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要在教學中注重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掌握表達的基本表達方法,并能夠適切地表達。
一、品文析句,學習表達的基本方法
1.品文意,抓關鍵詞語
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捕捉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品味作者用詞的精準。比如六年級的《半截蠟燭》一課,其中有一句:“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一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通過探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個詞準確地反映了危機的過去只是暫時的,為下文更緊急情況的出現埋下了伏筆。著力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精準的表達。
2.悟文情,抓表現形式
好文章的作者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尋找最恰當的方法力求完美地表達,學界泰斗季羨林老先生的作品《夾竹桃》這方面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毋容置疑,文章是寫夾竹桃的,但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夾竹桃,卻足足寫了與之看似毫無關系的另外14種花。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季老先生這種襯托對比表現手法的獨特魅力,我在學完描寫夾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請學生質疑。果然有學生問道:“課文明白著是寫夾竹桃的,作者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筆墨去寫另外的花,增加一個毫無意義的第3自然段呢?”這位學生一提出問題,立即招來了不少的反對意見:“如果沒有第3自然段來寫其他的花,怎么能夠襯托出第4自然段中夾竹桃花期長和韌性可貴呢?”甚至有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進行釋疑:“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中,作者不也花費了很多筆墨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為的就是襯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堅強不屈嗎?本文當然也是為了達到這樣的表達效果!”在爭論中,學生進一步領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表達這種情感的適切方式,言語能力的建構在相互爭鳴中得到發展、提升。
3.析文趣,抓篇章結構
作者選用不同特點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講究的。比如三年級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是學生學習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的關鍵,抓住這一典型的結構對學生進行言語能力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而《花瓣飄香》一課的提示語很有特色,有時在前,有時在中間或者后面,善于捕捉語言文字特點的老師就會充分關注這一方面,進行獨特有效的訓練,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類比,不斷強化,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提示語的用法。在教學中,教師對文章篇章結構的引領,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到剖析語言文字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合適的表達之法。
二、扶放結合,嘗試表達的基本形式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要經過反復的錘打,言語能力的建構也不例外。成功的讀寫結合,應該是引導學生把文本中學到的言語經驗和語用方法付諸實踐的重要路徑。
1.模仿式表達
學生的表達,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木蘭從軍》課后有一道練習:展開想象,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然后用幾句話寫下來。木蘭說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學習課文中木蘭“想”的語言:“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以及“做”的語言:“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樣一個讀寫訓練的設計,既抓住了課文的重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化解了學生在語言組織上的難點,又讓學生逐步學會了運用文本語言合理規范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方法。
2.遷移式表達
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在《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時,葉圣陶爺爺寫金華雙龍洞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聯系課文,引導學生進行練筆,寫一寫身邊的特色景點,一方面抓住景點的特點把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另一方面把當時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學生以后在寫參觀類、游覽類的作文時,自然就會用上見聞加感受的表達形式了。
3.創造式表達
語文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求答案,對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往往收效甚微,如果以課文為例子,引領學生體味語言情趣,深化閱讀理解,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表達內容與方式,才更有價值。比如教學《愛如茉莉》時,教師提出這節課不僅要品味爸爸媽媽之間的愛,更要研究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間表達出這份愛意的。然后以課文的第9自然段為例,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用“愛藏在……”的句式練說一句話,讓學生感受到爸爸媽媽之間愛的細節,同時體會到細節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接著,就請學生默讀全文,尋找細節中的真愛,繼續完成“愛藏在……”的句式。最后分別把同學們交流的句子串連起來,形成了一首首清新自然、溫馨詩意的充滿愛的小詩。欣賞著同學們自創的表達真愛的小詩,作為語文教師的幸福感一定會油然而生。
(張金華,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214404)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