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的“以物為本”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帶來了系統性的社會風險,由此,作為“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的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社會管理創新符合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F有的社會管理體系無法滿足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需要通過社會管理的理念、體制、制度、機制、手段等方面的系統性創新來構建與新型城鎮化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系。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創新 社會管理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戰略支撐點,也是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城鎮化對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擴大就業規模,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深遠的積極影響。同時,城鎮化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管理模式,社會管理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對社會和諧發展形成沖擊。我們要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深入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促進城鄉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概述
“新型城鎮化”的特征:
關于新型城鎮化概念,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我國城鎮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主要特征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目標、以外向型工業化為中心動力、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土地為主要內容、以規模擴張為發展方式、以物質資本大量投入為驅動要素。而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1、“新型城鎮化”是集約型的城鎮化
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地城鎮化”,而是從過去的“物”的城鎮化轉變為“人”的城鎮化。長期以來,城鎮建設浪費的資源太多,城鎮化的代價太高。地方政府多用“攤大餅”、投資擴張的方式推進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將不再是以往鋼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鎮化,而是走集約型城鎮化道路,大力推進土地、能源、水資源等節約集約利用,注重拉動城鎮消費增長,追求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2、“新型城鎮化”是惠民型的城鎮化
它不再只是追求簡單的城鎮規模擴張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是注重產業支撐、居住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由“農村”到“城市”的轉變。迄今城鎮化過程中雖然許多農民進城生活在城鎮,但卻沒有城鎮戶口,因而無法享受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靶滦统擎偦钡暮诵氖恰叭恕钡某擎偦?,其目的是讓農村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最終實現強國富民的“中國夢”。
3、“新型城鎮化”是生態型的城鎮化
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的城市發展理念,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城鎮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動未來城鎮化向低碳、綠色、智慧、生態、宜居的方向發展。“新型城鎮化”將城市建設融入生態系統,并從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模式等多角度將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植入其中。通過推行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構建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城鎮、生態園區、生態企業和生態產業體系,進而營造一個產業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美的宜居環境。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社會管理創新的原因分析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的數量大幅增加。傳統的治理方式變得不是那么有效了。不進行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可能致使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甚至誘發群體性事件。以下是對社會管理創新原因的分析,值得我們思考。
1、社會整合難度大
單位制和一元化傳統社會體制逐步走向解體,重新進行社會整合難度很大。單位制的解體導致社會成員對原有單位的依附性減弱,而轉變成“社會人”。原來單位制社會逐漸轉向“非單位型”社會,這一轉變徹底改變了國家管理的微觀基礎。人們需要認識到,社會管理的載體和方式也需要從“單位”到“社區”的轉變,但是,如何建設一種新的社會管理網絡和社會生活的支持網絡,并對社會力量進行重新整合仍有待探索。
2、政府角色轉換和職能轉變不到位
政府在社會管理中越位和錯位,同時,政府在推出某些社會領域的過程中出現管理的真空地帶,形成缺位狀態。政府社會管理越位和錯位主要表現為政府運用不恰當的手段管理了不該管和管不了的社會事務?!鞍藗€部委管不了一頭豬”現象就是政府內部在社會管理時越位和錯位的典型表現。
3、社會管理出現問題
我國社會結構的最明顯特點就是由于身份制和戶籍管理制度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基于身份制的二元社會結構逐漸解體,原有的戶籍管理制度很難滿足人戶分離和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的社會現實。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創新社會管理何以實現發多樣態勢,土地征用、房屋拆遷、企業改制等傳統問題進一步凸顯,勞資糾紛、債權債務糾紛等新型矛盾不斷產生,群眾進京上訪、集體上訪等非正常上訪數量明顯上升,群體性事件和個人極端事件時有發生”。
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途徑;是提升社會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選擇;是滿足人民群眾期待的重要舉措。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創新社會管理的對策分析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一項復雜而又基礎的工程,對加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加強對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社會管理創新的研究。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創新
要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為著眼點,以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為標準,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聯動指揮機制和棋格化布警機制,一旦發現警情,做到發現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處理得快。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要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突出問題。大力推進交通組織體系化建設、交通管理法治化建設、交通設施標準化建設、交通指揮信息化建設,確保城市道路暢通,群眾出行方便。
(二)社會管理參與者的創新
胡錦濤指出的“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重視對優秀的管理者、優秀的專業人員和優秀的社會組織的培養和培育,通過對社會管理領域進行過程引導和規范,實現政府對創新活動和創新行為的有意識引導、調控管理,讓優秀的參與者加入進來,已達到創新社會管理的目的。
(三)社會管理思想的創新
社會管理創新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創造性活動,依賴于不同思想、意見和利益訴求的相互交流和撞擊,依賴于開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觀點的環境,更依賴于相關各方全方位參與管理、決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社會學研究》就有論文做了社會管理思想創新專門闡述,首先關于基層社會管理方式從傳統向現代轉變,近年已有學者提出創新行政管理方法提高基層政府管理能力的轉變路徑。上述研究為社會管理轉軌的思想資源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第二,要為重構路徑的中層設計提供社會管理轉制的觀念更新資源。這方面的重要問題是,關于城鎮化與基層社會管理的互動關系,可從現行戶籍管理等制度入手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破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困惑,需要以縣域為核心的基層社會管理創新模式;關于農民工市民化轉型,須化解“大城市病”和“半城鎮化”難題;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實現,可引進專業社會工作增強基層管理服務資源。第三,要為重構路徑的頂層設計提供社會管理轉型的理論創新資源。這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基層社會秩序建構的理論轉向,應該強調從規范理論走向實證理論問題; 基層社會管理的體制建構,應該主張在打破固有的傳統模式,尋求新突破的同時,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總之,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關鍵在領導,基礎在基層,根本在落實。因此,要以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體系為目標,要正確認識新時期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特點,緊緊圍繞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總結經驗,不斷探索,開創進取,創新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社會管理工作的新路子,為新時期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為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3(1):87-94.
[2]龔維斌.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與思考[J].國際行政學院學報,2012,(3):120
[3]胡錦濤.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人民日報,2011年2月20日.
[4]蔡國華,李苗.縣域城鎮化發展探析[J].生產力研究,2006,(12).
[5]鐘其. “縣域善治”: 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理想模式[J].浙江學刊,2012 ,(1).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