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暗示教育在我國許多學校得到重視,它是一種新的教學思想,許多教師把不同的暗示方法運用于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并收到較好的效果。然而暗示教育在體育教學中運用還剛剛起步,本文試圖運用暗示教育的原理,結合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來認識和探討體育教學中的暗示法及其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 教學 體育教學 暗示教育
一、暗示教育
1、概念
暗示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未意識的刺激的影響做用,以及環境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如聲音、顏色、語言、嗅覺等可以對我們構成暗示,使人們不知不覺地形成一種觀念,進而轉化為某種行為或產生某種效益。暗示教育的研究表明,即使最強烈的觀念,也必須個個人的無意識心理傾向結合,和他的態度動機結合,和他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期待結合,和他的需要興趣結合,并且和他個人的情緒、只能和意識以及要求等特征協調,才能產生暗示教育的效果。
2、暗示教育的理論依據
奧地利舒爾茨教授的臨床觀察發現,語詞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這是因為詞可以指代一切客觀刺激,成為他們的信號。而且人的一切思想、感受、心理狀態也可以用詞表示。所以,詞可以使人興高采烈 手舞足蹈;也可以使人們捶胸頓足,呆若木雞。舒爾茨把這種詞語作用成為“暗示”。巴甫洛夫認為人的大腦皮層從興奮過度到抑制的過程中有一個時相,弱的刺激也會引起強的反應,悄悄的詞語就能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個時相的外部表現就是較淺的睡眠。所以,只要在睡眠最淺的階段,在尚未與外界失去聯系的時候,用詞語施加影響,就能在記憶深處扎下根來。
3、暗示教育的特點
開發性:暗示教育史通過激發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激活人腦接受教育的潛力,從而使人腦接受信息的潛能的發揮。
易接受性:暗示教育符合學生自尊獨立性的個性強的個性心理特點,使教師和學生能夠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是教育可接受性強,避免教師在教學不妥當的語言直接刺激學生,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愉悅性:暗示教育強調在和諧、自然的氣氛中進行,使教育寓于快樂之中。
二、體育教育中心理暗示的作用
1、激發動機,調動內需力
在有的體育課教學中,課堂上沉悶,刻板,僵化,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壓抑,缺乏興趣,對體育學習的情緒大起大落,產生過度焦慮,自卑,煩躁,逆反和厭學等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不是個人的能力不夠,也不是學習的動作太高難,而是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動機障礙;另一方面,教師僅注意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提高,忽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和手段,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需力,致使學生對體育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為此,在體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心理暗示這一手段,從側面間接地施加心理影響,以達到激發學生心理潛力,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排除心理障礙的目的。
2、誘導情緒,促進積極心態
體育教學中如果忽視學生情緒的把握,誘導與調控,教學效果必須受到影響,教學中的其他活動也就是無法推進,因此,體育教學中的心理暗示也承擔和具有誘導情緒的任務和功能,目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對體育學習的積極心態。積極的心態可以促使學生勇于面對體育學習中的各種挑戰充滿樂觀與自信,激起主動進取的精神,從而克服對體育學生的消極因素。在體育教學中,教學要善于動用課堂氣氛和各種激勵手段,以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其形成主動進取的積極心態。
3、挖掘潛力、啟動無意識心理傾向
無意識心理傾向的機制是心理暗示的基礎,心理暗示的研究表明:即使最強烈的觀念,也必須和個人的無意識心理傾向結合,和他的態度動機結合,和他的興趣結合,并且和他個人的情緒,智能和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協調。體育教學既要發揮有意識的作用,以要發揮無意識的作用,使有意識與無意識統一,挖掘學生的心里潛力,提高學習效果,心理暗示就是要正視無意識心理活動存在,并且巧妙地加以利用。體育教學應盡可能的創設情境,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等多種暗示手段,充分挖掘學生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潛力、啟動學生無意識心理傾向,讓學生的有意識和無意識活動在課堂學習中共同發揮作用。
三、應用暗示的途徑和方法
語言的暗示: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信號,人們用它來傳輸各種信息,是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語言暗示是指教師通過特定的口頭語言調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的重要手段。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特點是教師語言講解少,學生動作練習多。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講清練習的目的、任務和動作要領,做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其次,暗示的語言要具有激勵性和啟發性,學生樂于接受。暗示語言應當采用肯定的單詞或語句。
人格力量:暗示不同的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是有區別的。同樣一句話,出自不同的教師之口在學生中的份量是不一樣的。有的語言不多,但卻蘊含著不可抵抗的力量,讓學生心悅誠服,這是由于人格力量的暗示作用所引起的。體育教師作風嚴謹、品格高尚、以身作則、知識豐富,其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形成良好的教師形象。體育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首因效應”,即一開始與學生接觸就盡量讓學生獲得好感,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音樂、環境暗示:是體育課堂教學用音樂、環境來調節學生的情緒。課前,在操場或教室里播放學生熟悉的歌曲或歡快的樂曲,可以解除學生前一節課的疲勞以及某些學生不愉快的心理,及時地讓他們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自覺中做好上課的準備;課中,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音樂來營造相應的氣氛。
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在體育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兩種情況。有些學生感到動作練習完成得不如別人好,就不想再練習該動作了,這是不可取的消極自我暗示。教師要指導學生消除消極的自我暗示,促使學生自我激勵,形成在動作練習中能夠完成得很好的積極自我暗示。
參考文獻:
[1] 黃起動.暗示教育在北方高校冰上課教學中的應用[J].冰雪運動,2008,06.
[2]劉雪梅.巧用暗示教育[J].內江科技,2009.05
[3]許國喜.淺談體育教學中的暗示教育[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03.
[4]張健.試論體育教育中的暗示教育[J].四川體育科學,2003.03.
[5]張玉良.試論體育教學中的暗示教育[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0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