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生活在各種共同體中,共同的生活培育出了共同體意識。當代信息化時代共同體意識尤為凸顯,對于中國這個共同體而言,當前改革關系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前途命運,改革共識是順利推進改革的必要條件,改革共識應當是中國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共同體 共同體意識 改革共識
大千世界本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存在,都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存在。
一、共同體是人類生存方式
所謂共同體,是針對人為了生存而必須與他人建立各種關系而言的,早在古希臘時候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天生是政治動物,這句話道出了人的本質——社會性,人不能離開群體生活,這個意義上人的聯合就是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到人與共同體的關系:“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人不能離群索居,人為了生存發展自然而然會參與到大大小小的群體中:家庭、社區、行業、民族、地區、國家等,在大大小小群體系統中分工協作并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每一個系統都是一個共同體,共同的生活培育了人類共同體意識,如維持共同體存在的傳統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價值、規則秩序等,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國家、民族、集體和個人命運息息相關。
二、進入現代化時代,人類共同體意識尤為凸顯
2013年04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提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他強調: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邁上新臺階。同年10月習主席又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主題為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山水相連,同呼吸、共命運。這種不分政治信仰、社會制度、國家大小、貧富差距的共同體,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習主席的講話反映了他對新時代新國際關系的準確把握。
當今時代經濟呈全球化趨勢,社會生產在現代信息科技的推動下,分工越來越細,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依賴程度空前的高。各國經濟單位如同一條生產線上的道道工序環環相扣,一件產品常常可以是十幾個國家產品的集合,一國產品常常供應全球消費;發生在某一國的危機已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會迅速波及全球;一國的生態環境已會產生國際范圍的影響;跨區域的恐怖主義已開始危害各國安全;國際視野國際治理已成為全球事業。地球各國不再相距遙遠,人類共住地球村,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包括共同體的規范意識、共同體的團結與秩序意識、和平對話意識、相互尊重意識、談判協商意識、分工合作意識、互惠共贏意識等等。地球共同體已成為了現代人的生命依托。
三、 改革共識是全體中國人民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
共同體意識不僅是處理國際關系必須強調的主旨思想,也是當今中國人民對待自己國家進步發展事業必持的共同態度。
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個人的命運很難超脫于國家命運之外,個人的幸福與國家進步發展息息相關。革命時期廣大人民投身階級斗爭,打倒阻礙中國進步解放的反動勢力,和平時期參與火熱的改革事業,去除阻礙我國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部分體制,都是為了謀求國家和人們自身的福祉。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國家經濟曾多次受挫,國民經濟實力薄弱,人們生活水平長期無法提高,農村貧窮面貌始終沒能改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思想理論上未能擺脫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教條化的認識,實踐上又缺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長期固守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系統性弊端,壓制了億萬人民的生產活力和創造積極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主導下,撥亂反正,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啟動了全面改革的偉大歷程,中國人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勞動創造激情。之后的中國發生了巨變,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國家面貌一改曾經的貧窮落后,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相比30年前,人們的衣食住行從匱乏困難到豐富方便,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有能力關注生活質量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中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7%,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0%。)人們的福利保障覆蓋面從城市擴展到了農村,人們的自由權利獲較大進步發展。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影響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也影響改變了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前途命運。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人們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的一致認同和實踐上、力量上的大力支持,它源于人們對自己民族國家這個共同體的深厚感情,源于人們千百年來生活積淀的共同感知:國家貧弱個人苦難,國家富強個人幸福。因此認同改革、支持改革的改革共識理應成為現階段中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
四、 凝聚改革共識,確保改革扎實穩步推進
中國歷經30多年的改革,成就有目共睹,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峻,借問題而否定改革的聲音不小。不可否認,隨著改革推動社會轉型,出現的問題矛盾是在逐漸增多,如經濟結構失衡,生態環境惡化,財富分配不合理,法治不彰、司法不公、權利保障不力,權力與市場關系不正,腐敗叢生,道德滑坡、誠信缺失、食品藥品安全危機,利益、階層固化等等,使得人們利益分歧、思想分歧越來越大,任其發展有社會撕裂的危險。如果冷靜思考不難知道,有些問題是改革后隨著新社會關系的產生而帶來的新矛盾,有的是改革方案有偏差而出現的問題,有的是改革滯后與快速發展的經濟不適應而發生的矛盾,所有的問題還得通過繼續改革來解決,否定改革停止改革的言論都是錯誤的。
鄧小平的智慧“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道出了人們的愿望,成為八十年代人們的共識,長期壓抑的生產力獲得了解放,10億多人民的溫飽問題迅速得以解決。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復雜又危險,然而改革不能停止,改革沒有回頭路,有必要再次鼓足勇氣,凝聚新的改革共識,匯聚支持改革的強大力量,繼續中國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事業。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表達了黨中央繼續改革的決心,領導集團的決心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鼓舞著人們為新階段的改革事業排除萬難、團結一致,奉獻聰明才智。
在中國,改革是主題,改革沒有完成時,改革關系國家繁榮富強,也關系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發展,因此中國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改革共識,有了這種共同體意識,才能強化人們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減少圍觀和責難,保障改革扎實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2009:9 .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2009:571.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