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想當巴菲特和索羅斯,普通期貨投資者最好還是先把基本知識弄清楚,這樣比較好
如今,如果去翻看大陸金融學者的簡介,會發現有很多人都來自中國臺灣地區,方世圣就是其中的一位,可以說這位第一個拿到大陸期貨從業資格的臺灣人,一直是擔任著大陸期貨界老師的角色。
從做房地產到期貨
1994年,臺灣第一批期貨公司正式開張。那時候,方世圣剛從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畢業一年,正在做“期房”銷售,看到這個消息的他,果斷扎進了期貨圈,成了臺灣第一批期貨從業者。
“我在大學時也只是接觸過期貨,”方世圣學的是企業管理,偏向于投資和財務管理,對期貨的了解僅僅來自于一位曾在美國投行工作的老師。畢業后他進入了房地產公司,做了一年的銷售工作,正好遇到了臺灣首家期貨公司——大華期貨招兵買馬,他從幾百個應聘者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唯一一個名額,就這樣入了行。
剛進入這個行業,方世圣要24小時上班,呆三天不用回家,就坐在那邊跟老師傅學看盤。事后回憶起來,他都會覺得那時候“真是慘啊”。
入行之初,方世圣工作是后臺結算,由于美盤差不多凌晨4點多收盤(當時臺灣是先做國際盤的期貨,比如美盤、日盤、新加坡日經225指數期貨等期貨,而沒有本地的期貨,臺灣的期貨公司也都是證券公司設立的),他必須要凌晨3點去上班。由于當時電腦沒有普及,交易都是采用人工撮合,客戶下單到CME都是電話下單,然后把單子打到后臺的機器里,收盤后再做結算。不過這后臺只做了一年,由于個性不適合,方世圣就改做業務了。
當年的客戶也沒有那么多,方世圣要到處去開發客戶。對他來說,只有服務得好,才能做出來,因此,他的第一個客戶最令方世圣印象深刻。
那是個老先生,以前在聯合國工作,退休后回到臺灣。他上門到大華期貨,正好碰到方世圣。由于老先生認為行情機會還沒有到,方世圣就不厭其煩地給他打電話,報行情。因為那時看行情還隨便都能看到,市場還沒有普及,所以方世圣要不斷給老先生建議,并翻譯一些研究報告給他——過了十個月,老先生終于同意做了,當然,收益也不錯。
1995年,剛剛入行一年的方世圣遇到了“巴林銀行案”這一機遇。
時任巴林銀行駐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總經理、首席交易員尼克·里森曾被人譽為國際金融界的“天才交易員”。在日經225期貨合約市場上,他被譽為是“不可戰勝的里森”。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大地震后,里森認為股票市場對神戶地震反應過激,股價將會回升,一再加大投資股指期貨多倉。
當時方世圣不信邪,手里拿了很多空單,他不相信期貨市場會不跌。結果如他所料——巴林銀行撐盤失敗,日經指數期貨急劇下挫,就這一次,方世圣就賺了約兩三千萬日元。后來他覺得當時自己能賺錢,那是因為不是非常懂,從業時間也不長,就是靠運氣。
盡管自己操作掙了不少,但方世圣還是以經紀業務為重,因為他自己也做的話,會影響到客戶操作,自己的看法會傳導給客戶。
1997年9月,臺灣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公司執照,次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7月推出第一個合約——臺灣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期貨合約。自此,臺灣本地期貨交易正式開始,臺灣期貨市場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于中小型券商可以做期貨兼營,因此一家綜合券商就將方世圣挖去做了期貨部總經理。
由于券商們一窩蜂地都來做期貨,因此就發起了券商兼營期貨的聯誼會,這種自發性的組織定期聚會,由會員輪流做東,方世圣就成為首任會長,以及永久的名譽會長。同時,臺灣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委員會也進行了選舉,方世圣也得以入選。交易委員會總共7席,5席是業界代表,1席是學者專家,1席是交易所人士。
這時的方世圣出道才三年,便憑借自己出色的表現成為業界代表,而且還頗有名望,不過他把這些都歸功于他自己在外面個性隨和,比較愛交朋友。后來,方世圣來到了復華期貨,擔任復華期貨的副總,分管經紀業務,以做跨市場套利為主。那時候,他手上最多有一兩億元(新臺幣,同下)的保證金,作為單一的業務員,這已經是非常非常大的量了,在臺灣私底下比比,也是前三名的位置了。
大陸期貨界老師
在沒來大陸之前,方世圣在臺北有一棟別墅,一輛沃爾沃車,雖不算最好,但在期貨業界還沒有人能住像他這么好的房子。方世圣說,當時一個月最高能有300萬的獎金,年收入大概有上千萬。但即使這樣,方世圣還是選擇來大陸發展,當時對于這個決定,他大概考慮了有一年,最后還是決定到上海試試,他覺得反正自己也有積蓄,就當用兩年的時間讓自己來上海學習學習。于是在2005年,方世圣作為期貨公司顧問的身份正式加入了上海期貨市場。不過在來到大陸之后,他的薪水不要說打對折,連以前的零頭都不到。“我把報稅單帶著,最主要的就是我不要讓人們認為,我在臺灣混不下去了,才跑到這里來。因為肯定很多人會這樣想的。”方世圣說。
方世圣的到來,與其說是他自身職業的謀變,更像是大陸期貨界迎來了一名老師。
當時國內期貨公司規模都很小,都是靠幾個經紀人出去同客戶談,還是在做“銷售”,而不是“市場”,缺少公司形象建設以及市場行銷的觀念。于是在他的指導下,上海中期每次舉辦會議之前都要“沙盤推演”,每做一個決定都要進行數字化的“試算”,改變了過去拍腦袋的決策模式。
別看現在方世圣對大陸“輕車熟路”,但起初剛到這邊的時候可是連說話都聽不懂。首先是在臺灣做外盤的時候,很多專業術語說的都是英文,比如說,持倉量,會直接說OI,所以他一開始根本搞不清,不知道身邊的人在說什么;其次,他對簡體字看不習慣,導致許多文字內容又看不大懂,這個困擾曾讓方世圣有點想回家的念頭,多年后他還會經常把麥當勞的“麥”字經常看成“表”。
但既然留在大陸,方世圣只能讓自己去適應,于是,趁著領導班子開會的時候,他就盡量聽,盡量學習,然后再慢慢融入進去,這一過程至少持續了三四個月。之后不久,方世圣就考上了從業資格。這可是他第一次參加考試,連中期的董事長都很驚訝:“你怎么考一次就考上了?”
就這樣,方世圣成為第一個拿到大陸期貨從業資格的臺灣人。2008年3月27日,方世圣獲中國證監會核準其任職資格,正式擔任上海東證期貨副總經理。成了當時唯一一位在大陸期貨界的臺灣籍高管。
最重要的便是止損
對方世圣來說,期貨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止損”。他覺得投資的理論非常多,就是長線看基本面,短線看技術面,進出場看技術面,商品和股票都一樣。市場是隨機的,同時市場也是人心各異,人總是會有看錯的時候,再精準都會有錯誤,因此,他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就是:“如果錯誤讓你受傷到已經爬不起來的程度,你就完蛋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在方世圣看來,大陸投資者很多是很精明的,與他們聊過后,會讓自己覺得受益匪淺。但中小散戶,不要讓錢對自己有壓力,不要幻想一口氣吃成胖子,那會讓人有壓力并影響判斷,做期貨不止損,可能一把就出局了。
方世圣止損的訣竅在于,如果有人做短線日內交易,用5分鐘的KD做依據,那金叉就進,死叉就出,很機械化。“你千萬不要依據50分鐘線進場,跌破50分鐘線后,你覺得下面還有一條線,去下面那條線找支撐。那就不對了。你短線進場,就短線出場。否則等全部跌破,就完了。” 方世圣說道。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用資金管理的方式,比如一次就虧20%,虧到20%就自動出局。至于是20%還是10%,看商品品種,看當時行情。“趨勢盤的話,止損要嚴格一些。”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方世圣,說自己不喜歡去工作,就是愛做股票,賺的錢全賠光了,問他該怎么辦?方世圣說,很多人都想當巴菲特和索羅斯,問題是幾億個投資者也就那一兩個人是出類拔萃的,最重要的一點,他不是一個人成功的,他背后有一大群智囊和團隊,給他提供參考,所以沒有那么容易。“普通期貨投資者最好還是先把基本知識弄清楚,這樣比較好。”方世圣說。
(《投資者報》記者 孟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