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一經提出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存問題的最引人關注的是他們對城市的訴求與向往和城市還沒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因為固定的戶籍制度以及還不健全的勞動保障造成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提出勞動尊嚴的特殊保護問題,進一步維護新生代農民工勞動權益。
關鍵詞 新生代農民工 勞動權權益保護 勞動尊嚴權
一、加強戶籍制度改革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性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打破戶籍制度的問題,當戶籍制度完全被打破之后帶來的負面效應勢必帶來社會混亂、城市擁擠不堪、公共財政壓力增大,生活在底層的新生代農民工不但得不到保護,還可能因為戶籍制度的開放成為一些失去既得利益的人的標靶,釀成新一輪的道德歧視。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絕不能一刀切,要通過全方位思考、多方面協調的方法不斷創新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剝離附加在戶籍上的各種利益、有步驟的實現中小城市城鎮化,最終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1、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的條件
新生代農民工出生在農村,成長在城市,其理想中的歸宿也是城市。而他們為什么拋家棄子離開家去千里之外打工呢?正是因為彼時的中國內地城鎮化還沒有發展起來。而在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內地城市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文化設施、娛樂場所、旅游開發、發達交通都已經逐步完善,在城市的基本建設上大部分已經初具規模。新生代農民工具有開闊的眼界并具有專業技術,吸引他們回來建設家鄉應成為中小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但是即使是中小城市也因為戶籍制度的存在而存在各種門檻導致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回鄉工作。因此為進一步做好中小城市城鎮化以及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地方政府應在對于歸鄉創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政策方面給予合理傾斜,進一步出臺相關新生代農民工在中小城市落戶的條件。
2、繼續推進和探索居住證制度
居住證制度是緩解大城市戶籍改革壓力與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非城市戶籍人員生存壓力的一個緩沖帶,是管理大城市人口與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項重要戶籍制度。依照目前走在居住證制度前列的城市規定,凡具有本科學歷或者具有專業技師資格以上的人才,以城市工作者的身份進城創業或工作可以申領居住證并享有一部分城市戶籍附帶利益。這就意味著居住證制度是作為工作在城市的外地戶籍人員提供了在居住條件上可以申請廉租房、也可以申請經濟適用房,在城市繳存和使用住房公積金。這就為新生代農民工在解決住的問題上提供了更多選擇,保障了基本的住房問題。同時居住證制度也對于持證人從事職業、辦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申請子女就讀作了具體規定,進一步明確了他們的權益。
居住證制度作為一個緩沖制度,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優秀人才留到大城市的愿望,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通過先使用居住證享用一部分城市資源享受當地居民的一部分待遇,再通過過渡和居住年限積累最終實現成為與當地居民無區別的大城市人。而對于沒有打算留在大城市的一部分人來說,居住證制度也起碼保障了其在城市工作時的各項權益。
3、實行中山模式的積分制管理
廣東省中山市是最早關注到新生代農民工入城入戶的制度困境的城市,中山模式的實質解讀是作為勞動力資源大國的中國,更應在勞動力方面積極投入資金,保障他們“體面勞動”“有尊嚴的生活”。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是農民工進城制度設計的一個有益探索,此項制度成立以遵紀守法、獲獎等級、技能水平、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納稅額度、計劃生育、投資規模等情況為參考,對流動人口實行積分登記,達到積分的可以享受入戶和子女入學等相應待遇。這對于知識水平較高、專業技術掌握更熟練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無疑是個福音。國家應該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把他們市民化,建設農民工小區,再通過積分制積極的引入新生代農民工人才的入籍,最終刺激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市場,提高經濟效率。
4、逐步剝離附加在戶籍上的各種制度
戶籍制度作為一個控制城市人口膨脹、維護城市安全的時代產物,其基本作用基本消失。但是因此構建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附帶福利并沒有消失,這給生活在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們認識到自己與城市人群在“人”這個基本概念上的巨大差別,也讓他們積壓了一部分情緒。但也應該清醒認識到,在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如果徹底取消戶籍制度完全打開城市,將給城市帶來毀滅性的后果,因此有步驟的實現剝離戶籍附加利益是唯一途徑。
二、建立勞動尊嚴權救濟程序
勞動尊嚴權的救濟程序的建立實際上是對“強資本、弱勞工”的有效回應,其帶來的法治意義將帶來人們的思考,進一步促進人們對法治的思考,更將全面的保護1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外來者”在城市的勞動尊嚴問題。
1、引用法律救濟來解決勞動尊嚴問題
對于憲法確認的“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公民基本權利理念,公法設置了一定的保護和救濟措施,如勞動監察,然而這些措施并沒有對企業主對雇工尊嚴權的侵害提供救濟,因此為了保護弱者,必須積極引入法律救濟。一方面是積極在法律構建上成為制度,把勞動尊嚴權作為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寫入勞動法,并把這項權利作為要求侵犯勞動尊嚴權的用人單位給予其負責人行政拘留并對其所在單位進行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與侵犯勞動尊嚴權的用人單位勇敢的進行民事訴訟,捍衛基本人權的價值。法律救濟的意義是為了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積極的捍衛自己的勞動尊嚴,防止司法不作為、行政不作為,最終實現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尊嚴權。
2、增加勞動集體訴訟的法律構建
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就業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產業,同一個單位遭受到的勞動尊嚴受侵犯的情況大致相同。因此在實際考慮其就業環境、救濟成本、法制意識等因素的情況下,應該增加集體訴訟的保障。例如10個以上勞動者提出對用人單位侵犯其勞動尊嚴權的案件應予以嚴厲處罰,工會對超過一半以上的會員提出用人單位侵犯其勞動尊嚴權的情況可以向用人單位提出召開商討會并在一定的情況下擁有罷工權。
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問題保護涉及到中國的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經濟轉型換代、社會安定團結等重大事項,解決好這個問題,涉及到惠及1億青壯年人口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斷打破戶籍壁壘,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工作環境,讓他們體面勞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會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沈水生.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維護(2011年修訂版)[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黃傳會.中國新生代農民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李步云.人權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