江小學的“上教若水”,等等等等,都是在把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慢慢地、精心地養大,并由此形成了李吉林、孫雙金、李偉平、楊金林這些名師、大家的“殺手锏”(特色、專長)和“根據地”。教育科研需要有自己的“殺手锏”和“根據地”,校長、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也需要有自己的“殺手锏”和“根據地”。發現問題、滋養問題、培養問題、凝煉問題,從問題出發,懷揣著問題行走,正是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研和中小學校長、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有效之路。
套用畢飛宇的話說:一個校長、教師的內心最好能有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澎湃網.畢飛宇:作家說真話不全是道德問題,它首先是美學問題[DB/OL].2015.05.25思想·文化課(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4757).
[2]金連平.做一個“有問題”的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6.04.04.
(金邊,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10013)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