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后,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補貼政策,如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水稻、小麥、油菜、棉花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注“三農”,推進農村發展的一項偉大舉措,也是當前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有效手段,實踐證明,國家的惠農政策是正確的,通過 這一系列的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民的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農村經濟出現了可喜的發展勢頭,但在惠農政策的具體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加以改進。
一、惠農補貼資金發放中存在的問題
(一)糧食補貼面積難以核實。現行的糧食直補資金,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及稻谷、小麥、油菜的良種補貼資金都是以農戶種植面積為基礎,全區統一補貼標準,來確定農戶的實際補貼資金,也就是說確定各農戶補貼資金多少的關健因素是種植面積。雖然在落實種植面積時嚴格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對糧食補貼面積進行了張榜公示,財政所對上報面積進行了重點抽查,但補貼面積仍存在核實難的問題。
(二)虛報補貼面積的現象屢禁不止。盡管近年來各地加大了糧食種植面積的核實查處力度,但有些村虛報糧食種植面積的事件屢禁不止。而當地政府及基層財政部門只能根據各村上報的情況,分析出問題,批評教育村干部,卻無據查處。
(三)基層工作量大,運行成本高。根據工作程序,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小麥、水稻、油菜、玉米、棉花良種補貼都是以實際種植面積為依據進行補貼。其工作一般要經過申報、調查、核實、復查、公示、匯總、上機、上報,審批、發放、登記、簽字、填監督卡,收回執,最后整理歸檔等15個程序。
(四)家電下鄉政策好,管理、操作難
家電下鄉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國家為推動農村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一項有力舉措,是一項農民工得實惠,企業得市場,政府得民心的系統工程。
(五)惠農政策繁雜,管理多頭,影響基層辦事效率。
目前,惠農補貼項目多,資金來源渠道多,管理部門多,缺乏統一規范管理,增添了基層工作的難度和壓力,可謂是上面條條線,下面一把抓。每年綜改檢查,所有這些項目都要財政所來匯報落實結果,令基層財政所無所適從。由于各項補貼發放的時間、方式都不盡相同,財政所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和這些部門溝通協凋,因此,辦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補貼渠道繁多,令受惠者也如墜云霧,財政所辦事大廳工作人員經常遇到這樣的詢問,我喂養的母豬要到哪里領補貼,我想買插秧機,補貼款怎么辦等等,財政所辦事人員只能給他們指路,受惠對象怨氣很大。
(六)政策宣傳辦度不大,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繁多。目前很多農民對補貼政策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特別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他們認為現在種田不僅不交稅了,國家還給補貼,多給多要,少給少要,補多少都無所謂,對于發給他們的宣傳資料連看都不看,隨意丟棄,不學也不問,省、市領導到基層檢查工作問到他們各項補貼政策時是一問三不知。由于這些群體的存在,客觀上加大了政策宣傳的難度,基層也無能為力。
二、完善惠農資金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力求各項政策深入人心。國家的惠農政策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就一家一戶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不能解決農民的根本問題;但黨和國家對“三農”的重視關心要讓農民有所感受。因此,各級政府在發放各項惠農資金時,除一分不少的發放到農戶手中外,還要利用報紙、電臺、廣播、宣傳單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加大對惠農政策的宣傳,通過宣傳使農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運用政策,發揮政策在引導農民生產中的作用,讓農民用政策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簡化工作程序,降低運行成本整合發放模式。在規范工作程序的基礎上,減少或合并一些程序,以消除重復勞動。一是當前的惠農資金計算到農民個人并沒有多少,而且發放落實成本高。可將現行的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綜合直補統一改為農業生產補貼,降低政策落實成本。二是整合資金管理部門,將所有惠農資金發放歸口一個機構管理,建立統一的發放辦法,發放程序,避免多頭管理。減少重復環節,節約人力和物力,降低運行成本。
(三)嚴格核實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種植面積是發放糧食補貼的主要依據,核實糧食面積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否則面積不落實,會給落實惠農政策帶來很多隱患,擴大補貼范圍,虛報冒領,套取國家補貼資金都是由此而起。
(四)統一補貼時限。惠農補貼政策的目的除鼓勵農民積極種糧,增加農民收入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促進農民增加生產投入,以獲得更大的收益。目前,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均以上年種植面積為依據,補貼資金能在春耕生產前及時到位,而良種補貼則以當年實際種植面積為依據,時間滯后,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前期投入。同時從發放時間來說,幾項補貼難以統一,而形成二次或多次補貼。
(五)統一補貼依據,補貼資金一次下達。我們建議不論哪項補貼都以上年度種植面積為補貼依據,這樣基層的核實工作時間充裕,程序到位,有錯誤的地方,能及時糾正,可緩解基層的工作壓力、提高工作質量,另外幾項補貼資金同時下達,有利于降低補貼成本。如果縣區級集中各口資金,實行“一個漏斗”對農民發放,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坪壩鎮財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