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廊橋遺夢》這部作品因其巨大的藝術魅力,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以及國內外文藝界研讀和研究的對象。其藝術魅力之一就是象征手法的運用,通過多重象征使主人公內心豐富復雜的情感得以展現。同時,也烘托出了一個變化的時代,以及在這個時代中人物的境遇;深刻地呈現了人類生存的真實情感與道德困境。本文以光、吉卜賽、牛仔和白蘭地為研究對象,結合西方文化藝術傳統,用象征理論探討其中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解讀象征如何使這部文學作品將無法言說的永恒與無限“說出”,從而抵達藝術的最高境界——永恒與無限。
【關鍵詞】《廊橋遺夢》""象征""光""吉卜賽和牛仔、白蘭地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015-03
1993年,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完成作品《廊橋遺夢》。故事發生在1965年,華盛頓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到麥迪遜縣的廊橋采風,因為問路的緣故,結識了農夫之妻弗蘭西斯卡。對大路、詩歌、音樂和生活的共同追求,使他們深深相愛了。但是,當羅伯特請求弗蘭西斯卡和他一起離開艾奧瓦的時候,弗蘭西斯卡在經歷痛苦思想掙扎后拒絕了。小說一發表,便因其藝術感染力得到了巨大關注。其藝術感染力之一便是多樣和多義象征的應用。作者用一個意象來象征不同的事物,從而使文本內涵深遠、含義豐富,進而激發讀者的多重想象,探究愛情與人生的本真。本文從光、吉卜賽、牛仔和白蘭地葡萄酒四個意象出發,進而對其象征意義進行分析,進而對這部作品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一"象征是文學作品達到藝術最高境界的途徑
象征,簡單地說,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抽象的含義。具體來說,它的能指是具體的、有質感的;它的所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而且它的能指和所指范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擴充和深化。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提出,藝術是臨摹真實生活的,但是還能在真實生活之外,反映出其中個別事物所蘊含的普遍性。在象征主義文學理論中,象征主義大師英美詩人T.S.艾略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象征體系。而“客觀對應物”和“非個人化理論”是理解他象征體系的關鍵。
“非個人化”理論指的是作家應該淡化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意識,擯除個性才能將自己融入更為廣闊的歷史傳統語境中,作品才能不拘于小我,從而轉化為普遍、廣闊、本質的人類經驗和情感,為讀者呈現其對人性的深度思考及社會的真誠探索。而“非個人化”的實現載體,是“客觀對應物”。他說,唯有“客觀對應物”是理想藝術的情感表達方式。也就是說,要尋找一系列客體、情景、事件,以象征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意識。這些客觀事物本身便具有無法言說的豐富性和深廣度。
與艾略特的象征理論相耦合的還有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理論體系。集文學創作者、文學評論家、哲學思想家于一身的柯勒律治認為,藝術既是模仿,又是象征。象征的特性是“在個別中顯示出特殊,或者在特殊中顯示出一般,抑或在一般中顯出普遍。因此象征宣告了整體。”
而德國的歌德、謝林、索爾格、施萊格爾兄弟等人更進一步認為,一切藝術都是象征性的。索爾格認為,象征的所指是理念。奧·威·施萊格爾的著述則開創了滲透宇宙萬事萬物的象征主義學說。他們認為,無限或永恒并不是不存在的,它就在我們周圍;然而這種無限或永恒需要理性和想象才能達到,絕非感性和知覺就能把握。因此,只能通過象征手法,來抵達無限和永恒。“藝術基本的性質是從有限、物象、情感的個體化來象征無限、精神或本體。”
綜上所述,象征賦予文本多重意蘊和豐富內涵,使文本在廣闊縱深的歷史語境中,人性與人類命運的普遍能指中有無限的解讀可能性,“說出了”本不能言說的,“畫出了”本不能看見的,從而達到藝術理想境界——永恒與無限。
二"作品中的象征
1.光的象征
在整部作品中,光和光線的描述反復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羅伯特對光的熱愛始于18歲在軍隊當戰地攝影師,他喜歡法國印象派的倫勃朗對光的處理法;他發現他拍攝的是光,而不是物件,因為物件只是反映光的媒介。“52歲的他,還在觀察光線。”
在西方的文學藝術中,光是非常用且典型的意象。其中,《圣經》中光的多重載體、多重性質以及多重功能對后世的文學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圣經》確定了光的基本基調。
在《廊橋遺夢》這部作品中繼承了《圣經》中光的基本意象:神圣之光、理性之光和生命之光。
第一,神圣之光。光常常與神圣的宗教聯系在一起。除了《圣經》,在彌爾頓的《失樂園》中這樣描寫光:“上帝就是光,從永劫開始就住在不可逼近的光里,因為他住在你里面,那么你就是那輝煌素質所固有的輝煌的流光!”
在他的詩中,光就是上帝,就是神圣的代名詞。就如羅伯特與弗蘭西斯卡在一起只有四天的時間,但是卻給了她“一生,整個宇宙”。弗蘭西斯卡的出現,讓他多年的尋覓終于有了意義。他經過了那么多的地方,走過那么多的路;異國他鄉,春去秋來,漂泊無根,終于像一個疲憊的老獵人遠行歸來看見家中的篝火般,遇上了弗蘭西斯卡。
在短暫的生命中,在茫茫人海中,在這混淆不清的世界,能遇見這樣確定的愛情是何等地神圣與崇高,他們的愛是靈魂之愛,直指內心,他們已經融合為一體,不再是自己,而融合成了第三個生命。
第二,理性之光。《圣經·約翰福音》記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從這里可以看出,“光照”使人獲得理性,從而獲得真理。而在柏拉圖的《理想國》的第七卷,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指出太陽作為光源,成為“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
在故事中,羅伯特和弗蘭西斯卡是靈魂之愛,直指內心。可是當羅伯特提出要帶弗蘭西斯卡走的時候,弗蘭西斯卡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痛苦地拒絕了。在理性的召喚下,她沒有像飛蛾一樣奮不顧身地撲向火源,她明白,假如她選擇跟羅伯特走的話,那么,那最美一刻的刻骨銘心終將會磨耗于時光中,殆盡于日后的自責與愧疚中。愛情是美好的存在,在混沌不清的時光里,有的人可能會在不對的時間里愛上一個對的人。但是,也許遠遠喜歡就夠了。唯有這樣,才能留住最美、最絢爛、最永恒的愛情,才能負起作為人類應當承擔的責任。弗蘭西斯卡的理性選擇,沒有被感性和激情所蒙蔽、奴役,正是這部作品的張力所在。
第三,生命之光。在《圣經》中,光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物質。光飽含生命的熱度,她能使人穿越世界的黑暗與迷霧,直達生命的本質。羅伯特說人們把相機收起得太早,而忽視的那一抹“真正美妙的光和色”是如此震撼。在現代社會,人們總是忙于生計,終日奔波,卻沒有時間去欣賞這個世界的美麗。像羅伯特一樣能感受這生機勃勃世界、充滿生命力的人越來越少。從他的行動上看,像豹子一樣敏捷、柔韌而堅強;從他的外形上看,盡管他那時已經52歲了,可是卻線條清朗,力量滿滿。像羅伯特這樣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充滿生命力的人,沒有被這個世界所異化。
2.吉卜賽和牛仔的象征意義
吉卜賽人是一個以自由為本源的民族,來自印度北部旁遮普省,以過游蕩生活為特點。他們各地漂泊,四海為家。不受定居文明與主流文化的牽絆,不受形形色色的規矩繩墨的影響。他們自稱“羅姆”(Rom),意為“人”,作為一個不帶任何地域標識的稱謂主體。在世界上,也沒有另外的民族可以比擬。
而美國牛仔起源于19世紀末北墨西哥州,他們生活艱苦,遠離城鎮,與高山草原為伍,因此具有獨立和個體化的浪漫氣質。他們推崇的信條是音樂、詩歌、真誠、自由與騎士精神。
由此可見,吉卜賽和牛仔都是自由的象征,是被高度精細化、消費主義異化了的文明的對立面以及反消費主義的代表。在《廊橋遺夢》中,他們象征了三點:
第一,自由。羅伯特的自由的天性和奔涌的生命力是吉卜賽精神的最好注解。“他是大路,是遠游客,是所有下海的船。”他從小就讓父母和老師感覺不可捉摸;成年后伴侶對他的評價是永遠無法抓住他的靈魂,他的靈魂是屬于大路的,這條大路通往自由。
第二,異化文明的對立面。在他們一起度過的時光里,羅伯特有一次提到他是最后的牛仔之一。他覺得這樣一個高度組織化、精密化的世界,正在被異化,因為它已經被機器統治了。世界越來越沒有情感和生命力,只講效率和效益,像他這樣的真正意義上的人已經不符合社會潮流,成為這種異化文明的對立面了。
第三,大眾市場的對立面。羅伯特愛攝影,他的攝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意識和精神,“設法從形象中找到詩”。可是,雜志都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羅伯特認為市場是最扼殺藝術激情的。很多人都需要安全,雜志和制造商于是就給他們以安全,給他們同一性,給他們以熟悉、舒適的東西,這樣的雜志和制造商才有可能成功。
很顯然,羅伯特是站在這種扼殺藝術的大眾市場的反面的。他認為大眾市場扼殺天性和藝術的激情。在當下的時代,像羅伯特這樣的一類“吉卜賽”“牛仔”看起來與時代不容,行將沒落,甚至即將被時代拋棄,是“過時的物種”。但是,在靈魂深處叩問自由與本真,回歸到人類生活的本質,恰恰是這個時代最可貴的精神。
3.白蘭地的象征
白蘭地葡萄酒一共在故事中出現了24次,貫穿開篇、結尾和高潮部分。因此,白蘭地的象征是非常重要的。白蘭地通常被人稱為“葡萄酒的靈魂”,最初來自荷蘭文,意為“燃燒的酒”。在弗蘭西斯卡的家鄉意大利,有一個關于白蘭地的典故。在這個典故中,它被譽為“生命之水”。在《廊橋遺夢》中,它有以下兩個象征意義:
第一,悲劇意識和悲劇精神。從西方藝術的角度看,酒是和酒神狄奧尼索斯聯系在一起的。酒神是有凡間母親的神,是希臘神袛中的唯一一個,因此象征著本能和非理性。尼采認為其是希臘悲劇的起源。酒神是意識和精神指的是,面對這樣一個虛假而毫無意義的世界,欣然接受并從一個超然的角度,勇敢接受所有起落與悲歡。
在《廊橋遺夢》中,酒神的意識和精神穿插了整個文本。羅伯特有一種“難耐的渴望和悲劇意識”“模糊的悲劇意識”。
他們在晚飯后沉默不語,喝著白蘭地,收音機里唱著《圣·塞西莉亞的神殿》,公元三世界的古羅馬殉道者,是庇護音樂和盲人的圣者。酒神離不開音樂,這悲歌預示著他們的愛情終究要讓位于現實與責任。他們分別后,羅伯特去了西雅圖,每天晚上都讓樂隊吹奏他寫的那首曲子《弗蘭西斯卡》。生活總是不盡人意的,人世間的確有許許多多的悲劇和不圓滿。但是,羅伯特和弗蘭西斯卡都在現實面前用酒神精神和酒神意識——高貴、堅韌的心靈坦然接受這一切,勇敢地與生活擁抱,奏出動人的篇章。
第二,生活的浪漫情調。美國西部的生活平淡單調,“兩只盛白蘭地的玻璃杯倒扣著放在碗柜深處,像那瓶白蘭地一樣從來沒有用過。”羅伯特離開時,他“搖頭嘆息男人多愚蠢,有些男人,多數男人。他們至少可以做到喝杯白蘭地,出門時不要摔那百葉門”。
在這里可以看出,女性不是家庭財產,不是生兒育女的工具,不是男性審美的客體如陳列的藝術品。她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豐沛的情感。她們需要被愛、被理解。白蘭地象征著對等的交流,在婚姻生活中追求精神生活,以及保持浪漫愛情是非常重要并且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如弗蘭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努力經營農場,賺錢養家,已經是一個不錯的丈夫了。只是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生活的浪漫情調,和對妻子的理解。
象征被看作是理念的感性呈現,它從特殊、感性出發,以普遍和理性為歸屬,使人們能夠從文學中呈現的特殊個體中抽象出普遍永恒觀念。《廊橋遺夢》這部作品包含多重象征,這些象征與故事情節層疊交織在一起,耐人尋味,寓意深刻,情感真摯,散發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故事的主人公羅伯特和弗蘭西斯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個人,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而是一類人、一代人的共同本質和共同經驗。通過他們展示出人類生存的真實情感與道德困境,揭示人類在不同時代下的境遇與命運。這時,它便宛如一盞明燈,為在迷霧中的世人指出一個方向,而這個方向,將會把他們引至無限和永恒。
參考文獻
[1]〔法〕托多羅夫.象征理論(王國卿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英〕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王恩衷譯)[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3]〔美〕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橋遺夢(資中筠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4]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黎瑞剛.吉普賽的智慧:生存的渴望與浪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7]〔德〕尼采.悲劇的誕生(楊恒達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8]張丹丹、劉立輝.神性、理性與知性——十七世紀英國詩歌中光的圣經隱喻[J].外國語言文學,2012(2)
[9]湯婷婷.神圣之光——《圣經·創世紀》中光的隱喻[J].青年文學家,2014(21)
[10]衛華.吉普賽人的生活智慧與波西米亞文化現象[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140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