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事業的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中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及現狀加以闡述,對中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探索解決中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 基礎 心理健康問題
一、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背景分析
貧困生是中職學校里特殊的群體,他們家庭經濟困難,使他們成為中職學校中的弱勢群體;,和高職院校學生相比較,中職學校學生平均年齡在16歲左右,這個時期是青少年的特殊階段——叛逆、多疑、偏執、焦慮、敏感、抑郁等。根據調查,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曾經受到過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二、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1、個人因素
首先,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明。中職學校貧困學生與社會幾乎沒有任何接觸,社會閱歷有限,在選擇和判斷事物時,容易受到環境或他人的影響。其次,自我定位不準確。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強烈自卑和過度自尊。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他將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如動機、情緒、態度和能力等;,外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外部原因造成的,如他人影響、獎懲、運氣等。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加上處于中職這個敏感階段,很多學生因為一點困難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一撅不振。
2、家庭因素
(1)家庭關系影響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關系和諧、家庭氣氛融洽直接影響貧困學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睦的家庭會讓孩子感到幸福舒適、開朗樂觀,他們愿意和父母溝通,便于父母把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家庭關系緊張、氣氛不融洽,孩子就會出現孤僻、自閉狀態。在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座談中了解,部分貧困學生父母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他們意識里面沒有父母關愛,長期以往影響到他們人際交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從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2)父母態度影響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有很大影響。父母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子女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反之,會消極怠工,缺乏進取心。在座談中發現,40%以上的貧困學生都認為父母對生活沒有目標,一些父母經常埋怨社會、抱怨生活。使他們的孩子認為自己是社會的最底層,學不學習根本不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3)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溫暖型、拒絕型、過度保護型和溺愛型。溫暖型方式可以培養子女良好的品質,比如自信、誠實、公正;拒絕型方式會使子女形成反抗、自卑、虛偽的品質;過度保護型則會把子女培養成一個膽小、怯懦、退縮的個體;溺愛型方式則會使子女形成自私、任性、懶惰的品質。
3、學校因素
當前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很多中職學校中仍然沿用應試教育,它們以學習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在教學中把精力完全放在提高學生專業課成績上,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心理健康的發展。中職學校為社會培養從事生產、服務技術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容易忽視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當前中職學校教師水平與以前相比有較大的進步,但其素質和思維方式仍然守舊,他們對學生抱有成見,有不尊重、諷刺挖苦學生的現象,損傷學生的自尊心,這些都可能促使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4、社會因素
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不僅與自身和家庭有關,還與社會息息相關。社會環境的發展程度對中職學校貧困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社會環境來看,招生困難導致中職學校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初中學生當中成績最差的學生成了中職學校的主要生源,而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由農村考入到城市,生活環境的變化沖擊著他們的認知和情感,他們受到社會的影響很大,社會上好的現象會促進中職學校貧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不良社會風氣和不良社會信息對貧困學生心靈造成沖擊。
三、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對策
教育部印發《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1、營造和諧家庭環境
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需要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定期開展家長會,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長努力為子女營造一個健康、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經常參與家庭實踐活動,如孩子自己當家一天,做一餐飯,和家長一起參加家庭勞動等。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評價,讓孩子體驗當一天家的辛苦和付出勞動的快樂,培養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
中職學校同樣也可以結合學校自身的具體情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設立一至兩名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家,二至三名心理健康老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包括不同專業、不同系的所有學生。針對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未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家庭貧困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計劃、具體實施方法等等。
3、社會關注
社會環境的發展程度對中職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從提高中職學校貧困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說,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促使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創造優化的外部環境。例如開設校園網絡,篩選網絡信息,把有害的信息直接剔除掉,有利于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信息傳遞給中職學生,促進中職學校包括貧困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總之,本文在教育對策上對于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的探討,對進一步完善中職學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在提高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推動作用,從而確保中等職業學校能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蓋風武.心理健康教育[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劉一荻.我國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態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