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血汗工廠興盛起來,其所折射出來的工人勞動異化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論。本文以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為突破口,實現兩者在企業文化建立階段、完善階段與強化階段的對接,從而對于改善工人的精神面貌,革新企業管理模式,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勞動異化 企業思政工作 企業文化 對接
一、勞動異化、企業思政工作和企業文化的定義
明確勞動異化、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定義,對于分析當今時代中國的經濟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勞動異化。異化作為哲學詞匯,是指“主體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然后這個對立面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發過來反對主體自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人本主義異化觀的集中體現。馬克思重點研究了經濟領域中的異化問題,考察了勞動異化,他認為,異化勞動是指人的存在脫離自己類本質的勞動,帶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上,馬克思不再把“自由自覺的勞動”理解為人的“類本質”,而是從人們現實的社會關系去理解人的本質;在對異化的態度上,馬克思也不再是單純的批判和否定而是從具體歷史條件出發來理解異化的作用。
(二)企業文化。方光羅認為,“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大文化環境影響下,經過企業領導者長期倡導和員工的長期實踐所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為企業員工普遍認同和奉行的價值觀念、信仰、態度、行為準則等的總和”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倡導重視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人的情感需要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充分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另外,企業文化具有實踐意義,對于企業文化建設,不能光靠喊句口號就行了的,必須落實在實踐中,體現在員工的一言一行中。
(三)企業思政工作。企業思政工作是指“企業自身開展的,對職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職工素質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養‘四有’職工,動員全體員工為企業的長足發展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企業的思政工作的核心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途徑是通過對員工的溝通交流,對員工思想進行干擾,以利于解決員工的思想問題,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二、當今中國企業中的勞動異化問題
近些年來,由于企業管理不善而產生的群體事件問題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2010年,富士康出現的13連跳的慘劇,一度把企業的血汗管理模式推到風口浪尖,其反映的正是勞動異化問題。
第一,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表現在不僅產品不屬于工人所有,而且工人還要受制于產品,工人與產品事實上處于異化狀態。富士康實行浮動績效考核制度,也就是說,突破工人身體極限的指標使工人的勞動量逐步提高,但是工資并沒有相應的提高,反而相對的減少。從而,使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自己越痛苦與貧窮。
第二,勞動者與自己勞動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對于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富士康實行絕對服從和懲罰性的制度為特征的兵營社會,工人不僅僅承受高強度的勞動,還得忍受線長的辱罵與侮辱,工人儼然是一部會說話的“機器”。
第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所謂人的“類本質”,是指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是指自由自覺地活動,即勞動。富士康的工人被牢牢的控制在流水線上,勞動變成了一種生存的手段,沒有任何自由可談,所以,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異化了。
第四,人與人的異化。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被剝削和剝削的關系的根本對立,就是人與人關系相異化的集中體現。而一方面中國企業中的工人與管理層這大階層之間充斥著謾罵、仇視甚至惡化到肢體沖突,另一方面工人與工人之間的關系也很惡劣,人們上班時間不允許交流,下班沒力氣說話。因此人與人的關系徹底異化了。
三、勞動異化問題的解決途徑
馬克思認為,勞動異化作為一個歷史概念,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勞動異化問題,當務之急是通過實現企業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的對接,革新企業管理模式,改善工人的生存狀態,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的對接的意義。第一,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經營管理有著天然的緊密的聯系,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論,對于提高企業的效益有著顯著的作用。企業文化著重強調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采用一系列的方式與活動,來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思政工作的缺陷。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對員工有目的、有計劃的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使員工潛移默化的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引導企業文化建設向社會主義新型企業的方向發展。企業思政工作貫穿著全心全意為員工和社會服務,這必將引導企業文化建設注重社會福利,主張企業樂衷于慈善事業,為勞苦大眾為全社會謀福祉。從而,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因此,實現企業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對接,必然會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推動企業的發展。
(二)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對接的可行性。企業文化建設是一種先進的人本管理理論,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重要的政治優勢,兩者的對接對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以下先從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分析,以便找到實現兩者對接的切入點。第一,兩者的相同點。首先,企業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都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其次,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都強調以人為本,講究尊重人,理解人為突破口與出發點。最后,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都是通過演講、討論、競賽等活動來樹立員工的主人翁地位,解決員工的情緒問題,以保證企業的穩定與團結,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第二,兩者的不同點。首先,企業文化屬于經濟范疇,而思政工作屬于政治管理范疇。其次,企業文化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的工作和環節,而思政工作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工作,還包括宣傳與踐行國家的大政方針,處理企業發展方方面面的工作,其范圍要比企業文化大。
(三)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的具體對接。
經過對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兩者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分析,初步形成實現兩者對接的基本方向。但兩者對接的方向眾多,方式各樣,本文著重從企業文化建設的三個階段,即企業文化的建立階段、完善階段和強化階段,闡述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對接,具體介紹如下:
1、企業文化建立階段的對接。企業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精神文化,但兩者對接只體現在物質文化與行為文化上,具體如下:其一是物質文化的對接。“物質文化是指企業員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種以物質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表層文化。物質文化以產品為主要內容,附加之生產壞境、企業建筑物等等。”兩者對接對接主要是企業思政工作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宣傳,樹立全體員工的誠信意識,并把它貫穿于生產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嚴把質量關,為提供衛生、健康、過硬的產品起著重要作用。其二是行為文化的對接。“企業的行為文化主要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企業與社區之間的行為,企業在塑造自己行為文化時,必須建立起企業的行為規范,企業人際關系和他的公共關系規范。”行為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活化石,具體內容包括,語言規范、個人儀表等等。兩者對接主要體現在: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方法,諸如座談法、模范演講法、實地觀摩法等把這種企業行為理念強行灌輸到員工的腦子里,經過員工一次次的內心矛盾,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最后落實在員工的具體行動上。
2、企業文化建設的完善階段。其一是樹立企業的英雄人物。企業英雄是企業的標桿,是企業形象的地標,是企業文化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載體。有人說,沒有英雄的部隊是打不贏戰爭的部隊。同樣沒有英雄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企業。思政工作的開展有助于英雄人物的樹立。首先,要實事求是地宣傳企業英雄;其次,注意利用多種途徑,如廣播、電視、網絡等開展榜樣示范活動。最后,既要發揮正面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也要利用反面典型的威懾、警示作用,從而把企業文化真正植根入員工的頭腦中。其二是心理咨詢室的建立。在現代社會,由于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呈現多元化趨勢,員工的情緒問題牽連著企業的穩定與發展。因此,企業文化的完善過程中,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就是心理咨詢法,“通過語言、文字等媒體,靈活運用相關理論,對教育對象在心里和行為上以幫助和引導的方法。”我們要在企業中設立心理咨詢室等相關部門,理順員工的情緒問題,從而有助于企業文化的完善。 其三是工會的建立。工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職能部門,是連結企業經營者與員工,實現有效溝通的重要平臺,其作用不可估量。通過工會,把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員工聯系起來,使企業文化建設具有較強可操作性。
3、企業文化建設的強化階段。“企業文化實踐化就是指企業文化不僅僅是一種企業倡導的和信奉的價值觀念,而是必須付諸實踐的價值觀念。”企業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活生生的行動,意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說,企業文化只有化做實踐活動,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兩者對接主要在于思政工作的實踐鍛煉法。通過舉行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不斷改造員工的主觀世界,不斷強化企業文化,體現在自己的儀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各方面,讓它成為自己身體中的一部分。
總之,實現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的對接,不僅有助于革新管理模式,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高企業的效益。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莊福齡.簡明馬克思主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2]方光羅.企業文化概論[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3.
[3]陳國如.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關系研究[J].華章,2011(23).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1995(91).
[5]劉光明.企業文化[M].上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145.150.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9.
[8]魏杰.企業文化塑造-企業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43.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