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人民獲取政府信息的法律保障,也是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對信息的公開與共享,更是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要。《保密法》是制裁破壞國家安全者的法律手段,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保障,更是邁向國際化發展的法律底線。兩者相輔相成,又對立統一。本文分別從立法原則和法律實施方面的對立與立法目的上和法律框架下的統一來闡述《條例》與《保密法》的制衡,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完善。
關鍵詞 公開 保密 對立統一 協調完善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有權知悉政府的工作方針、工作信息以及工作動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對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的法律保障,是保障公民知情權、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與此同時,國家又保障人民的安全,人民有義務保守國家秘密,國家秘密不可泄露。保守國家秘密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保證國家利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條例》與《保密法》都是維護國家穩定,保障人民和諧生活必不可少的法律基礎,起到的作用也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
一、《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與《保密法》的對立
1、立法原則的對立
《條例》重點強調公開,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而《保密法》重點強調保密,是以保密為原則,公開為例外。公開和保密本就是相互對立的一對關系。《條例》的公開是指政府有義務向公民公開國家方針、政府信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活動。公民依法享有知悉國家事務,政府行為的權利。《條例》是保護人民的知情權,《保密法》是限制人民的知情權。而《保密法》是維護國家的保密權,《條例》是限制國家的保密權。這是《條例》與《保密法》最本質的沖突所在,要防止各級國家機關以保守國家秘密為借口妨害政府信息的公開,妨害公民的知情權。
2、法律實施的對立
《保密法》是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條例》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保密法》應當優先于《條例》,同時《條例》中也規定,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應當按照保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審查,不得公開涉及國家秘密的政府信息。但是國家定密權的主體尚不明確,幾乎各級行政機關都有設定國家秘密的權力,這導致國家秘密的設定隨意且普遍,嚴重影響《條例》的實施,限制了《條例》對人民知悉權的保護作用。各級國家機關這樣肆意的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設定國家秘密,不但會使干擾普通的政府信息的公開,導致國家秘密的范圍過于龐大,又極大的限制了人民對政府信息的了解,不利于人民對政府行為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條例》是在不泄露國家秘密的情況下對行政機關最有效的控制和監督,如果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隨意濫定國家秘密,《條例》的存在則形同虛設,《條例》的實施也更是障礙重重。
二、《條例》與《保密法》的統一
1、立法目的上的統一
《條例》主要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益,人民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人民有權知悉國家事務與政府行為等信息。《保密法》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將與國家安全有關的一切信息設定為國家秘密,不予公開。國家秘密保守住了,國家安全才有保障,國家安全了,人民才會生活的更放心。因此無論是《條例》還是《保密法》,兩者的立法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定,使國家更加強大,保障人民生活,讓人民安居樂業。兩者雖然看似對立沖突,但是立法的出發點是統一的。
2、法律框架下的統一
《條例》與《保密法》都是我國法律框架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民主意識的覺醒,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是當代各國正在普遍推行的一項制度,目前,全世界包括美國、法國、日本甚至臺灣等共有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專門的政府信息公開法。《條例》是人民獲取政府信息的法律依據。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黑客出現,入侵國家網站,泄露國家秘密頻頻發生,《保密法》不僅是制裁泄密者的法律手段,更是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保證,如今也已成為一種國際化趨勢,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對國家秘密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
三、兩者的協調與完善
1、完善《條例》
明確違規的法律責任。如今互聯網迅猛發展,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民更多的通過網絡了解政府信息,但《條例》自2008年實施至今,閱覽各級政府網站可見,幾乎所有的政府網站都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時的情況,并且有些政府有選擇性的進行政府信息公開,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公民的知悉權,限制了公民的信息自由權。導致這些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條例》中對違規主體的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嚴格明確違規政府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是對各級政府最有效的監督。
2、完善《保密法》
明確界定國家秘密的范圍。目前我國《保密法》中對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比較模糊,該法第九條規定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項,泄露后可能損害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領域的安全和利益的,應當確定為國家秘密。這一規定太為宏觀,抽象,只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具體實踐中可能導致范圍過廣,不易控制。并且該法第九條第七款又規定經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的其它秘密事項也屬于國家秘密,這一彈性的規定正是使各級行政機關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有力的法律依據和借口,在不影響國家安全的條件下適當的縮小國家秘密的范圍,使國家秘密更具準確性與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張立學.政府信息公開與保守國家秘密的沖突與平衡[J].北京交通大學,2011.
[2]姜妮妮.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研究[J].蘇州大學,2011.
[3]孫軍.政府信息公開背景下保密法的完善[J].百家言,2009(5).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