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荒催生小牛市
信托產品的發行量和收益率在持續下降,過去是信托公司想方設法將信托產品賣給投資者,而現在是投資者發現信托產品難以尋覓。信托領域出現分水嶺,昭示著“資產配置荒”已猛烈來襲
資金端通過努力和積累可以獲得,而資產端對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很多專業程度不高的公司,因此成為此次資產配置荒的重災區
在“資產配置荒”時期也不能饑不擇食,投資者需要對機構和產品項目進行充分識別,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配置
信托產品難買、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收益低下、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頻發,在“資產荒”的背景下,有不少投資者選擇重回股市,催生了一波強勢反彈的小牛市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我是黃河!我方彈藥已盡!你方可來支援?”近期,類似這一電影情節的事件正在多類投資機構上演。
有多家投資機構因為缺乏優質投資標的,不得不尋求其他機構提供資產支援。而對于投資者來說,直接體現就是投資產品突然無法認購,這種情況在信托領域表現尤甚。
最近幾個月,投資者突然發現幾乎沒有客戶經理再主動向他們推銷信托產品,即便是一些常年的信托投資老客戶,也開始搶購不到信托產品。“最近投訴我的電話都快有一籮筐了!”某代銷信托產品的財富管理公司工作人員抱怨道。
信托領域的表現只是資產管理行業的一個縮影,從金融全行業看,“資產配置荒”已悄然來襲,手握資金的投資機構突然發現不知該投向何方。這種情況在互聯網金融等其他領域亦漸趨普遍。
“資產荒”將部分資金逼出原有領域,這讓已經調整相當時日的股市意外受益,從而使得原本的超跌反彈走得更有彈力和韌性,頗有幾分小牛市特征。
信托發行量價雙降
信托產品的發行量和收益率在持續下降。
據多個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從今年7月開始,集合信托產品預期收益率已連續4個月下跌。今年6月,各領域集合信托產品預期收益率多數保持在9%以上,9月份時,預期收益率在9%以上的數量大為縮水,尤其是金融領域集合信托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更是降到了7%左右, 10月份共有127款產品公布了預期收益率,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25%,環比下降1.08%。到了11月份,信托行業預期收益率更是大面積縮水至9%以下,目前僅房地產類信托等少數幾類產品尚有收益率在9%以上的。
相應地,信托產品發行數量、規模也在下降,數據顯示,8月份集合信托產品發行數量環比下降15.27%,9月集合信托產品發行數量環比下降27.39%。從單月產品成立數量超過10只的13家信托公司情況來看,相比于9月份,10月份各信托公司的產品成立數量無疑慘淡許多,僅有萬向信托以及華信信托單月成立的數量超過10只,分別為14只和11只。9月份成立數量最多(32只)的對外經貿信托,10月份僅僅成立1只產品。
從信托產品類型看,10月份,其他投資類信托成立了53款,貸款類信托成立了59款,權益投資類信托成立了21款,債券投資類信托成立了20款,證券投資類信托成立了15款,股權投資類信托成立了7款,組合投資類信托成立了14款,買入返售類信托成立了1款,由于10月份相比于9月份成立信托的數量大幅下降57.89%,各類型信托產品數量均有顯著下滑,其中證券投資類信托的成立數量下降幅度最大,高達80.52%。
從規模上看,10月份56家信托共計成立160款信托產品,其中131款產品公布了成立規模,產品總成立規模為235.67億元,而9月份的總成立規模為523.89億元。
10月單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超過10億元的信托公司共有8家,這一數字較9月份下降57.89%,成立規模最多的是重慶信托,成立規模達到23.83億元,募資規模不足1億元的信托公司也有8家,成立規模最少的為蘇州信托,僅為3333萬元。
“資產配置荒”來襲
“這將會成為信托歷史上的分水嶺,過去是信托公司想方設法將信托產品賣給投資者,而現在發生逆轉,投資者發現信托產品難以尋覓。”一位從事信托業內人士稱。
分水嶺在此時出現并非偶然。在央行連續降準、降息后,社會融資成本大大下滑,自然會影響到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大幅下滑,這不僅體現在信托產品收益率下滑,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等常規理財產品收益率都在下滑。銀率網數據顯示,10月最后一周北京地區發行的人民幣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總數為40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1%,較之前一周下降0.04個百分點,平均投資期限為124天。
收益率下降對投資者而言吸引力將會減弱,對金融機構而言,獲利空間減弱,也會降低發行興趣。
但是在表象的背后,機構之所以降低發行數量則是由于資產配置荒的來臨。
利率持續下行,貨幣政策寬松,社會融資成本降低,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信托公司頻頻爆發的兌付風險事件,造成信托公司在審核項目時更加謹慎,很多過去常做的風險項目都舍棄不做。”前述信托人士稱。
近幾年信托風險事件明里暗里頻頻爆發,近期曝出的風險事件也不少。比如《投資者報》近期報道的光大信托黃氏控股集團路橋建筑裝飾城二期項目風險事件;新時代信托的一款6700萬的單一信托理財計劃的風險事件;受河北融投擔保公司違約的影響牽連到一批信托公司,最近據投資者向《投資者報》記者爆料,華鑫信托與河北融投擔保有關的鑫津6號信托計劃也出現違約,投資者正在維權中。
“過去有幾年,可以不夸張地說,有不少產品經理閉著眼找項目,對方只要有抵押物,或者是銀行的通道業務,幾乎不怎么在風險審核上做功課就開始設計產品、發行產品,但現在,很多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加上頻發的風險事件,讓信托公司在發行產品時不得不審慎再三,提高了各類信托項目的篩選標準。”前述信托人士稱。
篩選標準提高后,信托的產品經理們發現尋找項目困難重重: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成為“香餑餑”,銀行、信托、互聯網金融等等不約而同都找上門來,優質企業擁有絕對話語權,這也進一步倒逼產品收益下滑;而挖掘新的優質企業并非易事,這直接導致信托優質資產匱乏,發行節奏放緩。
近日媒體報道的一則案例可謂信托資產配置荒的典型代表:南方某中型信托公司稱,近期公司的400客服電話幾乎要被打爆,認購不到信托產品的客戶抱怨公司“故意”不讓自己認購,是“有人排隊插號”,甚至一位大媽手持投訴信,到信托公司要面見總裁,投訴該公司的財富管理中心不讓其認購信托產品。
互聯網金融是重災區
信托并非唯一的例子,銀行理財產品同樣面臨類似問題,而重災區則是在互聯網金融這個新興行業。
因為無論是銀行還是信托,畢竟有多年的經驗和資源積累,尚不至于資產枯竭,同時篩選風險項目要具備專業水平和能力,但對于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行業,尤其是P2P行業來說,發展時間短,股東背景絕大多數是草根或非金融背景,在2013年、2014年經濟形勢尚未大面積惡化的環境下,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對接了很多高風險項目。到了2015年,實體經濟形勢嚴峻,不良項目大面積爆發,有很多靠股東或燒風投資金的平臺難以覆蓋風險,造成平臺倒閉,而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在想方設法維持平臺的運轉。
“可以說,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都缺乏金融管控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在挑選項目時,因為缺乏專業的眼光,很容易挑選高風險標的。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已經很難找尋到優質的標的企業。”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產品人士稱。
東方資產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東方匯董事長孫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由于東方匯有東方資產的充裕資產做支持,目前有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前來接洽,希望東方匯能分撥部分資產給其使用,其中不乏知名互聯網金融平臺。
由此不難看出,互聯網金融平臺對優質資產的渴求,而由此產生的局面是:一是不少平臺前期大量燒錢營銷獲得的客戶,由于產品標的的稀缺,很快就又流失掉,前期燒錢成本打了水漂;二是為了維持客戶,推出新的標的,或是采用了從其他機構分羹資產,而這部分資產當然會加價,造成平臺收益和成本倒掛現象,或是推出虛假標的,更進一步推高運營成本,而無論是哪種方式,一旦某天資金鏈斷裂,難以承受,將會發生滅頂之災。
據記者了解,某家曾請了明星做宣傳的平臺,為了應對資產荒,操作極其不規范,個別項目甚至不經第三方支付平臺,資金直接進入到該平臺形成資金池,部分資金被平臺挪用到股票市場,另外的資金去向不得而知,整個平臺項目說明非常模糊,沒有具體項目去向,沒有明確的資質審查介紹等等。
在傳統金融人士看來,資金端(客戶端)和資產端(項目端)固然都重要,但資產端更為重要,因為資金端通過努力和積累可以獲得,而資產端對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發現優質項目的慧眼、科學有效的風險管控水平,還要有豐富的儲備。目前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穩定的公司,都是有強大資產實力背景和已經運行幾年具備了專業水平和項目積累的公司。
互聯網金融是個包羅比較廣泛的行業,媒體報道中常用的P2P,嚴格來說只算是一種業務,由于絕大多數平臺資產匱乏,都是單一運作P2P業務,故而被習慣稱為P2P行業。目前很多平臺發生的項目風險基本都集中在P2P業務中,為了擺脫不良形象和轉型,由此就有了包括陸金所在內的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去P2P化”行為。
資金被迫擠向股市
信托產品難買、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收益低下、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頻發,面臨資產荒,投資者一時無所適從,不知該投向何方,有不少投資者選擇了基金和股市。
今年6月下旬起,中國股市經歷了一場令人刻骨銘心的下跌,千股跌停、千股漲停的大起大落讓投資者心理難以承受,而經歷了A股巨震后,幾十萬個百萬級以上賬戶消失,很多股民在上半年牛市的獲利也被迫回吐、甚至虧損。
但目前看起來,在經歷了4個月時間后,A股的修復效應似乎顯現,市場人氣恢復上升,各大股票群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靜寂后,又重新恢復熱度。尤其是11月以來,股市快速上漲,即使從3000點算起,也已經反彈了20%。
股市的修復當然與政策、市場直接相關,但是股市快速修復,需要資金和投資者信心。
“投資者信心是不是樹立起來了,不知道,但股災時候離場的很多投資者又回來了是真的,而且還帶回來了一些增量資金,應該是從其他配置轉過來的。”一家券商營業部工作人員稱。
“現在我們渠道代銷信托數量下降,以前一些通過我們買信托的客戶開始轉向我們咨詢基金情況了,新發基金賣得還不錯。”一位銀行客戶經理表示。
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洗牌,以及逐漸降低的收益率,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正在減弱,尤其是前期過度營銷燒錢的平臺客戶流失嚴重,對這些客戶的資金,股市或許也是一種選擇。
充分識別合理配置
投資是個技術活,無論什么環境、行情,都需要合理安排、配置,在配置時需要對機構和產品項目進行充分識別,在資產配置荒時期也不能饑不擇食。
在集合信托產品方面,對于投資者而言該如何選擇?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需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那些實力強、經營穩健的信托公司產品;適度調整自己的收益預期,未來集合信托產品的收益可能還會繼續下降;由于目前信托產品流動性不高,切忌將短期資金投資長期限的集合信托產品。
“投資者要重點關注集合信托產品的風控措施,不同領域集合信托產品的風控各不相同,如房地產領域的集合信托產品要看抵押物是否充足。”一位信托人士說,另外還需了解相關項目的還款來源,如集合信托產品是否設有多個還款來源,當項目第一還款來源失效或者不能完全償付時,要有第二或第三還款來源能夠及時跟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投資者的風險。他還提醒,現階段,建議投資者謹慎選擇證券投資領域和房地產領域的集合信托產品。
互聯網金融產品方面,目前很多平臺的產品基本都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如果挑選對平臺和產品,則會有效實現資金安全及保值增值。對于如何挑選平臺,業內人士建議,主要注意三點:第一,不要僅看眼花繚亂的營銷技巧,在對行業不熟悉的前提下,查看平臺背景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互金平臺背景大致分為國資金融背景類、國資地方政府背景類、產業公司類、草根類,其安全等級也是逐級下降;第二,查看項目安全性,通常而言,互聯網金融平臺上項目信息披露得越少,該項目風險越大,因為有不想讓外人查知底細的嫌疑,對于有信息披露的項目,要看其風險管控措施、項目方資質等等;第三,要降低收益預期,避免僅投資過高收益產品,在降息環境下,持續高收益的平臺意味著風險也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