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如果失去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就不可能達到終極目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090-02
什么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我認為,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修養,即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升學思想的影響下,有不少學生,甚至有不少在中考中取得優良成績的學生,他們的人文知識非常貧乏,缺少基本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更是難以企及。語文教學如果失去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就不可能達到終極目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下面筆者談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現成的語文教材仔細品味,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初中語文新教材中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課文內容將視角廣泛地投向家庭、社會,關注親情、友情等真情,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感悟種種人生哲理。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品味教材,領悟課文的內涵,以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利用教材,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美
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文字美、變化有致的結構美,尤其蘊含著動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閱讀教學和審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有文學就有美學,閱讀教學與審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性評價與情感評價當融為一體。在閱讀教學中,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應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審美素養。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三峽》《答謝中書書》《春》《濟南的冬天》等,都是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如《濟南的冬天》中,作者寫到下了點小雪后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了,而且全白的山尖“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到快日落的時候”,竟還有“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點粉色”。雪后的濟南,簡直就是一幅動靜相間的水墨淡彩畫啊!
我們在教學這類景美、情美、文字美的課文時,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感受美的過程,他們只有在感知課文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美和語言美后,才能去表現美、創造美。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展示畫面,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進入意境,領略文章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
2.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學會感受愛,學會愛人
如今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中心人物,以至于有不少家長向我們報怨,現在的孩子“對人不感激,對事不關心,對物不愛惜”,認為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對他們付出的愛都是理所應當的,而不知道愛應該是相互的。人教版的語文新教材飽含關愛社會、關愛人生的人文因素,我們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做適當的引導,讓他們學會感受愛,學會愛人。
如在《荷葉""母親》中,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開的紅蓮,被打得左右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得擔心那朵剛剛展開的紅蓮。接下來卻是:紅蓮旁的大荷葉“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無懼無畏地守護著紅蓮,正如母親的手呵護著兒女一樣……所以,在結尾作者深情地呼喚:“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教這篇文章時,我精心制作了課件,讓學生形象地看到風雨來臨時荷葉對紅蓮的守護,讓學生很自然而然地由荷葉聯想到母親的呵護與關愛,再讓學生回憶一下,你覺得什么時候最困難?什么時候最無助?在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們想到了誰?又是誰一次次幫你解決難題?最后總結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當我們遇到風雨、坎坷磨難時,父母親永遠是保護自己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張為我們遮蔽風雨的荷葉——父母親。因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感激父母親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認為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呢?
在教學《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時,我讓學生先找出能表現盲孩子孤獨寂寞的句子,然后閉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是一個盲人,沒有了視覺,自己會怎么樣?”體驗到盲人那個永遠的黑夜,才能使我們對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會去同情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教學這篇童話時,我還選擇了溫馨歡快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盲孩子、影子和眾多螢火蟲的話,真切感受童話中的愛的氛圍和詩一般的意境。最后啟發學生理解:對于像盲孩子一樣的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說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愛應該是相互的。
3.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編入許多關于和平和環保等社會熱點問題的文章,如《行道樹》與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環保息息相關,又向感情趨于冷漠的現代人傳達了一種甘于寂寞的奉獻精神。《喂——出來》告訴我們:人類一切破壞環境的舉動,到頭來都將危害人類自己。不去積極治理環境污染,總有一天人們將會遭到滅頂之災。《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通過過去的充滿生機、廣闊美麗、環境怡人的生命綠洲與現在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的死寂的荒漠對比,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樹立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親愛的爸爸媽媽》則是控訴了法西斯的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了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關注社會。
4.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學習文言文,知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孟子的“舍生取義”,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愚公移山》中老愚公的不畏艱險等,這些反映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和對個人價值的認識。通過學習教材,學生明白,有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才會去奮斗,才會有成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許會成功一時,卻難以成功一世。所以,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生活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我們經常能見到的標語,不少家長也確實做到了這樣。為了不苦孩子,他們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自己做。因為擔心孩子出去接觸社會會“學壞”,就讓他們除了上學就是待在家里,基本跟社會絕緣了。他們不懂與人交往,不懂與人合作,甚至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不用說,這樣的人是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的。因此,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他們體驗生活。
1.多舉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我常常會結合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板塊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這個內容時,我先讓學生分組到農村去,收集自己的家鄉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問一問家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有影響的人物。你知道你家鄉的方言屬于漢語方言的哪一類嗎?你的家鄉有什么風景名勝?有什么故事傳說?學生在活動中不但了解到家鄉的民間文化,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和探究意識,同時提高了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拓寬了文化視野,提高了人文素養。在平時,還可以舉行“記住歷史,珍惜和平”故事會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2.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現在的很多學生在家都是“小皇帝”,認為父母圍著他轉是理所應當的,一點都不體恤長輩的辛苦。針對這個問題,我布置學生利用周末跟父母調換角色,經過一天的角色互換生活,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大呼累倒。原來不少的學生一直希望快點長大,以為長大了就可以自由了。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才感覺到原來大人并沒有自己想象的自由,當家長才是真正辛苦的,從而懂得了要尊重長輩,尊重勞動成果。除此以外,我還鼓勵家長盡量讓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如幫助經商的親戚當一天的老板,或是讓學生組成調查小組到周邊地區,去了解人們如何利用地球資源、如何保護地球資源、人類對地球有哪些破壞……鼓勵學生對保護地球提出可行性建議,為環保做宣傳,當環保小天使……文本與人和環境的有機結合,再通過對知識的整合和重組,學生就能獲得語文素養,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影響學生人文素養養成的因素很多,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需要我們大家堅持不懈的努力。作為語文教師,更應當責無旁貸地擔起重任,為培養和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