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專門設置了“綜合與實踐”領域,強調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促進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發展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換個形式做題”,它需要打破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以學生的經驗、生活實際和社會需要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綜合實踐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聯系生活實際發現素材
“數學只有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情況下才是有用的”,因此以生活實際作為活動主題,為學生提供具有實際意義的實踐題材,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解放兒童,引導他們在生活實際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激發學生蓬勃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創造力。
例如椅子,這是一件常見的生活品,學生對它擁有豐富的感知經驗。如何選擇合適的椅子?排座位是按高矮個子排嗎?這類貼近生活實際的素材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判斷等能力,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關注研究這些問題,必將引發學生更多的研究興趣。
二、選擇數學角度開展研究
對于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需要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以數學的視角來觀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選擇數學角度展開研究活動。
活動參與者需要在綜合應用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實踐中進行數學化的思考,尋找實踐活動的前進路徑。教師應創設自由的探究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勇于實踐,充分激發實踐者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個性化的思考,形成豐富的思辨素材。
在“椅子”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你們小組測量了哪些數據?為什么要測量這些數據?
生1:我們小組測量了大腿的長度、小腿的長度、身高,還有腰圍。
生2:不需要測量身高。
生1:是的,我們后來也發現身高這個數據作用不大。
生3:量的腰圍也沒用,因為只有后背部分才靠在椅子上。
師:想一想,哪些數據是需要測量的?應該怎樣測量?
生4:大腿的長度可以確定椅子的深度是多少,小腿的長度可以確定椅子有多高,這些數據需要測量。
師:你們是怎樣測量小腿的長度的?
生5:從地面測量到膝蓋。
生6:我認為坐著測量比較準確,不能量到腿上面去,只要測量到膝彎(演示說明)就可以了。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通過爭辯,不斷地進行數學化的思考和分析,了解了每一個數據的實際意義,自發對實踐探究活動進行調整。在自主開發課程“椅子”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幾次追問都是在關鍵處給予的恰當點撥,引導學生圍繞核心數學問題進行主動探究。
選擇數學角度研究,是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路徑,也是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所在。教師應啟發學生經歷數學化的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索、實踐,通過合作交流,打開思考的寬度,推進思維的深度。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同樣是在經歷合作、交流、辨析、選擇等豐富的學習過程,從而真正打破學科界限,全面、綜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展開及時反思提升素養
在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及時反思,有助于學生強化主動的學習意識,提升有效的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促進綜合素養的提高。
師:座高是指座面至地面的垂直距離,你覺得什么樣的座高,人會覺得最舒適?
生1:我覺得椅子高度應該和我們測量的小腿高度一致。
生2:我認為最好比這個長度高一些,這樣能支撐住大腿。
生3:我不同意,我們小組嘗試過,椅子的高度比小腿長度矮一些會更舒服。
師:大家也來感受一下,你們覺得呢?
生4:座高太高,則兩腿懸空會壓迫大腿血管;太低則會引起身體疲勞。座高應略小于小腿窩的高度。
學生在進行自主實踐探索活動之后獲得了初步的實驗數據,產生了直觀感性的認識和思考,這時積累的活動經驗需要教師通過組織思考、交流、辨析等進一步的思維活動,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在觀察、思考、驗證的過程提升素養。
學生認識和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系的過程,也是促進自身發展的活動過程。因而,學生的發展不是多門學科知識的雜燴,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通過在探究活動中組織有效的回顧、反思、辨析等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與思維習慣,形成螺旋上升的思維曲線。
以實際生活為載體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往往能夠產生“1+1>2”的效應,選擇數學視角開展研究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善于創設更自由的探究空間,引導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以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事物。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開展思考、探索、操作、實踐等數學活動的實驗場,讓學生在充滿數學味的探究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力和創造意識。當然,在學生通過已有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碰撞,主動經歷數學化的分析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要鼓勵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表現,引導學生在認識和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系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發展。
(周姝,南京市銀城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