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農村垃圾不斷增加,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嚴重。現有的農村垃圾處理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因此,應積極采取新的措施,并在法律上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公民環境意識、增強法律監督。
一、農村垃圾處理現狀分析
(一)農村垃圾定義以及分類
分析農村垃圾的現狀,首先要弄清楚農村垃圾到底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筆者認為農村垃圾是指農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溶解的、難溶解的或不溶解的以及城市垃圾轉移到農村的固體廢棄物的總稱。
(二)農村垃圾處理現狀以及社會問題
農村地區本身就是基礎措施欠完備、環保意識薄弱的地帶,所以農村垃圾的處理也是十分堪憂。對于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的態度有的采取放任的態度,有的采取掩埋、焚燒。這些垃圾處理現狀暴露出了農村垃圾處理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1、對垃圾采取粗放處理方式,處理能力低
過去農村垃圾成分簡單,可以作為肥料再次利用,而現在農村垃圾中塑料產品占很大比重,難降解,難利用。專門的垃圾填埋場,趨于飽和;垃圾焚燒處理廠投資大,易產生二次污染;高溫堆肥法雖高效,需要技術。由此可見,對農村垃圾處理采取的是粗放方式,不僅垃圾處理能力低,而且易產生二次污染。
2、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缺位和處理技術落后
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解決農民基本生活需要為主,環境問題的處理剛剛起步,基礎設施甚是欠缺。雖有垃圾處理廠、垃圾箱,但是,對垃圾沒有進行及時的運輸與處理,垃圾處于無地堆放的狀態,所以農民采取露天直接堆放傳統粗放方式。
3、城市垃圾向農村轉移導致農村垃圾數量膨脹
我國的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而城市土地越來越少,城市垃圾難以在城市找到立足之地。又因為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壓力,加之城市環境問題的加劇,所以城市垃圾選擇向農村轉移。
4、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以及扶持力度不夠
城市是環保工作的主戰場,而農村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并且基層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之缺乏資金來源,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處于空白狀態。
5、農民環保意識淡薄
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明顯落后于城市居民,由此導致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落后于城市居民。農民對環境保護知識缺乏了解,環保意識淡薄,只看重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沒有保護環境的認識。
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村環境問題的處理也是刻不容緩,而垃圾處理問題更是重中之重。農村垃圾處理不當不僅對環境是一大危害,也嚴重侵害著人體健康。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村民自治很重要,政府扶持、法律監督也必不可少。
二、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的法律建議
(一)立法建議
1、制定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彌補法律空白
立法機關應該及時就環境法律空白領域制定相應法律法規,使執法機關執法有法律依據、公民守法有立法指導。第一,對于農村垃圾處理問題要在充分了解農村環境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或者修改相應法規。第二,在立法過程中要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立法中來。第三,立法機關應該制定農村環境保護法,以及完備相關法規規章。我國的農村垃圾處理需要一個系統長遠的統籌安排和規劃,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方法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比如芬蘭從1996年開始征收垃圾稅,而這些費用也全部用在垃圾處理、廢物清理、維護處理設施以及廢物運送等方面。
2、提高環境立法層次,制定專門、統一的法律法規
環境立法的效力偏低,使得環境執法存在困難,那么關鍵就是立法機關應該就農村垃圾處理等環境問題制定相關法律,而且在制定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環境違法構成要件、環境權受侵害的救濟途徑等問題規定的詳實一些,以減少分歧。
3、消除城鄉垃圾處理差別,實行統一的垃圾處理機制
首先,在法律法規中,要將城市和農村同等對待,規定統一的垃圾處理機制。另外,垃圾處理機制也應該考慮到不同地方和群體在環境問題上的差異,考慮到農村環境的特點和農民群體的特殊需要,加強農民對環境的自治權,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的轉移,并且鼓勵城市對農村垃圾處理的幫助,實現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二)執法建議
1、加強農村垃圾處理執法隊伍建設,嚴格依法行事
在環保部門中建立專門的農村垃圾處理執法小組,專門處理農村垃圾問題,并且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他們的職權、職責以及應該承擔的責任。執法小組要嚴格依法行事,對于違法行為,要嚴格依法給予相應處分。而且,要在農村地區設立相應機構,配備專業人員,而且可以將農村垃圾處理作為地區政府政績考核內容之一,由此督促基層政府積極履行職責,改善農村環境。
2、提高執法水平,強化法律責任
環境法律體系中應該給予明確的規定,強化農村垃圾處理主體的法律責任。我們應爭取對執法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管理水平。另外,要進一步明確執法人員違法執法、不作為應該承擔的責任,加強責任問責機制,強化執法隊伍管理。
(三)守法建議
1、加強環境法律宣傳,培養農民環境權利意識
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民對法律的認知程度低。一些非專業人士對環境法都一無所知,更何況是處于知識邊緣的農民。因此,加大環境法律宣傳至關重要。政府可以通過宣講會、宣傳車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也可以配備專業人員到農村進行講課傳授環境法律知識,從思想上改變農民群眾對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看法。樹立科學發展和環保法治觀念,由此傳遞正能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實施環境教育,引導農民樹立環保意識
要改變農村垃圾處理問題,農民自身是關鍵,而關鍵中的關鍵還是要改變他們那種只發展經濟不保護環境的傳統觀念。首先要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環保意識,發揮基層干部的領導帶頭作用。再者就是普通民眾,要教給他們正確處理垃圾的方式,并且可以對表現突出的民眾進行一定的獎勵。環境保護不僅關系當代,還關乎后代。樹立環保意識,積極影響行動,才能構建農村生態文明。
(四)法律監督建議
1、加強國家機關的監督,保證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的建立
國家機關的監督包括立法監督、執法監督、司法監督。首先要加強立法監督,各級人大及人大委員會是立法實施的監督主體。再者加強執法監督,環境執法部門要時時的到農村地區進行考察,定期檢查。最后是司法監督,首先在立法上進行相應制度完善,如在英國,議會設有皇家環境污染委員會,其職責是從宏觀上向議會提供環境決策建議。我國可以仿照英國做法,設立專門的環境監督機構,從立法、執法、司法各個角度進行環保工作監督。
2、積極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制,強化農民的社會監督
農村垃圾處理問題還是要靠農民的力量進行監督。首先在法律上要建立農民的社會監督體制,保證農民維權的法律依據。執法機關要拓寬農民的社會監督的途徑,比如網絡進言、電話、寫信等等方式。除此之外,發揮媒體和民間組織等社會監督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輿論有時對環保工作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媒體和民間組織等要時時關注農村環保工作,在法律上對他們進言獻策給予法律保護,以社會監督進一步推進農村環保法制建設。
三、結論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倡導生態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垃圾處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協調配合:立法機關完善環境立法、執法部門加強環境執法、守法公民提高環境意識以及各方面的法律監督,構建以農民為主題、以政府為主導、以環境法律為支撐的農村垃圾處理法律機制。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問題,改善農村環境,實踐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李摯萍,陳春生.農村環境管制與農民環境權保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陳德敏,秦鵬.規則創新-環境資源法制與小康社會建設[M].科學出版社,2011.
[3]房豪殿.農村垃圾處理法律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
[4]呂忠梅,徐祥民.環境資源法論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