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生英語基礎差,英語教學仍然以語言基礎的教授為主,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差。要改變這一現狀,只有采取分組合作學習和任務型學習。
關鍵詞 分組合作學習 任務型學習
一、高職英語教學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年10月頒布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該要求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應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和活動的能力。打好語言基礎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打好基礎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積極引用和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現狀
過于注重語言基礎的培養,完全忽略了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的培養,英語課仍然停留在語言基礎教授的階段。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雖然已經被應用到教學當中,但是仍然只是語言基礎教學的工具。
三、主要矛盾
基本要求要求高職英語教學把英語作為一門技能使用起來,但課堂教學卻仍然流于語言基礎的教授。
四、解決方法
只有改變目前的教學形式,通過分組合作學習,任務型學習,將英語這個工具教授給學生使用,并使學生在使用英語這門工具的時候了解它的文化。在使用英語這門工具的時候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他們會自己主動地去學,從而改變現在這種被迫學習的現狀。
1、分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和原則:
(1)分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要想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而達成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分組教學是前提。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法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角色就是引領者、組織者、管理者和督促者。老師從開始的一節課主講45分鐘慢慢地過渡到只講10分鐘。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開口說。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分組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
構建結構合理的學習小組。教師在構建學習小組時,要注重結構的合理性。一是人數要合理,一般為 4~6人為宜。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平衡、組內存異、優勢互補\"的原則。也就是說教師應按照學生的基礎知識、想象能力、性格特點等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個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建立明確的小組合作規則。小組成員之間要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要設組長,小組長要選組織能力強,有責任意識的同學來擔任,讓其來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組織討論等。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發揚團隊精神,有效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要具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把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結合起來。通過評價促使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學、互促;二是把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起來。教師除了對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還要對小組學習過程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等進行評價。通過評價提高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2、任務型教學的定義與方法
(1)任務型教學的定義:
任務教學法(Task-Based learning,簡稱TBL)始于20世紀80年代。1979年,Prabhu在印度南部的Angalore進行了大膽的教學實驗,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并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此后,Prabhu把TBL體現在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中。
(2)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方法:
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做的首要環節就是呈現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task-driven)的過程,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于體現任務的真實性。如果教師不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呈現任務,而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后再呈現并讓學生完成,那么這就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就不如任務驅動過程中那么強烈。所以,真實運用任務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
任務環(Task-cycle) 是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其交互特點可大致分為五類:故事鏈任務(小組中每人講一段故事,全小組講完整個故事);信息差任務(兩組或多組信息互補,協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任務(圍繞一個問題或根據一系列信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決定任務(圍繞一個和多個結果,通過協商或討論作出選擇);觀點交換任務(通過討論,相互交換意見,不必達成共識)。其中信息差任務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征;同時信息差任務過程簡單,也易于課堂操作。在豐富多彩的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就能運用自己的思維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主動地去習得英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任務中來,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并從中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后環節。在時機成熟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新知識點、突出主題進行遷移操練,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美]荷烈治(Orlich).教學策略[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熊艷.\"師生互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佳徑[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2).
[3]林黎華.杏壇求索[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9.
(作者單位:湖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